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

2021-03-17庄惠珠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红色法治道德

庄惠珠

摘 要: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引入红色文化教育实现丰富学科教育的目标,并通过不同学科结合的形式,完成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实施宣传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深入到红色文化教育中来。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进而为学生规范自身行为提供帮助。使学生逐渐爱上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顽强拼搏的精神。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渗透 红色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4.051

目前,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其中的重点,教师应顺应国家的要求,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的队伍之中。因此,在当前小学教育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各方面资源达成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目标,进而完成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知识的工作。

一、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精心引导。应加强利用该阶段,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在实际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价值,无数英雄人物在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过程中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自身的一腔热血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怀。要教育学生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发挥自身的价值,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者。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过程中,国家与民族责任感是主要方向。在当前的时代发展中,红色文化是对于学生进行爱国情怀培养的重要素材,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人物成为值得人们学习的榜样,学生以这些人物为目标,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国家与民族的认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二、有效渗透红色文化的路径

1.融入课堂教学渗透

在学科教育中,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教学主题的把控,在凸显情感教育的同时,展开教学活动,突出教学课程的价值。其中,最为关键的教学目标是展现道德与法制教育的亲和力与合理性,使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感,通过互动的形式,满足精神发展方面的需求。

在我国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多采用德育为先,多种教育模式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不同学科的学习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相关内容都有所体现,尤其是音乐、绘画、语文、英语等学科,十分重视对学生个人思想素质的培养,学生的个人情绪也有所表达。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英雄人物的学习,音乐课程学习则是通过学习红色歌曲,感受时代发展环境下,我国先辈们的毅力与精神,并通过歌曲表达的内容完成精神上的塑造。在绘画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更多具有红色文化背景及历史的建筑、人物等,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带有这些元素的画作整理到纸上,以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在英语学科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红色英雄人物的生平进行了解,利用英文讲述英雄的历史事迹,在实现民族自信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对于自己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长征》这一课的时候,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与之有着深度联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发掘我国的历史文化,了解我国精神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在走进历史情景的同时,了解革命先辈们所承受的伤痛,与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中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革命先烈通过不断的坚持与努力,走出了一条革命发展的道路,在身体与精神不断被摧残的时候,自身的精神与毅力却更加坚定,值得后人学习。因此,在红色文化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激励,自身的抗压能力也随之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随之显现。

2.开发校本课程,弘扬红色精神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对革命文化教育的研究,通过自身专业技能上的提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与补充完成红色文化知识的教学,实现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发形式丰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在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打下基础,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促使学校中每一位教师对德育教育提起重视,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为之后的校园文化建设打下基础,进而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推动区域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学校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例如,在我国各地的小学建设中,一些学校受英雄先烈的影响,会以先烈的名字为学校命名。这也体现出学校在传承国家文化,宣传红色文化知识方面具有重要责任。直至今日,其已经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有的学校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基础上,积极开发了校本教学教材,以致敬先烈为主要话题,旨在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打牢道德品质基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铭记先烈自我牺牲与奉献的精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學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到今天的生活都是各位先辈用生命与热血换来的,若想要保证民族能够长盛不衰,就需要人们勇于牺牲与奉献,通过自身的发光与发热,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发展努力拼搏,以此实现中国梦。在学校教育拓展的过程中,学校可积极组织学生加入红色文化知识的宣传与实践中。活动的形式可以为参观红色博物馆、红色电影观影活动、红色文化知识演讲、编演红色剧本、歌唱祖国红歌等,并将校园活动中的8月份定义为红色文化知识宣传的重要月份,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融入校园文化传播环境。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学校的传承与引导下进行群体价值观念的塑造,学生个人也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为之后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

3.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为小学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发展与转变势在必行,在此转型时期,学生与教师对于网络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被凸显出来。

此时,教师若想保证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红色文化教育知识的教学效果,不但需要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如果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保证,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日常关注的重点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红色文化知识相融合,在提升学生联想能力的同时,与学生形成共鸣,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在获得一定成就感的同时,达成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

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会逐渐热爱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更加专注地钻研红色文化知识,并在不断地探索中了解更多英雄先烈的事迹,对自身之后的发展进行约束与规范,促进周边学生与其共同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实现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例如,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改革,通过创新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尤其是在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期间,学生在参与环节要充分表达自身的想法,站在先烈的角度看待自身的螺丝钉精神,并为之后的生活作出规划。通过雷锋月活动,在校园内发挥自身的价值,共同建设美好校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红色文化教育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具体从两个方面展开,主要从红色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育意义与有效渗透红色文化的路径两个方面分析,并通过举例的形式阐述此种教学方法的价值,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展开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 吴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新课程》2022年第3期。

[2] 席小岚《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渗透红色文化教育》,《试题与研究》2021年第35期。

[3] 李毅峰《科学渗透红色文化教育——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年第13期。

[4] 朱水祖《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渗透红色文化教育》,《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年第23期。

3104500589213

猜你喜欢

红色法治道德
红色是什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红色在哪里?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追忆红色浪漫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