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治疗时机对成年急性肠梗阻治疗效果的影响效果分析

2021-03-17徐潇

中外医疗 2021年36期
关键词:肠梗阻炎症因子

徐潇

宜兴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江苏宜兴 214200

急性肠梗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引发原因为肠道机械性堵塞,具有诊断难度大、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对患者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所以,准确掌握急性肠梗阻治疗时机非常关键[1-2]。肠梗阻类型多种多样,且不同类型之间并非绝对孤立,在发病原因、治疗时机、治疗难易等因素影响下会相互转化[3]。对于不同类型肠梗阻患者来说,治疗时机、治疗方案各不相同,所以,准确掌握治疗时机是提高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所在[4]。经临床调查发现,手术治疗时机不同,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有着一定的差异,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基于此,该研究简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成年急性肠梗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手术治疗时机对临床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简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成年急性肠梗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遵照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例患者为对照组,40例患者为观察组。该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诊为急性肠梗阻;②可正常交流,无意识障碍;③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②伴有麻醉药物过敏史者;③合并严重慢性疾病者;④伴有精神疾病或者智力障碍者;⑤临床资料缺失者。对照组女12例,男28例;年龄30~80岁,平均(56.32±3.87)岁;肠粘连26例,肠套叠14例。观察组:女14例,男26例;年龄30~80岁,平均(55.98±3.69)岁;肠粘连27例,肠套叠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发病24 h后行急诊手术治疗,观察组发病24 h内行急诊手术治疗,手术具体操作如下:取患者仰卧位或者截石位,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麻,选择恰当位置穿刺,置入套管,建立人工气腹,气腹压约12 mmHg,借助腹腔镜探查患者腹腔状况,确定病变位置,在腹部周围组织与粘连远离处做2个操作孔,对粘连部位进行切割分离处理,操作中一旦发现存在大网膜或者肠管,应及时用电刀分离粘连部位,并做好止血工作;发现肠套叠时,利用无损伤抓钳牵拉出肠套叠,确定其和肠梗阻接触部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整个腹腔,以免引发感染等并发症。在结束手术后,对患者肠壁状态、色泽予以详细观察,一旦发现坏死组织,马上切除,并做好胃肠减压处理,促使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显示无异常,评定为显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显示各项指标有所改善,评定为有效;患者未达到以上标准,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②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③术后恢复指标:卧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④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炎症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

2.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d]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d]

?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性肠梗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具有病情发展快、变化快等特点,如果未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容易诱发其他病症,危及患者生命健康[5]。在临床治疗中,首先要解除肠梗阻状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以此保证患者临床疗效。在肠梗阻患者治疗中,若患者表现为粘连性肠梗阻,多给予保守治疗,确定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局部炎症得以控制后,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这样可以避免手术创伤引起肠系膜再次粘连,同时也可以预防疾病复发[6-7]。在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肠壁血供障碍,引起局部肠管穿孔、坏死,导致腹膜炎,危及患者生命安全[8];同时,部分患者会出现菌群异位、细菌毒素进入血液等情况,引起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等并发症[9-10]。所以,在肠梗阻患者治疗中,合理选择手术治疗时机十分关键。

有关文献研究表明,肠梗阻发生24 h是手术治疗的关键点,在保守治疗24 h内给予手术治疗,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11-12]。该文研究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侯树峰[13]的研究报道十分接近,具体数据如下: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在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发病24 h内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关调查表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肠梗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定有着一定的作用[14]。CRP是一种非特异性急性反应蛋白,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患者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15]。TNF-α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局部组织损伤程度、毛细血管扩张状态,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在炎症局部大量浸润[16]。IL-2是一种重要的炎性免疫调节因子,在T细胞增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炎性免疫应答反应[17]。该文研究报道:观察组治疗后CRP、TNF-α水平 分别为 (5.32±1.11)、(1.78±0.22)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2水平为(2.92±0.46)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47±0.35)、(3.09±0.56)、(10.28±2.31)d,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向东等[17]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具体数据如下:观察组治疗后CRP、TNF-α水平分别为(5.23±1.02)、(1.69±0.13)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2水平为(3.01±0.45)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56±0.34)、(3.18±0.47)、(10.39±1.42)d,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发病状况予以详细探讨,全面检查身体状况,确定患者肠梗阻类型,以此准确掌握手术时机[18]。针对以下几种肠梗阻类型,必须尽早给予手术治疗,即①患者腹痛剧烈且休克;②急性绞窄性肠梗阻;③恶性肿瘤引发肠梗阻;④患者持续腹胀且便秘,保守治疗失败[19]。

综上所述,成年急性肠梗阻患者发病24 h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加确切,有助于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猜你喜欢

肠梗阻炎症因子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炎症小体与肾脏炎症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