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通过有效提问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021-03-17郭子瑞
郭子瑞
摘 要:为了实现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教师要关注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通过科学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促使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加工,在逻辑分析中获得知识。教师关注课堂提问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学生思维快速运转,在思考中总结,在推理中建构规律,实现对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本文主要探究了如何通过问题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提问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4.003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提问会帮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促进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理解语言知识,体会文章情境,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建构知识系统。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会使学生主动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通过分析的方式来内化知识,提高语言素养。问题会成为学生思考的“催化剂”,改变“填鸭式”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分析,主动加工,在思考中成为课堂主体。
一、准确对接,心灵共振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做到与学生精准对接,促进学生在探究中了解课堂学习要点,把握规律。教师的提问与课堂教学目标对接,会给学生指明思考和探究的方向,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例如在学习《玲玲的画》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文章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表达出了文章想要表达的道理?”带着问题,学生会对文章进行深度阅读,关注文章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探究文章表达的道理,在对文本的加工中寻找关键句。在问题引导下,学生会关注文章中的语言,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在阅读结束后,学生的心情也会随着玲玲情感的变化从满满的成就感,转变为紧张,慢慢又恢复了快乐和满意。问题的提出会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分析和探究,使学生了解探究内容,明确研究方向,在思考中逐步内化知识,形成客观性认识。学生在对语言知识的加工中会理解文字含义,体会文本表达的道理,实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在探究中认识到:“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指明了探究方向,牵引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阅读,主动理解,在思考中成为阅读主体。
二、捕捉契机,精彩生成
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提问时要捕捉契机,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指导和分析,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当学生对知识有疑问时,教师可以引导探究思考;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提问指导学生思考方向……教师捕捉学生的探究过程,会促进学生积极分析。教师关注学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分析,内化知识。例如在学习《日月潭》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欣赏日月潭的美景。学生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看到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进入到课文情境之中。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文章内容。文字和视频比起来枯燥了很多,学生读起来明显不像看视频那么有兴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带领学生关注文本,主动阅读。在本课中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文章哪个句子表达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有了阅读任务,就会把目光从视频上转移到文本中,主动寻找关键词。学生积极阅读,认真分析文本会认识到文章中:“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谭。”这个句子解释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并且在句子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日潭比作太阳,把月谭比作月亮。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会理解文本表达的主要内容,形成自己的认知,在探究中强化认识,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
三、层层深入,逐级递进
问题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催化剂”。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思维活跃,主动思考语言知识,在分析和理解中内化知识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层层深入,逐级递进,带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理解中感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会促进学生主动加工语言知识,把握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例如在学习《曹冲称象》时,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就可以询问学生“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投入到阅读中。在学生仔细阅读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文中是怎样描写这头大象的呢?”“你能绘画出这头大象吗?”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会认识到大象又高又大,身体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扇子,鼻子像……学生会在大脑中想象出大象的样子,并且快速地勾勒出来。在学生了解了大象的“大”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官员们都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这些方法好吗?”学生在阅读中会看到文本中提道:“有的说造一杆大称,有的说把大象杀了,切成一块一块再称。”面对不同的方法,所有在场的人员都质疑着,思考着,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为了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学生会好奇曹冲所使用的方法。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曹冲是怎么称象的?他称象分几步完成?”学生会在问题的驱动下进一步探究曹冲称象的方法,认识到曹冲他是按照“先把大象赶到船上,看水位下沉多少,并在船上做标记;再把大象换成石头,让石头装到船下沉的地方,然后称石头就可以了。”思考中学生会认识到曹冲是按照“先……再……然后……”的顺序解决问题的,帮助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步骤。在学生的阅读中,学生会感受到曹冲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四、深题浅问,浅题深问
教师要灵活指导学生,设计不同深度的问题。具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询问,给学生设计浅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深入挖掘,找到知识本质和规律。浅显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寻找答案。面对简单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总结,通过深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思考中理解规律,形成对知识的深刻认识。例如在学习《夜宿山寺》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探究古诗中“百尺”“星辰”“危楼”等词汇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百尺”指的是一个虚数,就是形容楼高。“星辰”指的就是天上的星星。“危楼”指的是高楼。在学生理解了词汇含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诗句的含义,学生在主动梳理和加工中,会认识到第一句话表达的是:“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楼上好像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诗句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进一步探究中,学生会认识到诗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感受。古诗文字简练,却形象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仿佛体会到了夜静,星朗,山高,楼危的情景,感受到古诗表达的意境,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实现理解能力的提高。
五、曲题直问,直题曲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如果题目设计得较为曲折,就要通过直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直接分析问题。直接的问题会使学生针对知识进行探究,避免曲折的设问影响学生思考。教师通过直接提问的方式会使学生了解探究主题,把握规律。如果试题较为直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通过曲问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和多渠道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曲问会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炼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时,教师可以询问:“文章说了哪些奇石?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在问题牵引下,学生会主动寻找、提炼要点信息。找到文章中介绍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等石头,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描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阅读,提高理解能力。
总之,教师积极地提问,从不同角度来引导和点拨学生,会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和逻辑思考的方式发现规律,学生的主动总结会促进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在探究中加工知识,在分析中理解要点,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会通过分析的方式成为学习主体,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潜能,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