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培养国际情怀和创造性思维的初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2021-03-17刘文华
刘文华
摘 要: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讲故事’即叙事,构成了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叙事文本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写作教学 叙事性文本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4.014
初中寫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要求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但是教师写作指导效果不佳,学生写作水平提高收效甚微。学生写作中常常陷入了记流水账的怪圈,而且主题重复度高,写作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更缺少对世界的观察、理解和反思;同时学生的结构观念不强,所写文章凌乱无序,结构混乱。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并且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国际情怀和创造性思维,我们在本篇文章中引入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结构框架,激发创作思维;同时将写作教学置于大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和国际情怀。
一、掌握思维工具,培养创造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它可以将抽象的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并最终以图形的形式展示出来。总之,“思维导图就是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储存、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这种发散性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拓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文教学中,如果引入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可以在帮助学生确定文章立意的基础上提出更加新颖的观点,促进学生对中心词进行多样化思维,扩大立意范围,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观察。不仅如此运用思维导图还可以将表达相关主题的材料整合起来,以供写作时挑选合适的素材,丰富写作材料。在记叙文写作中,文章的结构需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展开,而思维导图可以自然展开联想,妥善安排线索,实现文章总体的谋篇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变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能动性。
基于以上的理论支持,本次七年级的写作课上,笔者给学生们一个题目“空房子”,学生们一看到这个题目普遍不知从何着手,但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头脑风暴,将想到的与空房子有关的词汇和情节都写下来,然后进行整理,最后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框架制成思维导图,并将相关的材料填写在结构框架内,思路清晰明了。同时学生们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奇思妙想,给故事加入了很多创造性的元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基于情境教学,培养国际情怀
约翰逊认为“情境教学与学习的核心是‘联系’,联系产生意义。当年轻人能够把学科内容与他们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时,他们就会发现意义,而意义则为他们提供学习的理由。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就能够使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贴近学生既有经验的情境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也可以增进学生对作品和世界的理解。当学生面对多重,有时是相互抵触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观点时,例如公民权、身份认同和全球化,会启发他们开展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把单元内容置于大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关注学生“知晓什么”,更关注他们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做什么”,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国际情怀。
在此次七年级作文教学中,为了解决学生写作中主题不清、思考不深和缺乏情感等弊病,笔者反其道而行之,将作文主题和IB课程框架中的六大全球背景作为已知条件告知学生,让学生选择某一全球背景,即大情境,如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下的战争等,在全球背景之下整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然后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确定关键词和故事情节,然后进行文本创作。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环节一:组织学生学习头脑风暴中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并给予学生一些小的练习进行巩固,掌握小组内头脑风暴的方法和规则,为后面的小组合作打下基础。
环节二:将作文主题“空房子”给学生,让学生从六个全球背景中任意选择一个(特征/认同和关系,时空定位,个人表达与文化表达,科学与技术创新,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公平与发展),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确定每一个大的全球背景下的探究焦点,如特征/认同和关系中的身份认同、移民等问题;时空定位中的进化问题;个人表达与文化表达中的文化和信仰;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中的数字化生活、工业化等;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战争、环境问题等。
环节三:确定了大情境,小组需要进行头脑风暴,在叙事文体的写作中探究与焦点有关的概念和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简单呈现。
环节四:通过对第一次的思维导图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重新建构自己的思维导图,将写作内容用思维导图呈现,有的小组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呈现,有的小组则按照几个独立的小故事进行呈现,有的小组按照“5W1H”六何分析法进行呈现。
环节五:小组成员按照思维导图的内容独立进行文本创作。
按照这样的操作步骤,虽然主题都是“空房子”,但是不同的小组所选择的全球背景是不同的,即他们自己创设的大情境是不同的。在自己所创设的大情境下进行创作,需要学生们搜集不同学科的知识,对其进行整合,实现深入的跨学科理解,培养学生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和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创作的作品具有更多的思想光辉,避免了学生重复套用某一事件进行文本创作。
三、小组互助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在学生间组织的以学习为目的小组合作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实现共同的目标,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献言献策,开展交流与学习。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根据人们发展水平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解决问题时除了可以依靠成人指导外,伙伴之间的互帮互助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而且在彼此最近发展区内的同伴间的合作,能最大程度促进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互相启发,从而产生对问题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勒温(Lewin,K.)的在群体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中指出:群体的本质中的相互依赖这一要素,使学生成为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而组成的一个团体,在这个具有相同目的团体中,每位成员的行为变动都会造成全体成员的变化,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目标快速实现。
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激发更多思维的火花,更专注于学习任务,也可以从同伴身上学到更多,提高自己。在本次写作中,前半部分我们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积极讨论,构建思维导图,创建文本的大情境和结构框架,然后每一位同学根据本小组的思维导图进行独立的创作,可以体现出个性特色,在小组内讲评反思时又可以互通有无,互相学习。
因此,将写作教学置于真实的大情境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组内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将思维成果用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然后进行文本创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情怀、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这是在国家课程标准和语文核心素养指引下的自觉实践。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 董宁《国际文凭中学项目 语言与文学》,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
[3] 【英】东尼博赞著,丁大刚、张斌译《思维导图使用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
[4] 李静《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5] 张志鹏《思维导图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311650190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