APP下载

浅谈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

2021-03-17杭泽宇

雕塑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中国风

杭泽宇

内容摘要:中国风Chinoiserie一词来源于法语Chinois(中国人),它是欧洲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远东地区传统艺术模仿和理解的艺术风格。中国风在文艺复兴之后即在欧洲艺术领域出现,18世纪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园林设计,装饰艺术,建筑,戏剧和音乐以及文学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然而,欧洲传统艺术史的总结与普及中很难见到对它的表述,教科书中关于古代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描绘也基本停留在经贸、思想哲学等领域,对中国传统艺术在欧洲所产生的影响、其发展成果如何、中国文化怎样被欧洲人认知,我们知之甚少。为此,本文扼要讨论欧洲中国风艺术本土化发展的领域以及其鼎盛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关键词:中国风、本土化发展、历史背景、社会背景

一、历史背景

在古老的中世纪,欧洲人称中国为“Cathay”,对中国的全部了解几乎来源于通过丝绸之路进入欧洲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在他们眼中中国始终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直到13世纪,以马可波罗为首的欧洲商人们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往来于欧亚之间,越来越多的中国工艺品、艺术品开始进入欧洲大众的视野。马可波罗回到欧洲后,由于威尼斯海战的失败而入狱,在狱中他的狱友——作家达比萨记录了马可东方之行的语录,出狱后发表的《马可波罗游记》震撼了欧洲社会,使欧洲人对遥远神秘的东方充满了好奇,这甚至激发了哥伦布向西线出发探索亚洲的航行。

直到十六世纪,耶稣会的传教士们来到中国,其中最著名的传教士马代奥·里奇还有个响亮的中文名“利玛窦”。耶稣会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与科学传播的积极推动者,在他们的著作中赞扬了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伟大美德,这些著作又启发了以康德为首的第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们,中国深厚的文化思想直接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大部分地区。伏尔泰曾说:“事实就是在四千年前,当我们还无法阅读的时候,他们(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一切今天被我们夸夸其谈的基本而有用的东西。”

在东方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下,17世纪欧洲首次出现了东方主义(Orientalism),其从哲学和宗教、语言学、人类学以及历史等角度对东方文化进行研究。随着与中国贸易的增加,这一趋势在18世纪得到普及,并形成了一种全方面的东方主义潮流。

随着东方主义潮流的盛行,中国风的发展在18世纪也进入顶峰。

二、本土化发展

从中世纪至18世纪,尽管大量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但实际上,在运输能力低下的时代,只有极少数的欧洲人真正到达过遥远的中国大陆。对于大部分欧洲大众来说,对中国真正的了解基本仅来源于稀少的商品和道听途说,这种误传造成的一知半解反而助长了中国的神秘感和对东方的好奇。而这种出于好奇的追求大量地体现在了对中国工艺品的热爱上,尤其对中国的瓷器、家具、丝绸等装饰品的热爱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欧洲的工匠、艺术家们开始研究、仿制中国的艺术品和艺术风格。

1.瓷器

中国瓷器始终被认为是非常稀有的奢侈品。14世纪在西班牙首次出现模仿中国生产的蓝色彩陶。陶瓷的生产自16世纪传入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很大发展。佛罗伦萨的美第奇陶瓷就是这一时期较为成功的模仿案例。17世纪,在与葡萄牙争夺中国外销瓷器(青花)的过程中,因荷兰是当时的海上霸主,故拥有了兴旺的制陶业,因Delft镇的中心地位,荷兰生产的锡釉陶也叫Delftware。之后因宗教迫害的原因,大量新教徒陶匠逃到英国避难,这一手艺在英国被发扬光大。

虽然欧洲成功地仿制了青花瓷,但其本质上软膏瓷工艺生产出的瓷器在质地、美感上仍与中国瓷器相距甚远。图案上与中国瓷器也有区别,中国人重画,欧洲人重纹样,主题以中国人物、龙凤鸟禽、宝塔、自然风光等为主。其中,青柳图案是西方最为常见的青花图案,据说世界上至少有一亿多件青柳图案的瓷器。这个图案的出现源于英国瓷厂为了增加销量而虚构的中国故事:富家小姐Koonsee和穷小子Chang私奔,死于大火,双双化作比翼鸟。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非常符合当时欧洲人对东方神秘国度的幻想和理解,所以得到大众的深爱。

为了满足庞大的需求量,在明朝时期景德镇开始生产大量只为出口的瓷器,这些出口瓷器与中国本土流行的瓷器有很大不同,大都是为在功能性上符合欧洲人习惯的盘、罐、杯等器具。

2.建筑与园林

欧洲人对中国建筑的了解基本来源于文献描述于亲历者的画作,初次认知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金碧辉煌的中国宫殿。17世纪初在《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中,利玛窦描述了明朝国都南京宫殿的宝塔宏梁,给予了欧洲人对中国建筑的华丽想像。对欧洲人影响深远的是约半个世纪后,荷兰人纽霍夫在《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晋见中国鞑靼皇帝》中对中国建筑的详细描写,其中最著名的是“南京瓷塔”,此后欧洲建造的中国宝塔几乎都是以它为原型。

具有中国风的建筑设计通常出现在欧洲皇室或贵族的宫殿或宅邸中。早期的中国风建筑通常是符合欧洲人对中国幻想的,具有中国元素的欧洲风格建筑。欧洲第一座中国风的建筑——法国凡尔赛宫的特里阿农瓷宫,是1670年路易十四为其情人建造的,是采用青花彩釉瓷装饰栏杆、屋脊、屋檐的典型巴洛克建筑。

直到18世纪,英国的皇家建筑师威廉·钱伯斯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家具、服装、机器和器皿的设计》中大力宣传中国风建筑,并推进了欧洲人对待中国风从散漫的想象到严谨的模仿的态度转变,中国风在欧洲各国广泛流行起来。欧洲各国在这一时期兴建的宫殿和庄园中有大量采用了中式凉亭、宝塔和中欧式风格结合的中国风楼宇。伦敦的邱园、波兹坦无忧宫的中国屋和龙亭、巴勒莫的中国宫殿、慕尼黑英国花园的中国塔等都是中国风在建筑领域最鲜明的代表。

3.装饰与设计

前文提到从中世纪至文艺复兴,再到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随着进口东方商品数量、样式的提升,欧洲人对东方物件的迷恋和需求持续增长,至18世纪达到巅峰。中国风装饰风格也由最初的通过摆放瓷器等装饰品的点缀,发展为融入欧洲设计中的风格。

18世纪欧洲正值洛可可时期,中国艺术品上非对称、卷曲并具有神话幻想元素的装饰图案风格,与洛可可风格的相似性促进了两种风格的融合。1755年,大量的中国人物、亭台楼阁、花卉和风景图画等精美图像,出现在法国画家兼设计师让·皮尔曼出版的《中国装饰品新书》中。英国家具设计师,齐本德尔家具的设计者托马斯·齐本德尔在他出版的设计书籍《绅士》中也收录了大量最实用最时髦的中式家具素材集锦。在皮尔曼、齐本德尔和其他受中国风影响的设计师的推动下,中国风进一步风靡,并为欧洲设计师提供了从平面到室内的一系列中国风设计素材。

随着中国风设计从凡尔赛宫传入欧洲其他国家,中国风明快的色彩、注重享乐的主题以及充满中国异域情调的表现力与洛可可风格相结合,催生了各式各样的物品。“大到家具小到可以佩戴的纪念品、护身符或奖章的小物件,数量如此之大以至于愈来愈难分清它们到底起源于中国还是欧洲。”[1]安德鲁博尔顿在他的书中如此评价。

时髦前卫的中国风始终受欧洲贵族青睐,在设计上也是如此。中国风设计与建筑风潮相互呼应,广泛应用于欧洲宫殿建造。德皇腓烈特大帝的夏宫中的“中国屋”是最华丽的代表,其被描绘为“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镀金廊柱上身着中国服装的人物与树状廊柱自然地融为一体。除此之外,英国乔治四世的布莱顿馆、西班牙的阿兰胡埃斯宫、意大利的波蒂奇皇宫、维也纳的美泉宫、俄罗斯的凯瑟琳宫等等,都是中国风设计的典型代表。

在英国,1784年,政府大幅降低了对进口茶叶的税收,使饮茶这一习惯更广泛地流行。1713年东印度公司的进口量为21万磅,而一百年后这一数字激增至3200万磅。从这一数据上能一窥欧洲人在当时对茶叶的热情。

饮茶对于当时欧洲上流社会是一种时髦而高品味的社交仪式。贵族妇女们会打扮起来,在专用于饮茶的房间聚集在一起闲聊八卦。为了呼应茶叶的异域属性,饮茶的茶屋均采用中国风设计。英国白金汉郡现属于国家信托基金的克莱顿屋中的中国茶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证,房间内除了中国风家具以外,华丽的门廊浮雕上雕刻着东方人物和凤凰,房间内甚至还有一尊红脸关公。

在英国等地区,为饮茶创造适宜环境的渴望推动了中国风的传播,也可以说茶与中国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社会背景

通过前文我们会发现,中国风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国家地区的影响受众基本为欧洲贵族与皇室,这与中国各类出口商品不菲的价值和稀有的数量有直接关系,同时这也意味着广受上流阶层青睐的中国艺术亦或中国价值观在当时的欧洲是来自远东的先进产物,故促成了欧洲人对中国风格的消化吸收与模仿。然而由于对真正中国和中国艺术的一知半解,造成了欧洲人在吸收并模仿的过程中掺杂较多臆想成分。比如在一些中国风设计图案中汲取了中国“龙”的元素,然而最终呈现出的却是带着翅膀,长相凶恶的“欧洲龙”……类似的一系列认知不足致使他们模仿的产物——中国风,体现出相较于同时期中国本土艺术,形式相似但缺少东方神韵,在我们看来颇有些“山寨”感的中国风格,大部分在功能性、主题表达上颇具中式与欧式“混血”的风格。

在18世纪中国风能够大范围流行开来进入鼎盛时期,与同时期流行的东方主义潮流和中、欧各自艺术发展的社会性是密不可分的。金人的铁骑征服中华大地后,曾经南宋文人墨客极高级的素雅审美情趣也随之消逝,元朝戏曲艺术世俗化发展方向将艺术从庙堂之上带回民间,并带来了瓷器的创新;明朝农民起义的建邺史令其文化思想总带有特殊的农民性与通俗性,曾经素雅的汉文化因战乱已无法重拾,只得在元朝的基础上重塑汉文化,瓷器在明朝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而艺术风格上也走向浮华炫丽的世俗化风格。当欧洲艺术进入洛可可时期,在社会上艺术风格和主题大都充斥着享乐主义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艺术品与洛可可风格类似的造型图案、同样鲜艳明快世俗化的风格、对东方神秘感的好奇以及東方主义潮流,以及对中国的崇拜等多重因素相互影响、发酵,中国风进入鼎盛时期,在相当程度上与洛可可风格融为一体,影响了欧洲艺术的发展。虽然随着新艺术主义的兴起,中国风随洛可可风格一道被很大程度地摒弃,但至今在装饰、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仍能找到中国风的影响。

虽然中国风作为欧洲对中国艺术模仿的艺术风格充斥着幻想与一知半解,有很大的不准确性,但在交通极不便利的古代社会,中国风可以说是欧洲艺术更新发展过程中外来元素本土化的拿来主义的成功。

注释:

[1] 安德鲁·博尔顿 Andrew Bolton, China: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参考文献:

[1] https://thefashionglobe.com/chinoiserie.中国风——东方还是西方风情?Chinoiserie—Eastern or Western?.

[2] https://www.invaluable.com/blog/chinoiserie/.中国风如何影响当代设计趋势How Chinoiserie Inspired Contemporary Design Trends.

[3] http://www.visual-arts-cork.com/definitions/chinoiserie.htm.中国风 Chinoiserie.

[4] 4.https://djcadchina.wordpress.com/module-outline/block-one-rise-of-the middle-kingdom/%E4%B8%89-the-silk-road/week-3-chinoiserie/. 中国制造 Made in China.

[5] 顾意如此顾小姐. 西洋古董瓷器101:西洋青花记.

[6] 安德鲁·博尔顿. 镜花水月:西方时尚里的中国风Andrew Bolton. 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猜你喜欢

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中国风
曲阜汉魏碑刻馆藏《张猛龙碑》探究
从日剧《直美与加奈子》看中国人的形象
湘鄂赣苏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研究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爱情婚姻观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