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新加坡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实证分析

2021-03-17彭虹张祖娟

关键词:互补性竞争性中国

彭虹 张祖娟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为中国与新加坡经贸合作深化带来了重要的机遇。研究基于产业竞争力视角,利用2009—2018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分析了双边贸易现状并实证分析了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和新加坡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地位且双边贸易差额逐渐扩大;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较为集中;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并存;双边贸易仍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最后,研究提出了借助中新自贸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重要发展机遇,加强双边经贸合作以及优化产业和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差异化以及探索双边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新加坡;贸易;互补性;竞争性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1)06-0079-09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中唯一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的发达国家,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2018年新加坡對外贸易总额约为7 840亿美元,出口额约为4 130亿美元,进口额约为3 710亿美元,分别占全球出口和进口贸易额的2.1%和1.9%。新加坡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区域影响力是决定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节点和协调作用的决定因素。2018年11月,中国和新加坡完成了自贸协定的升级谈判,标志着双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深化。2018年中新双边贸易额828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了近73%,新加坡也连续6年成为中国第一大新增外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新增对外投资目的国。[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新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相较于其他国情复杂且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东南亚国家,中新合作难度相对较低,障碍也相对较少,在此背景下全面梳理中国和新加坡双边贸易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与新加坡贸易伙伴关系的加强,中新贸易关系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中国与新加坡双边经贸合作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中新自贸区建设和双边贸易协定三个方面展开。李慈军[2]通过对中国和新加坡商品贸易实证研究发现双边贸易强度不断增加但贸易指数不高,指出双边贸易合作有待深化。吴凤娇[3]利用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新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并指出中新贸易在产业结构上的适当调整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需要。厉伟、赵儒南[4]提出中新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对推动中国经济和产业转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落实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钱耀军[5]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对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中新进出口贸易额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说明中新贸易未来的合作前景是可喜的。刘光辉[6]通过分析中国和新加坡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指出双边贸易与投资结构有待优化且应确定两国跨国区域城市发展定位,深化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与新加坡的经济对接。在中新自贸区建设方面,刘洋[7]以中新自贸区为例分析了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与投资流向的关系。林琳、李怀琪[8]运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测量了中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并分析了中新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在双边贸易协定研究方面,刘雅珍、朱锋[9]就中新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及影响进行分析,指出中新两国的经贸合作领域和空间将在双边贸易协定基础上得到新的拓展和提升,也将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赵明霞、徐维莉[10]选取了新加坡和中国进行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比较,指出中国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的优势和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现有文献为加深中国与新加坡经贸合作认识奠定了基础,但对中国和新加坡贸易竞争力和互补性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的文献较为鲜见。因此,在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09—2018年双边贸易数据,通过对中国和新加坡双边贸易的分项目贸易商品进行指数测算,全面分析中国与新加坡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以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优化发展。

二、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概况

(一)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从图1 2009—2018年中国-新加坡贸易总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双边贸易总量呈现波浪变化趋势。2009年双边贸易额为522.66亿美元,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启动,双边贸易额增加到700.33亿美元,同比增长33.99%。2015—2016年主要受到来自国际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影响,双边贸易额明显下降。2017年以来随着经济复苏,双边贸易额又开始增加,以2018年为例,双边贸易额达到1 000.31亿美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了91.39%。

(二)双边贸易长期以中国顺差为主

由图2可以看出,2009—2018年间,中新贸易差额波动较为明显,双边贸易长期以中国顺差为主,且整体来看近年来顺差呈现逐渐扩大趋势。2013年以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不断推进,中国进口市场多元化,对新加坡进口增长率下降。因此整体来看中国对新加坡贸易顺差呈现逐渐增加趋势,2015年中国对新加坡顺差为246.3亿美元,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从双边贸易差额可以看出,中国在对新加坡的货物贸易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双边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贸易商品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的重要指标。[11]为了对中国和新加坡贸易商品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考察,研究选取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方法(SITC分类法),将商品分为SITC0~SITC9,共10类。其中SITC0~SITC4为初级产品,SITC5~SITC9为工业制成品。在SITC分类基础上,SITC5和SITC7为资本密集型产品,SITC6和SITC8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1.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在中国出口到新加坡的商品中,如表1所示,2009—2018年间,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额占整体出口的比例虽逐年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50%以上,占出口产品的绝对优势,2018年出口额为245.1亿美元。其次为SITC8(杂项制品),其出口额占整体出口的比例均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开始明显增加,2015年最多达到96.7亿美元。再次是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其在整体出口额中的比例也保持在9%以上。可以看出,SITC8 、SITC6、SITC5的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的贡献逐年上升。其他商品的占比相对较小且变化较为平稳。从中国出口新加坡的商品结构可以看出,工业品是出口商品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初级产品的出口额远低于工业品出口额;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明显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

2.中国进口商品结构

在中国从新加坡进口的产品中,如表2所示,2009—2018年间,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5(其他化工产品和相关产品)、SITC3(矿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材料)的进口额分别约占整体进口额的40%、20%和20%,其中较为突出的是,SITC3的进口额呈现明显的波浪变化趋势,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资源的供应在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方面还不够稳定。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论是中国向新加坡出口的商品结构还是从新加坡进口的商品结构中,以要素密集型程度为主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如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均占有主导地位,其出口和进口额分别占整体出口额的50%、进口额的40%,说明中国对新加坡贸易商品结构已逐渐转变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即贸易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同时通过分析也可看出,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的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约占整体出口额的30%,比重仍然相对偏高,因此双边贸易商品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中国与新加坡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数据选取与指数构建

(一)数据选取说明

目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贸易商品分类标准包括: HS分类标准、SITC分类标准和BEC分类标准。在贸易过程中,分类标准粗细程度依次是BEC(最粗)、HS(中等)、SITC(最细)[12]。在SITC分类标准中又有第二次修订标准(SITC Rev.2)、第三次修订标准(SITC Rev.3)和第四次修订标准(SITC Rev.4)可供选择。其中,SITC Rev.4的贸易数据由于仅自2007年起开始提供,时间長度过短,不适合进行计量分析;SITC Rev.3贸易数据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且其涉及的3位数产品为262种,种类相比SITC Rev.2更为完整。综合以上考虑,研究采用SITC Rev.3对商品贸易进行定义和分类,按1位数为准的国际贸易分类,具体分为SITC0~SITC9,共10大类,分类对应名称标准如表3所示。研究使用的数据选取UN Comtrade数据库中2009—2018年的商品贸易数据,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数据。

(二)指数构建

1.中国与新加坡贸易竞争性指数

为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对外贸易商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研究拟选取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竞争优势指数(TC)进行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 1965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提出,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其反映了一国某类商品的进出口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例的大小,即该商品在出口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水平。其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即TC指数,又称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用以分析本国的某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同类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用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衡量一国某一产品部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程度。如果将两国某一产品或行业的TC 指数进行比较,通常可以被用来判定两国该产品或在该行业的互补性或竞争性程度,以此来揭示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在上式(2)中,Xij是j国i产品的总出口, Mij是该国i类产品的总进口。TC的取值范围为[-1,1],若TC>0,表明该国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越接近1,则国际竞争力越强,是该产品的净出口国;若TC<0,则表明其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国际竞争力较弱,是产品的净进口国,指数越小,则国际竞争力越弱。

2.中国与新加坡贸易互补性指数

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仅从出口方面进行分析,并没有结合进口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与新加坡贸易的互补性,综合考虑双边贸易的进出口情况,本文拟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Ctij)、产业内贸易指数(GL)以及贸易结合度指数(TIIab)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贸易互补性指数(Ctij)用以衡量两国间贸易产品的互补性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四、中国与新加坡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数实证分析

(一)竞争性分析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从表4中国和新加坡贸易的RCA指数分析可以看出,2009—2018年,中国的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 SITC8(杂项制品)三类类商品的 RCA指数值均大于1且介于1.25~2.5之间,说明中国在SITC6 、SITC7和SITC8这三种工业制成品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强。而SITC0(食物和动物)、SITC1(饮料和烟草)、SITC2(除燃料外的非食用未加工材料)、SITC 3(矿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材料)、SITC4(动植物油,脂肪和蜡)、SITC5(其他化工产品和相关产品)、SITC9(在SITC中未归类的商品和交易)等7类产品的RCA指数均小于0.8,说明这7类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中国出口商品RCA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资源因素在产品出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在逐步确定其优势地位,这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的结果,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2009—2018年间,新加坡在SITC1和 SITC3这两类初级产品的RCA指数均大于1,反映其在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初级产品出口方面相比中国更有竞争优势。在工业制成品出口方面,SITC5和SITC7的RCA指数大于1,其中SITC5的竞争优势明显大于中国。

中国和新加坡的RCA指数在不同产品上差异较大,中国的出口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工业制成品上,且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產品。而新加坡的出口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和能源密集型初级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工业品上。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贸易中是否能够形成优势互补,下文中将进一步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来验证。

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从表5中国和新加坡出口商品的TC指数可以看出,2009—2018年中国在初级产品领域除了SITC0的TC指数大于0,其他类别的TC指数均小于0,且SITC0的TC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工业制成品中除了SITC5的TC指数小于0以外,其他类别的TC指数均大于0且有逐渐上升趋势,其中SITC6和SITC8的TC指数值介于0.3~0.6之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2009—2018年新加坡在初级产品领域除了SITC1的TC指数大于0以外,其他类别的TC指数整体小于0。工业制成品中除SITC6的TC指数小于0外,其他类别的TC指数均大于0,但整体来看,指数均相对较小。

从TC指数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和新加坡在初级产品上并没有在国际上形成竞争优势,但工业制造业发展相对均衡,相比而言,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比新加坡更强且双边贸易可以实现不同产品的优势互补。

综上可知,2009—2018年间,中国在SITC6和SITC8两类产品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新加坡在SITC5、SITC1和 SITC3这三类初级产品上的竞争力相对于中国更强。中国和新加坡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在出口产品上差异较大,两国在双边贸易中能否有效形成优势互补,将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等的测算来进一步分析。

(二)互补性分析

贸易互补性是双边经贸合作深化的重要基础,贸易互补性越强则表示双边贸易合作基础更为扎实。接下来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衡量中国与新加坡贸易产品的互补性程度。

1.贸易互补性指数

从表6和表7 2009—2018年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的互补性指数可以看出,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中,SITC7和SITC8两类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大于1,说明中国与新加坡具有较强互补性的产品以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也与中国以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带动出口以及近年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大资金和技术投资的国情相符。SITC0~SITC4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小于1,且数值较小,说明中国与新加坡在初级产品上的互补性显得尤为薄弱。从以新加坡为出口国计算的贸易互补性指标可以看出,SITC3、SITC5和SITC7的贸易互补性指标整体大于1,贸易互补性强,其中SITC3、SITC5指标计算的结果正好与上文中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新加坡具有相对竞争力的商品吻合,且为中国具有相对弱势的产品。其他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整体小于1,贸易互补性弱。

2.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从表8 2009—2018年中国-新加坡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可以看出,SITC0~SITC4的初级产品GL指数大致在0.5以上,即中国与新加坡在初级产品贸易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即竞争性较强。在工业品贸易上,SITC5和SITC6的GL指数在0.5以下,即以产业间贸易为主,SITC7和SITC8的GL指数大于0.5,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可以看出,中国与新加坡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竞争性较大,工业品贸易既有竞争也有互补,其中SITC6的贸易发展潜力相对较大。

3.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从表9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可以看出,2009—2018年,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结合度除了2010—2012年指数在0.90左右波动外,其余年份指数均大于1,整体较为稳定,表明中国对新加坡出口全部商品与其进口商品的互补性较强。同时,新加坡出口对中国进口全部商品的贸易结合度指数每年均大于1,也表明双边贸易的互补性较强,双边贸易潜力较大。

综合双边贸易互补性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新加坡具有较强互补性的产品,正是贸易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品,双边贸易结合度较强。随着双边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出口在中国的地位减弱,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成为双边贸易结构的主体。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国和新加坡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贸易大国,存在较为显著的贸易关系。从以上对中国和新加坡整体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第一,从贸易竞争性角度上看,中国与新加坡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差异明显,中国的出口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工业制成品上,且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新加坡的出口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和能源密集型初级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工业品上。中国和新加坡在初级产品上并没有在国际上形成竞争优势。

第二,从贸易互补性角度上看,双边贸易的产品与各自具有相对竞争力的商品吻合,双边贸易紧密度整体较为稳定,双边贸易互补性较强。在初级产品上,中国与新加坡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上则既有竞争也有互补,即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

(二)建议

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空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两国应着力于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贸易共赢。

第一,中国应积极推进与新加坡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沟通对话机制,增强双边政治互信,提高政策协调的有效性,协调推进双边合作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挖掘互补性产品的出口潜力,实现出口产品差异化。为了避免中国和新加坡在第三方市场上发生激烈的竞争,中国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贸易产品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利用国内现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改造和培育有竞争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在双边贸易中也应强调实现出口产品差异化。鉴于中国与新加坡在产业结构、出口市场上均有较大差异,因此两国应重点考虑在有竞争性的领域构建专业化分工,通过对产品的生产工艺、标准等进行明确区分,实现出口产品差异化,以更大程度发挥各自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实现贸易互补。同时,也应进一步优化出口贸易商品结构。随着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也不断优化提升,但现有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仍相对较大。为了稳定出口贸易,仍需通过不断提升出口商品结构以及出口产品附加值,来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第二,借助中-新自由貿易区平台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机遇,积极构建有效合作机制,加强双边经贸合作,继续推动两国间贸易便利化。如前文所述,中国和新加坡的RCA指数在不同产品上差异较大,在不同商品上的比较优势不同,可以利用中-新自由贸易区平台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并积极构建有效合作机制,在巩固并发挥各自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并提升双边贸易便利化水平,如构建更为公开透明的法律法规环境,简化通关手续以及升级信息技术手段等,进一步开放两国服务领域市场和提升双边投资自由化程度,消除双边贸易壁垒,扩大双边经贸合作领域、合作层次以及合作规模。同时重点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推动跨境经济走廊发展动力,进一步夯实中新贸易便利化基础。

第三,探索双边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通过研究发现,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逐渐成为双边贸易结构的主体。因此可以探索双边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模式,鼓励国内制造业龙头企业“走出去”,改变传统贸易出口方式,以全产业链输入出口(设计、研发、生产、服务等)为主,并以建立自贸区、经济合作区等为载体,带动双边国际产能合作的多元化发展,加强中国与新加坡之间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的流动,实现要素、资本和市场的共享,通过实现双边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加坡连续六年成为中国第一大新增外资来源国[EB/OL].(2019-02-11)[2020-10-20].http://sg.mofcom.gov.cn/article/sxtz/201902/20190202833678.shtml.

[2] 李慈军.中国和新加坡商品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6):37-42.

[3] 吴凤娇.中新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6(3):32-35.

[4] 厉伟,赵儒南.中国与新加坡的政府间合作及经贸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17(9):51-57.

[5] 钱耀军.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研究——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J].调研世界,2018(4):51-55.

[6] 刘光辉.“一带一路”发展下中国和新加坡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J].对外经贸实务,2019(7):38-41.

[7] 刘洋.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如何影响投资流向——以中国-新加坡自贸区为例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4(9):62-67.

[8] 林琳,李怀琪.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11):133-137.

[9] 刘雅珍,朱锋.中新自贸协定升级及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19(6):111-212.

[10] 赵明霞,徐维莉.中国与新加坡贸易便利化水平比较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2020(21):158-161.

[11] 冯颂妹,陈煜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1):95-101.

[12] 刘林青,周潞.非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与中国贸易互补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4):40-48.

[13] 赵东麟,桑百川.“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10):3-14.

责任编辑:陈可阔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deepening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ingap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ilateral trade and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index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ingapore by us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mmodity trade UNCOMTRADE data of 2009-2018.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ingapore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China has long been in a surplus position; the commodity structur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ingapore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bilateral trade coexist and bilateral trade still has great potential and space. Finally, the study proposes to take the significant opportunity brought by China-Singapore Free Trade Zone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 strengthen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achieve differentiated export products, and explore a new mode of bilateral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capacity cooperation.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hina;Singapore;trade;competitiveness;complementarity

3602500589258

猜你喜欢

互补性竞争性中国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PPP竞争性谈判与风险管控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
竞争性国企改革需跳出三个误区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下降机理分析——垄断租金对竞争性要素收入份额的侵害
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
拟竞争性货币制度的机理:一个通货膨胀史的视角(1853~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