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草园”:融合教育校园文化的实践探索

2021-03-17吴宁

江苏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百草园校园文化

【摘要】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在对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关注中,不断反思、提炼,依托嵌入机制、平衡机制、迭代机制的研究和建设,促进了校园文化向融合教育校园文化的提升,实现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促进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优质发展。

【关键词】融合教育;校园文化;“百草园”

【作者简介】吴宁,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南京,210007)校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融合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

在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融合教育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和校本理解。

一、融合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融合”的现实挑战

融合教育理念进入中国后,形成了随班就读模式,但由于受到专业和师资的限制,对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普通学校缺少专业化的支持体系,使得特殊儿童难以融入到普通儿童中去,导致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间的割裂。在缺少专业支持的状态下,特殊儿童常因认知落后、情绪失控等问题,产生干扰正常教学活动的行为,引发普通学生及其家长的担忧,致使他们难以对特殊儿童产生认可和尊重的情感,甚至出现排斥现象。

光华东街小学是一所普通学校,自2009年起开始接纳学区内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目前,学校六百余名学生中,经过区级认定的随班就读学生9名,另有阿兹伯格症、肢残、学习障碍等10余名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除此之外,智力正常但某些方面学能缺失的乏能儿童占比更是高达7%。面对如此复杂的生源状况,如何关照到校园内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实现“每一个儿童活泼泼生长”的育人目标?学校面临着现实挑战。

(二)“融合”的提升途径

要确保特殊儿童享有优质的发展,普通学校应向融合学校转型。布思和艾因斯克认为,有效的融合学校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融合性文化、融合性政策和融合性实践。可见,融合学校的核心在于融合校园文化的建设。光华东街小学用“百草园”来隐喻学校的融合教育文化,不仅强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融合,还主张包容、接纳每一个不同的儿童,尊重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需求,让每一个儿童活泼泼生长,让人人都能感受到被需要,都有归属感,在被认可和尊重的基础上,促进不同群体间儿童的共同发展。“百草园”融合校园文化倡导所有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制订能够支持融合的政策并加以实施,促成“让每一个儿童活泼泼地生长”目标的实现,最终形成共同价值观的认定。

二、融合校园文化的建构策略

1.嵌入机制促进新旧元素的初步融合。

嵌入机制,指新元素突破原有的元素,深入内部,与原有元素融合共生的相互关系。在融合校园文化中,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是新的元素,他们的加入打破了原有的生源结构,要使特殊儿童深入、稳定地扎根在原有的生源中,只有让他们获得尊重与信任,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机制介入两个群体间的相互渗透。学校通过环境、课程、活动、人员的变化和调整,让校园文化中的新旧元素有机嵌入,实现融合。

一是在环境中嵌入现代技术,实现生活学习无障碍。在原有的校园环境中,嵌入技术辅助,运用声控、红外感应等,实现校园电器、学具的自动化,减少特殊儿童的使用不便。同时,学校建成3间符合省级标准的资源教室,配备丰富多样的资源设备,集认知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心理咨询、情绪宣泄、感觉统合训练为一体,满足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个体需要。

二是在课程中嵌入个训内容,关注个体成长。学校考量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在已有的常规课程基础上形成个别化教育计划安排,构建班级课程、个别化训练相结合的灵活的课程体系,包含个性化课程、学科课程、选学课程及特色活动。对于选学课程和特色活动,特殊儿童和普通学生享受同等选择的机会和权利,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个人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个性化课程和学科课程则是有针对性的刻意安排,一是学校依据诊断评估,根据特殊儿童的真实能力水平,为他们设计单独的课程。二是在学科学习时,鼓励特殊儿童在教室中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根据IEP计划,实施差异化学习指导。

三是在活动中嵌入专题设计,营造良好氛围。除了德育、科艺等活动,学校专门在每年五月开设“向日葵节——融合教育宣传月”专题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同台艺术表演、手工制作、团康建设、慈善义卖等富有合作力的活动,加强全员学生间的合作互助,增强彼此间的同理心。

四是在教师团队中嵌入专家力量,寻求专业支持。学校自内而外吸纳更广泛的专业力量参与,加强与特殊学校间的教师双向交流,联合家长等各方志愿者,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筑造专业的支持团队。

2.平衡机制解决校园文化中的矛盾冲突。

平衡机制是指系统内部新旧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的条件。当新的元素加入时,如无对应的牵制,新旧元素的冲突易破壞原有系统的平衡。融合校园文化中的矛盾,主要来源于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间的能力差异,差异值越大,越易造成融合校园文化的失衡,使得学校成员的文化忠诚和身份认同感下降,引起校园文化系统的溃散。

学校通过评估的细化与实施,规范对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筛查乏能儿童,进一步弥补乏能儿童的劣势,缩小普通学生间的能力差距。改革评价方式,让人人都有优可寻,以此均衡不同群体间儿童的能力。

一是强化入学评估,规范融合标准。坚持“能融即融”的原则,邀请专家对入学新生进行专业性评估。对于评估中筛选出的具有严重攻击行为、智力水平严重低下、不具备自理能力等问题的学生,进行劝导,帮助其进入专业性更强的特殊教育学校学习。

二是关注乏能学生,减少能力差异。对于普通学生中的乏能儿童,学校采用量表软件筛查,诊断他们缺失的能力。经过分类和制订对应措施,弥补他们的劣势,强化优势,有效减少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

三是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学校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形成了个性化的评价方式。

对于肢残、视障,但是思维能力正常的学生,给予正常考试和评价;对于存在读写障碍的学生或者智力障碍的学生,采用动手操作活动代替标准化测验。如:语言障碍伴随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使用阶段性朗读课文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业发展水平。为弱视的学生在测试时单独印制放大的测试卷,便于学生完成测试。

3.迭代机制促进文化的更替与新生。

凯文·凯利认为,如果系统始终保持和谐与平衡状态,那么它最终会停滞和死亡。文化系统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教育问题的诞生,势必也会带来校园文化的“流变”,引发原有已经相对平衡的校园文化系统的失衡。失衡状态下,如果能够快速应对新旧因素的冲突,采用新的策略加强融合,形成新一代的平衡机制,校园文化便得到了新生。相反,如果一味维持已有的稳定,那么校园文化就可能迎来衰落期。

要实现学校的持续优质发展,需要迭代机制的支持。学校从理论研究、教师培训、合作体协同发展等方面深入,由外向内,加强与脑科医院、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院的科学研究,接轨国内外先进的融合教育理论。由内向外,提高内部人员的专业素养,吸引外部优秀资源的参与,从中发现融合教育实施中的问题、难点,寻找突破口,吸纳新元素,从专业的角度不断改善已有的平衡机制,让“百草园”的融合校园文化始终保有鲜活的生命力。

融合校园文化基于普通校园文化的升华,从学校顶层设计到一线实践的整体协同发展,让每一个人归位于文化的中央,成就了共同的学习方式和精神追求。在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中,“百草园”从单纯的物态,蜕变为指向人的关照和发展的融合校园文化,促进了学校融合教育工作的效能,提升了学生生命个体的质量。学校也迎来了全面生长的契机:2019年学校被评为南京市首批融合教育示范校。2020年,学校基于融合教育的研究——“专业技术支持下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江苏省前瞻性项目。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百草园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游百草园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寻找百草园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我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