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意识形态逻辑析论

2021-03-17李维军董平

关键词: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红色文化

李维军 董平

摘要:百年红色文化承载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诉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讲话,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理论方向与实践进路。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内容互融性、历史同在性与意义同构性。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有利于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其主要体现在:以红色文化的凝聚力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以红色文化的创造力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以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延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空间,以红色文化的育人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举旗定向、明道正心、深根固柢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旨趣。

关键词:习近平;红色文化;意识形态;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

中图分类号:G122;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1)06-0110-08

习近平早在2014年12月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就明确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中国共产党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在号召群众同心协力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在根源上是中华五千年文化谱系中的核心元素,镌刻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抵御外族侵略、推翻国内压迫的重要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是中国近现代史实践历程的精神凝结,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基因。

意识形态建设既是理论命题,更是实践命题。[2]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印记,其与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严密的耦合基础与高度的逻辑自洽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纵深推进,习近平多次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在习近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中,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是其重要的指南针与定盘星,他多次深入到红色革命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发表了关于红色文化与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十分重视以红色文化为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逻辑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意识形态”又称“观念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是全部社会精神生活及其过程的总概括,具有战略地位的至上性、社会空间的全面性以及运行机制的集中性。红色文化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波澜壮阔历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诉求与历史实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载体,其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目的相近、方法相通、资源相容的逻辑耦合。

(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内容互融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审时度势,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研判,且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为基轴,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就包含着意识形态工作等重要内容。在内涵要义上,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所蕴含的革命文化的当代承继,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红色文化的血脉传承。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实践发展的精神凝结,它见证了近代中国人民苦思救国良方而不得的无奈,也见证了英勇的中国人民在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之后找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喜悦,具有内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性与革命氣质。

2019年5月,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4]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史,凝结在祖国大地上的红色物态文化、红色制度文化以及红色精神文化以无声的事实雄辩地证明着这个实践历程的艰辛与磨难。红色文化究其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以该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人民能动性改造客观实际的活动,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与价值内核。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相关重要论述,其最终的落脚点与归宿在于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要而论之,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印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经验与方略,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引领精神价值导向的思想宝库,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内容上具有互融性。

(二)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历史同在性

2016年7月,习近平在参观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时强调:“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携全国各族人民百年艰苦奋斗而铸就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上海石库门、嘉兴南湖红船上的会议,奠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初心与使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淳朴民风,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宽厚敦朴的优良品质,孕育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陕北延安的苍天厚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孕育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作风。正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所言:“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6]进而论之,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关涉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工作所内蕴的思想理论、术语观点与实践方式。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爱国与爱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现实统一性和严密的历史逻辑性。追忆红色文化的光辉印记,重走共产党人的革命足迹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内蕴的意识形态工作方略的实践认知。换言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为依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价值归依,向前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初心使命本色,向后昭示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与必要性。在現实性上,习近平以红色文化为历史渊源,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为实践归依,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人们所关心关切的根本问题,凝聚了奋斗基因,传承了红色情怀,最终落脚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场域。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正是其不忘本来、着眼未来,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采取的强有力举措、所进行的核心工程。

(三)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意义同构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其本质上而言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导新时代中华民族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理论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红色文化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在其性质和形态上,学界将红色文化划分为三类,即红色制度文化、红色精神文化以及红色物态文化,但不管对其进行如何定性与分类,其核心的精神与价值内核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一次时代嬗进。

换言之,红色文化的演进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7]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文化的演进逻辑具有意义同构性,二者共同表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历时态发展和共时态凝聚的时空张力。诚如习近平在建党100周年的讲话中所言:“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8]由“红船”建党即开始凝结形成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丰厚土壤,其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上,将体现和执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其政治功能,以其革命性和先进性寄托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所呈现出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价值追求、精神品质和思想作风,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各族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智力追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依托。

二、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逻辑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的精神凝结,见证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艰难困苦,展现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正经历着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征途,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蕴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的文化载体。[9]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强效的维护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具有强大的解释力,雄辩地彰明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实际与国情的应然选择。

(一)以红色文化的凝聚力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立身之本和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保持强大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关键。思想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是凝聚民心人意的情感共鸣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10],“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11]。因此,纵深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惟有凝聚共同的思想基础,方能擦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底色,打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根基。

第一,以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阵地增色。习近平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12]红色文化从其本然维度而言,就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一路奋斗的风景,是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民族情怀和国家担当。在百年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其依据时代背景和现实情势变化完成了一次次华丽的转身,形成了以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建设精神,以特区精神为代表的改革气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各级各部门要将红色文化依循时代变化不断承续其不变的初心品质和使命担当,大力彰显红色基因的主流意识形态底蕴、时代价值,激活红色基因的渲染力,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

第二,以红色文化纠正认识偏差,统一思想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审时度势,多次深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根据地实践体验、实地考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共和国底色等的重要讲话。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本就是思想领域内的一场无声革命,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增添了别样的作用效力。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相关部门要善于用符合大众实际的通俗化语言将红色文化的凝聚力与说服力展现出来,从而以鲜活的红色文化将新中国的历史娓娓道来,以红色文化解读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逻辑。

(二)以红色文化的创造力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

习近平强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3]红色文化在其本质上具有现实性和延展性,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内生逻辑正在于其以无可置疑的雄辩事实着力提升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洞察力和现实渗透力,从而以其内生的人民属性创设具有大众风范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通俗和更易理解的方式解释和说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第一,讲好红色故事,融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深情讲述红色故事,如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亲切地谈到“真理的味道是甜的”[14]。官方话语沉稳庄重,是占领导地位的政党之主流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转化的先在性基础,在意识形态话语形式上居于控制和主导地位。意识形态的民间话语是民间群体自发形成演进的对官方话语的通俗化理解。相关部门在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育与传播中,既要重视官方话语的总体表达,更要重视意识形态的民间话语转化,善于运用红色故事这种接地气的言说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善美,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多元、对话、包容空间。

第二,提升红色文化研究的理论高度,贯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2016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15]。政治话语是站在党和国家立场上自上而下的带有强制性特质的主流话语。学术话语是理论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遵循学术研究的严谨要求,从而为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提供学理依据。红色文化在其本然属性上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发展演进中凝结而成的上层建筑,其彰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与合逻辑性。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中,要善于利用红色文化创造力贯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术研究之中,

实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有机结合,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话语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第三,融合红色文化理性话语与情感话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理性话语是思辨和实践基础上的客观性真理存在,而情感话语是针对客观受众的具象化载体。要增强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话语传播力度就要善于融合创新红色文化的理性话语与情感话语,用理性话语为情感话语兜底,用情感话语深化理性话语,将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情感触点上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建构受众在历史认知与精神认同上的理性反应,从而增强红色文化话语的实效性与落地力度,进而提升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力、现实说服力、传播影响力。[16]

(三)以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延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空间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立图强的奋斗精神凝结,是一颗燎原的精神火种,是近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百年红色文化的形成轨迹正是中国人民选择信仰、选择意识形态的历史逻辑。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勉励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时强调指出:“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和传播,引导人们坚定跟党走。”[17]因而要使红色文化印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就要推动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以灵活多样的姿态延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空间。

第一,加强红色文化在多媒介领域渗入,推动大众媒介的意识形态治理。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就是受众的大众化,[18]随着5G技术的延伸与推广,媒介传播手段与信息获取方式日新月异,大众接受渠道的多元化加剧了意识形态引导的复杂性。因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中要广拓渠道,合理加强顶层设计,将传统的纸质媒介与现代新媒体资源巧妙结合起来,强化百年红色文化的正面宣传与正相关导向作用,利用媒介资源加强百年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理勾连、人物勾连以及目标勾连,从而合理化定策、精准化施策,以全媒介的多元化方式推动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增信释疑。

第二,推进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交流,融通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国内因素总是与国际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既要做好国内的事,也要着眼于国际视野,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19]唯有构建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方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國际话语自信。在实际操作中可采取如下做法:一是以文旅融合思路推动红色旅游国际化。以精准的战略谋划,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从世界革命中寻找中国革命的位置,对红色旅游产品实施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定位,重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产品整体内涵架构,做好红色文化深加工,提升形式产品、附加产品的边际化效应。二是要创新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方法。以5G技术的全面普及为契机,以立体化的多媒体技术为抓手,创设样态丰富、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交融的多媒介平台,从而把准时代脉搏、紧随时代潮流,更好推动红色文化“走出去”,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解力与辨识度。

(四)以红色文化的育人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从其本然维度而言是做人的工作,是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思想领域内的一场无声革命。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文化在其现实性上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元素,它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灌注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有着天然的内生逻辑。习近平十分重视文化的育人功能,他曾指出: “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因此,要用记载历史真实、蕴含真理、传承正能量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去占领政治文化阵地、文学艺术阵地、大众文化阵地,去抵御和批驳国内各种错误思潮,以此来涵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激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生动力。[21]

第一,依托红色文化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能力,破解本领恐慌。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2016年2月,习近平在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时指出:“坚持用井冈山精神等革命传统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22]由此可见,习近平对于红色文化的育人功效具有深度的把握和理解。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领也不是天生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学习本领列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之首,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红色文化的凝结过程即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民族初心而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增强斗争本领的过程。中国革命从农村走向城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素养和学习本领也不断提高,其学习逐渐从浅尝辄止走向学深悟透。因此,要善于从红色文化中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起点,养成行动担当的实干品性,增强用理论照亮现实的实践能力。

第二,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人才支撑。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拥有一支攻坚克难、能打硬仗的工作队伍,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各大高校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宣传部门可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对党政干部素养进行提升,循此思路培养一批业务强、技能精、专兼结合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形成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解决好事有人干的问题。[23]

第三,依托红色文化打造一流智库,增强学术机构的话语运作能力和传播能力。习近平在谈到深入开展抗日战争研究时指出:“要整合全国学术机构和研究队伍,协调各地党史、军史、档案、政协文史资料、地方志、社科院、高校等部门和机构的力量。”[24]学术智库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的坚实屏障,是全面深化改革、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囊。为此,在红色文化传播中,要充分发挥学术智库的作用。一是要夯实智库理论研究基础,积极推荐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和新闻传播等学科的专家服务红色智库的建设与运行,共同深挖红色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以扎实的学理研究推进红色精神弘扬;二是要抢占红色智库评价高地,助推红色文化智库获得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话语权;三是要做好协作发展的大文章,充分利用高校、社科院、党校等机构的多学科优势,以新兴交叉学科引领智库研究,为百年红色文化时代化发展提供多视角研究,通过合作研究实现共同创新,就重大战略性、方向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三、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逻辑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媒介的多频立体发展,意识形态工作已日益成为我国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成效关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百年红色文化有着丰富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天然载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稳定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念兹在兹,多次深入革命老区进行实地考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举旗定向:彰明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底色

习近平曾言:“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25]百年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而遗留下来的重要精神财富,它见證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受压迫的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

印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全民族抗战的艰难困苦,

写下了站起来之后的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不朽诗篇,是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切逻辑的发生学密码。[26]

意识形态始终与国家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27]近代之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坚定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坚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具有高度的逻辑自洽性。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方向,彰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底色,标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万山主峰。

“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28]2019年9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29]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记录、作为全国各族人民追求独立与解放的奋斗历史,血与火的共同抗争、泪与笑的共同奋斗让中华儿女明白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中华民族乃一个命运共同体,唇齿相依、心手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史也证明了惟有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汇聚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明道正心:提增中华文化自信的价值底蕴

文化自信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效能的确认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承载。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儿女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彰明了中华文化自信的清晰方向,是文化自信的动力引擎与核心元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追寻、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毛泽东把红色文化称为“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30]。

在属性上,文化和意识形态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文化是先于意识形态的人类经验的符号表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放在“四个自信”的突出位置,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乎逻辑、合乎实际的当代发展与近代化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量的递增与质的飞跃,习近平将红色文化放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位置就是坚定对中华文化的强大自信,就是促进各族人民深根固柢、明道正心,从而提增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底蕴。

综上所述,百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浴血奋斗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革命足迹,是在追寻国家独立、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凝结而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轨迹的精神承载,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在现实性上,其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是中华文化的自信基因,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嬗进,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底色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洗礼与浸润,能够筑牢广大人民的精神家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三)深根固柢:筑牢理想信念的精神基石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的始终追求。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关系到9 500多万中共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理想信仰,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价值取向与实践归依。2018年5月30日习近平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学生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28]换言之,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胜利之“钥”与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习近平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31]意识形态从来都是和理想、目标分不开的,百年红色文化从其实然维度而言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及其实践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数次深入红色革命老区进行实地考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其最终的价值指向是为民立志、为党立心,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树立百年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崇高革命理想,向全体中国共产党员重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

總之,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开了思想困惑,扫除了认知误区,凝聚了人心和共识,有力地澄明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下如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一系列重要现实问题。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以百年红色文化为轴推动了思想领域内的一场无声革命,明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强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理据,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了战略定力。

四、结语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中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32]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能动的解释力。习近平以此为基轴,将百年红色文化放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突出位置,有利于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巩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感召力与凝聚力,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攻击与渗透。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诉求、基本特点和情感取向,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载体。在历史沿革中,百年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斗争过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作风、信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体认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辛历程,是全体中华儿女披荆斩棘、守望相助的集体记忆。将红色文化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突出位置,增强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和宣传引导能力,将极大地促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进而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骨髓,使红色文化承载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元素入心、入脑、入行,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打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实根基,汇聚起攻坚克难、不断开拓前行的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 曹智,李大伟.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2] 唐爱军.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三重阐释[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93-102.

[3] 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M]//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4] 习近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9-05-23(1).

[5] 习近平.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力前进 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7-21(1).

[6]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 人民日报,2021-06-27(1).

[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2021-11-16)[2021-11-18].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8]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2).

[9]  俞婷,丁俊萍.意識形态的话语体系建构路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19(11):23-28.

[10] 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

[11] 习近平.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10-09(2).

[12]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

[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14] 不忘初心,聆听习近平讲过的红色故事[EB/OL].(2019-06-11)[2021-05-26].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0611/t20190611_524646256.shtml?ivk_sa=1023197a.

[1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5-19(2).

[16] 孟献丽.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说理困境与破解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9.

[17] 习近平.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EB/OL].(2019-09-17) [2021-05-26].http://news.china.com.cn/2019-09/17/content_75213675.htm.

[18] 布超.全媒体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应把握的几个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7(6):26-32.

[19] 李辽宁.新中国70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19(6):15-21.

[20] 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

[21] 陶鹏.论全面从严治党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共生逻辑和共进路径[J].党政研究,2019(6):38-43.

[22]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EB/OL].(2016-02-03)[2021-05-26].http://news.cntv.cn/2016/02/03/ARTIrqO5CtBYCxNiN3WbWIot160203.shtml.

[23] 张传鹤.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性及路径[J].东岳论丛,2019,40(12):5-11.

[24] 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战研究[N].人民日报,2015-08-01(1).

[25] 杜尚泽.“共和国是红色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19-03-05(1).

[26] 张志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五重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3):27-31.

[27] 杨军,杨玉.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风险的防控与意识形态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35-40.

[28] 习近平.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N].人民日报,2018-06-01(1).

[29] 习近平.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09-19(1).

[30]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M]//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31] 习近平.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14.

[3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责任编辑:赵 玲

Abstract: The century-old red culture carries the core demands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is the concrete carrier of socialist ideology.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has issu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on red culture, pointing out the theoretical direc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The red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have the nature of content compatibility, historical coexistence and meaning co-construction.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red culture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building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the cohesion of red culture, enriching the discourse form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the creativity of red culture, extending the radiation space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the power of red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front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the education of red culture.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red culture have important values in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such as raising the flag, being clear-cut and righteous, and deeply rooted.

Key words: Xi Jinping; red culture; ideology;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logic; value logic

3001500589255

猜你喜欢

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红色文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