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
2021-03-16程建玲
程建玲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山西 晋中 032005)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降低其生活质量。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以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手术为主,在手术过程中麻醉过程必不可少,临床多采用地塞米松、丙泊酚等常规全身麻醉方式,以降低患者疼痛及术后躁动情况,但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力差,且全身麻醉持续给药量较大,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髂筋膜间隙阻滞方式能减轻术中全身麻醉术中持续给药量,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利于患者快速苏醒及神经功能恢复[1]。本研究旨在探讨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麻醉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 年11 月至2019 年12 月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58~78 岁,平均(66.37±2.4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龄59~79 岁,平均(66.42±2.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符合《实用骨科学》[2]中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能良好配合治疗者等。排除标准:存在精神、认知障碍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者;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者等。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手术。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全身麻醉:监测生命体征,记录麻醉前生命体征,麻醉诱导前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26,规格:1 mL:5 mg)静脉注射,5 mg/次,5 min 后开始麻醉诱导:顺次给予咪达唑仑注射液(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6,规格:2mL:10 mg)静脉注射3 mg;利多卡因注射剂(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660,规格:5 mL:50 mg)静脉注射50 mg;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1,规格:1 mL:50 μg)静脉注射0.2 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注射液(东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926,规格:10 mg/支)静脉注射0.5 mg/kg,诱导期间备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辽宁新高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4271,规格:1 mL:5 mg)静脉滴注5 mg/次;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175,规格:1mL:10 mg)静脉注射1 mg。患者行常规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后给予呼吸机辅助,控制呼气末二氧化碳为35~45 mm Hg,静脉输注丙泊酚注射液(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38,规格:20 mL:0.2 g)6 mg/kg 与盐酸瑞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9,规格:0.2 mg/支)6 μg/kg 维持麻醉,术后按患者需求进行输血、补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全身麻醉的操作方式和用药种类、剂量同对照组,而后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患者处于合适体位,进行皮肤消毒,探头放置于股动脉、髂腰肌及髂筋膜的位置;探头向外侧移动直至看到缝匠肌,当针穿破筋膜时,可能会有突破感,此时超声下可能看到筋膜折断;回抽无血后,注入1~2 mL 局麻药确认针的位置是否合适,若局麻药在髂筋膜上面或在髂腰肌内扩散,重新调整针的位置,直至注入局麻药能从注射点处由内向外将髂筋膜推开,注入局麻药:0.25%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620,规格:5 mg:10 mL)+0.66%利多卡因注射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剂量。手术结束时应减少麻醉使用剂量,在主刀医生缝合时停止麻醉。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观察24 h。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拔管及麻醉清醒时间。②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3]评估两组患者麻醉前、拔管后、术后24 h 疼痛情况,分值范围为0~10 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③分别于麻醉前、麻醉1 h 后采集患者空腹取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 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使用多功能检测仪检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④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期间不良反应(麻药中毒、穿刺部位红肿、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多时间点间计量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拔管及麻醉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min)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min)
2.2 疼痛情况与麻醉前比,拔管后至术后24 h 两组患者VAS 评分呈先升后降趋势,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分)
注:与麻醉前比,*P <0.05;与拔管后比,#P <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2.3 MAP、HR、Cor、NE 水平与麻醉前比,麻醉1 h后对照组患者HR、MAP 水平均降低,而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Cor、NE 水平均升高,而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麻药中毒、穿刺部位红肿、恶心呕吐分别为0、0、1 例;对照组分别为2、3、5 例。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8,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老年群体中的高发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手术帮助患者早期康复,但手术成功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麻醉质量。患者全麻后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效果,还可以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进而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血流动力学平衡,但需控制药量,否则影响患者术后恢复[4]。
髂筋膜间隙阻滞是对骨折患者下肢外周神经进行阻滞,对患者髂筋膜下注射麻醉药物,并经由髂筋膜间隙进行广泛扩散,可阻滞全部股神经和大部分股外侧皮神经,麻醉效果较理想,能缩短患者拔管时间;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可以对麻醉处准确定位,不会影响股动静脉,具有较高的镇痛、镇静效果,也不用通过神经刺激器完成麻醉,操作简易方便[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麻醉、拔管及麻醉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拔管后、术后24 h 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麻醉中能加快患者麻醉后苏醒,减少拔管时间,缓解其疼痛,减少不良反应。
HR、MAP 均能反映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压应激性会升高,影响患者生命体征,两者水平变化幅度较小,表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利于术后恢复;血清Cor 及NE均为应激反应指标,其水平升高表明围术期应激反应增强,影响手术进程及麻醉效果。髂筋膜间隙阻滞能进一步确定麻醉位置,降低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益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6]。本研究结果显示,麻醉1 h 后观察组患者HR、MAP 水平高于对照组;Cor、NE 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髂筋膜间隙阻滞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
表3 两组患者MAP、HR、Cor、NE 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MAP、HR、Cor、NE 水平比较()
注:与麻醉前比,*P <0.05。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Cor:皮质醇;NE:去甲肾上腺素。1 mm Hg=0.133 kPa。
综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降低患者应激反应,缩短其麻醉清醒及拔管时间,缓解疼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益于控制病情发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