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音乐特点

2021-03-16李鑫郭建波

黄河之声 2021年22期
关键词:曲式乐句风情

李鑫 / 郭建波

引 言

作曲家就是一位“诗人、文客”,学文学的文人们用文字书写文章来感慨人生、描绘大自然和社会,而作曲家们则是运用一个个音符来谱写出华丽的音乐,使音乐更加接近自然,并与主题相对应,用音乐来抒发情感。

那么,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也不例外,它也具有其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独特的创作手法、优美的和声效果和特殊的节奏特点、曲式结构等。作为一首组曲,之所以能够将分曲组合成一部“巨作”,是因为分曲之间有环环相扣的联系。那么就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这些分曲也不例外,且在这部作品中,其音乐特点是耐人寻味的,因为它是完全使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原创的作品,同时又是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为元素的。整部作品无论是节奏、和声、曲式等各个方面都是别具一格的。

一、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音乐特点

音乐的学习,不能只是单纯的停留在表演艺术上,那么就把思路放得太狭隘了,我们还要会对音乐进行分析——分析其创作的手法、元素、特点等等。再者,本人认为即便是作为表演艺术,那么当拿到一首作品,无论是演奏还是演唱前都应该先进行作品分析,如果分析不出作曲家的本意,就无法领悟作曲家想要表达的真谛,表现出来的音乐是死板的、空洞的。那么,分析音乐特点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之所以能够运用音符将傣族的民族音乐特点很好地“阐释”出来,本人认为作曲家夏良在各个分曲的结构、节奏、和声、曲式上都是下了大功夫的。

接下来本人将对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论述。

(一)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简介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共有五首分曲组成,分别是:《林》、《水之舞》、《情》、《彩蝶戏花》和《铓与锣》。该组曲不同于《彩云追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百鸟朝凤》等这些中国钢琴作品,它是采用民族元素的原创作品;而上述列举的三首单曲是作曲家改编原有的民族乐器的作品,使它更贴近钢琴的演奏而已。

整首组曲表现出来傣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爱情的故事,描绘出一幅绚丽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美丽景象。

(二)调式调性与节奏

1、分曲的调式调性

整首组曲《版纳风情》从总体上来说,是采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无调性音乐创作完成的。作品中多使用音块;音调方面既具有民族风格,又采用了现代风格。

接下来本人再对每首乐曲进行调式调性的阐述。

《林》是运用音块创作而成的。C宫系统,中间用bA宫等形成对比冲突;《水之舞》整体建立在bD宫调上;《情》是以纯五度、减五度音程为核心构成的无调性乐曲;《彩蝶戏花》以纯四度为主,相差半音,互相“碰撞”产生的不协和音响效果的无调性乐曲;《铓与锣》是以C、bD、#F、G为主干音构成的四音和弦。

一经观察该作品就不难发现其节奏的特殊性,且能肯定其运用的是现代的音乐创作手法和音乐元素。曲作者将这些手法运用的十分到位。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观察下乐曲中特色的节奏性。

2、节奏特点

整首组曲采用现代创作方法,节奏方面既有严格的地方,又存在着自由的发挥(如:该组曲中每首分曲几乎都多采用三十二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快速转化;又多十六分音符的跑动来贴近自然的,模仿情景),这充分的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自由性(如谱例1的节选所示):

谱例1:《版纳风情-林》节选

通过谱例1可以发现,作曲家多采用的是四五度叠置和弦,用三连音方式持续的进行,左手则是十六分音符的跑动开始——既自由、又严格的将《林》所要描绘的大自然森林中的感觉表现了出来。

(三)和声织体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还具有丰富的和声织体,一首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在于是否运用了丰富的和弦产生丰富的和声效果。

如谱例1左手十六分音符的跑动可以发现:作曲家多采用半音、微分音组成这一系列音符。这也是现代和声中的特点。

此外,该组曲的和声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上的,它没有西方音乐那么严格,几乎没有使用传统的三度叠加式和弦来创作,而多使用二度、四度以及四五度叠加方式构成的音块的和弦创作,使其达到不同的和声效果。

如谱例2所示:

谱例2:《版纳风情-林》节选

在谱例2中不难发现,上方谱表曲作者用的不是三度和弦,而是采用的民族和声四五度叠置,且用三连音方式创作,谱例中还用虚线来划分小节,这就说明曲作者没有进行严格的小节划分——这给想象带来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对西双版纳那种原始森林的描写也就更贴近了。

作曲家还采用近现代的和声创作方法,打破传统和声中一板一眼的严格进行方式。

那么,综合乐曲可以发现,曲作者在《版纳风情》中的和声创作中多采用以下三种创作方法:

1、增一度(对斜)的方式——如:第二分曲《水之舞》的第4小节,左手B音与右手bB音构成增一度;

2、小二度:第四曲《铓与锣》的第17小节——这也符合乐曲名,小二度比较“窄”,能够较好地模仿出打击乐敲击的声响;

3、横向的和声:要查看和弦的和声走向,不能再运用西方传统的纵向方式,而是横向去观察和声的进行(如:《彩蝶戏花》的第46小节)。

(四)曲式分析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不仅仅采用我国传统的民族和声与调式,而且在曲式方面也是十分自由的。接下来本人对该首钢琴组曲的各个分曲的曲式进行分析与简述。

如下表1至表5分别是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五首分曲的曲式分析图示:

表1:《版纳风情-林》曲式分析表

表2:《版纳风情-水之舞》曲式分析表

表3:《版纳风情-情》曲式分析表

表4:《版纳风情-彩蝶戏花》曲式分析表

表5:《版纳风情-铓与锣》曲式分析表

通过上述表1-表5的曲式分析图不难发现,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五首分曲的曲式结构分别如下:

1、《林》是一首具有对比性的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2、《水之舞》是带再现单三部曲式;

3、《情》采用单一曲式(即一段曲式)写成;

4、《彩蝶戏花》的曲式是变奏曲式;

5、《铓与锣》是单三部曲式。

但是,对乐曲的曲式进一步仔细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一些更加具有特色的地方。

我们再回到上述的表1-表5曲式分析表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乐曲《林》的第二乐段(B乐段)的第二乐句是b乐句的变化再现。那么,通过二级曲式结构可以发现,c乐句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插入部分。

同样的,在表2中,可以发现乐曲《水之舞》是加了“引子”和“尾声”的单三部曲式(乐曲一旦有了“引子”和“尾声”就会更加的完整);《情》这首乐曲虽然是采用曲式中最简单的一段曲式写成的,但是通过表3可以发现,除了“引子”和“尾声”之外,在A乐段下面的乐句里也套有“引子”,那么A乐段就构成一个三个乐句“引子+a+a1”的类似二段曲式(因为a1乐句是a乐句的变化再现);第四首乐曲《彩蝶戏花》是采用一个A段加两次变奏的B乐段创作完成的,而且在乐曲的B乐段中可以发现:每次在主题B段变奏下都套着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结构。另外,将该曲的次级曲式结构单独拿出来会发现是“a+a+a1+b+a2+b1+b2+a3”这几个乐句构成的,仿佛a乐句是b乐句的主题;但又有b乐句是a乐句的主题的交叉式的错觉感。最后一首乐曲《铓与锣》除了“引子”、“尾声”外,还加了“连接”,而且每个乐句均未重复,通过a、b、c、d、e五个乐句可以发现《铓与锣》这首乐曲的创作是很具有特色的——因为五个乐句均无重复,且乐段也无重复的单三部曲式,再加上“引子”、“连接”和“尾声”,这种创作的手法既少见,创作起来也很难。

二、思考与探索

通过上文对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和声、曲式、调式调性与节奏等的分析,本人认为对钢琴组曲《版纳风情》已经进行较为透彻的“解读”了。但是,曲作者夏良为什么要采用这样变化多端的创作手法(尤其是复杂的和声和变换多样的曲式结构)呢?我认为这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

本人认为,这又要回到钢琴组曲的特点。首先,作曲家想要创作出一首属于该民族风格的钢琴组曲来描写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生活景象,那么各个分曲之间必然要有联系,使得乐曲与乐曲之间环环相扣,这样才能将整部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组曲必须遵循的规则。

所以,本人认为先要找到的是乐曲与乐曲之间的关系。本人认为各个分曲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在第一首乐曲《林》中,作曲家充分利用单二部曲式的特点:A段(如谱例2所示),多采用三连音,且在低音区进行;而B段(如谱例1所示),左手七连音的跑动,把整个乐曲提升起来了,音区也变高了,整首乐曲仿佛进入另一个场景,这样很自然的将第二首分曲《水之舞》带入进主题。《水之舞》是十分自由的谱写方法(如谱例3所示):

谱例3是《水之舞》的引子部分,曲作者大量使用琶音来模仿潺潺流水的感觉,并且无固定的节拍,尤其进入主题前的三十二分音符快速变成八分音符的小琶音可以看出其自由性。但是,到了第三首乐曲《情》,曲作者夏良又将节奏变得平稳了——将人带入傣族的风情当中(如谱例4所示):

谱例3:《版纳风情-水之舞》节选

谱例4:《版纳风情-情》节选

通过谱例不难发现,左右手的三连音对仗十分工整(第5小节开始,右手变成六连音,但是“六对三”也是方整的)。4/4拍的节奏也是工整的。

《彩蝶戏花》是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跑动,将嬉戏玩耍的场面表现了出来。最后一首《铓与锣》就是大量的和弦,为了就是展现傣族的传统乐器。

所以,本人认为曲作者为五首分曲找到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我国传统的自然美来创作完成此作品,这也符合西双版纳傣族的风情。目前的音乐发展中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自由”——自由的节奏、特色的和声与曲式,用这种创作方法能够使得曲子与曲子之间联系起来。

通过《林》、《水之舞》、《情》、《彩蝶戏花》和《铓与锣》五首乐曲,本人为此也串联一句话:“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傣族人民,他们‘以水为美,翩翩起舞’,述说着他们自然、淳朴的‘情感’故事,还有在‘花间戏耍的蝴蝶’和为他们伴奏的‘铓与锣’”。

所以,对于组曲这种类型的音乐形式,需要将作曲家“曲与曲”之间串联的方式找出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回归到和声、曲式的分析上,本人认为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

结 语

通过本文上述三个部分的论述,本人认为,夏良的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从第一首乐曲《林》到最后一首乐曲《铓与锣》都是描写傣族的民族风格和习俗的乐曲。《林》这首乐曲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独特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象表现了出来;而《水之舞》将傣族的传统民族文化习俗——泼水节描绘的十分到位;《情》既短小精炼又描写的淋漓尽致——通过短小的乐曲表现出来了傣族浓浓的、真挚的故乡之情;乐曲《彩蝶戏花》也将傣族乡间的绚丽景象演绎出来——乡间的花丛与美丽的蝴蝶;《铓与锣》则是傣族传统的乐器,也是我国的民族乐器,用钢琴让人们了解铓与锣的发声与演奏时的音响感。所以,该组曲应该不难理解,因为作曲家始终是吸收一个民族文化创作的,各个乐曲都在描绘该民族的音乐文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我们在分析音乐特点是在为更好的演奏好作品做铺垫。所以,每首作品都值得我们去推敲与琢磨。

本文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希望能够给选择演奏、分析该组曲的人们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曲式乐句风情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神秘撩人的东方风情
沙滩风情
唐时风情诗为伴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利物浦风情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