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路学着教语文

2021-03-16踪红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微型化徐州市儿童诗

·人物档案·

踪红,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山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娇山湖校区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带头优师(学科带头人),曾获徐州市优质课一等奖。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农村小学写作学情的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获徐州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多次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和讲座,在《江苏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七彩语文》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我根据自己的成长历程,研究出新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即“教师专业成长=修身养德+系统阅读+实践反思+勤奋写作+高位引领”。教师要想实现专业成长,修身养德是根本,系统阅读是前提,实践是源泉,反思是关键,写作是捷径,高位引领是高人指引、高端展台和高度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的总和。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教师就可能会错失一个又一个“最好的自己”。

一、初识“儿童诗课堂”教学趣味

19岁那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进入一所村小任教。这所村小有6个年级,共6个班,200名学生,9位教师。校长让我教一年级语文,并担任班主任。上班第一天,母亲叮嘱我:“你可千万不要打别人家的孩子,要和他们讲道理……”而村里的很多家长则跑来跟我说:“孩子要是不学习,你就揍他,我们不怨你!”我选择了听母亲的话。但村小的学生大都在田野里跑习惯了,爱读书的少,调皮的居多。不能打学生,又得让学生认真听我的课,怎么办呢?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就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既然儿童是天生的诗人,那我就带着他们去读儿歌、写儿童诗吧。

当我给一年级的学生读圣野先生的“布娃娃,不听话,喂她吃东西,不肯张嘴巴”的时候,他们笑得很开心,眼睛也变得明亮起来。当时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儿童诗,如何把这些儿童诗教好呢?我一边给学生读儿童诗,一边思考如何提高儿童诗教学实效的问题。什么是儿童诗?儿童为什么爱学习儿童诗?怎么教学生写儿童诗?……我一直追问自己,反思自己儿童诗课堂教学中的种种不足,力图弄明白这些问题。之后,我大量阅读有关诗歌教学的书籍,不断设计、修改教案,购买并观看一些名师的教学录像,还与学生开座谈会……有一天,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你会写诗吗?”正是这句话,激发了我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和热情。很快,我写下《冬》这首儿童诗:“加几块煤,松一下炉门,红红的火舌,就哗哗哗,唱起歌来了。”学生们看到我写的诗,更高兴了,争相模仿着去写儿童诗。一位学生写出了《铅笔断了》这首诗:“妈妈不要打我,不是我不写作业,是铅笔受伤了,它像壁虎一样,睡梦中断了一截自己的尾巴。”我觉得和学生们一起读诗、写诗,自己也仿佛成了儿童。

2009年,我作为村小的优秀青年教师,参加镇基本功选拔赛,顺利晋级到县级决赛,还拿到了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比赛结束后,我偶然听县教科所一位领导说:“县教育局要求每个学校都要有课题……”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课题是什么,也没有思维聚焦、逻辑建构、准确表达的意识。但是,回到学校后,我仍向校长要了课题申报书的电子表格,按要求填好了课题申报书。后来,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了我的课题“探究如何提高低年级儿童诗课堂教学实效”立项,我也因此得到了一次参加市级课题主持人培训会的机会,走上了“教学即研究”的道路。

按照课题申报书中的承诺和研究计划,我认真研读儿童心理学、儿童诗教学等方面的书籍,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将积累下的经验明晰化、系统化、结构化。慢慢地,我知道了诗的节奏具有音乐性,儿童读诗如唱,这是儿童诗的音韵之趣;情感与外在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的意境,儿童诗把儿童的感受通过外在形象含蓄、优雅地表现出来,这是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之趣;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察和体验时,诗句中闪烁着个性的光辉,就像自然流淌的小溪,这是儿童诗的抒写情感之趣。就这样,我在课堂上体会到了“儿童诗课堂”的教学趣味。

2011年,我写成《儿童诗教学探趣》一文,发表在《七彩语文》上。2012年,我又将探索出的儿童诗课堂教学方法整理成《提高童诗课堂教学实效“四法”》一文,发表在《课堂内外》上。同年,我被评为徐州市级课题优秀主持人,相关研究成果发布在市教科所的网站上。

二、探索“微型化写作”教学路径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当下很多小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写作文,也不知道写什么样的作文,更不知道怎么去写作文。在《写作教学教什么》这本书中,邓彤博士指出:母语学习背景下,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困难通常都是局部“梗阻”,而非整体“坏死”,只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一两个核心困难,就能促进学生的写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基于这种理论,2016年初,我开始撰写题为“基于农村小学写作学情的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的课题申报书。期间,我带领团队教师研读了邓彤博士的《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魏本亚教授和刘春老师主编的《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作文教学卷》、沈建军老师的《微型化写作课程实践研究》、管建刚老师的《我的全程带班录(四年级)》等书籍。近9个月时间里,我白天抓紧完成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晚上挑灯奋战,不断修改课题申报书。直到2016年10月底,我才把提炼成5000字的课题申报书上传到网站上。

该课题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后,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其列为精品课题培育对象,并举行了和导师彭德正的见面会。会后,彭老师勉励我说:“一定要注意实证研究,做真研究,要突破研究重点。我相信你一定会带领老师们做好的!”彭老师指导我们将研究重点定为农村小学写作學情现状研究、农村小学微型化写作课程教学案例研究和农村小学微型化写作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研究。之后,我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教育调查,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了大量资料。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我撰写了《关于农村小学写作学情现状的调查报告》一文。根据问卷,我们还提炼出了各年级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核心困难和急需的写作知识。随后,课题组成员观看了贾志敏老师的两课时作文录像课——《感动》,我为五年级的学生上了该课的移植课,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我们课题组共录了13节录像课,整理了13个教学案例分析,我们对每节课进行复盘式评课,其中有我6节课。这提升了教师们诊断写作学情的能力,为后续制订微型化的写作教学目标、将写作教学内容微型化和为学生提供微型化的写作支架打下了基础。同时,团队成员们也渐渐明白了:要想上好作文课,教师必须要创设情境,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每节课都要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机制。课题组在分析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编写了20个单元的农村小学微型化写作课程校本教材,这20个单元的课程均指向各年级绝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核心困难。

我的导师,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陈美兰教授告诉我:“你要读那些影响人生命和精神气质的根本性书籍,要进行抓住核心框架和开展对话反思的知性阅读。你读理论性书籍、做课题,要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要与实践相互贯通,在贯通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结构’。”于是,我带领团队成员们学习微型化写作课程知识,并进行微型化写作教学实践。邓彤博士将微型写作课程界定为“为达成基于写作学情的学习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单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写作学习单元(专题)”,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微型化写作”这一概念,并根据微型化写作课堂教学实践,形成一套微型化写作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该框架分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维度,两个维度的师生活动和任务互相交融。在这套教学框架下,教师要科学地分析写作学情,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范例,习得写作知识;要创设生活化功能情景,确定写作任务;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写作知识,完成写作任务;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微化点评,精准修改作文。最终,我撰写的《微型化写作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一文,于2020年3月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上发表。

三、传承“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

“儿童的语文”是当代教育名家于永正先生的標志性名片。“儿童的语文”,强调的就是教师要用童心和真情,唤醒和激发儿童内在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动力,遵循儿童成长规律,为儿童提供可模仿的范本,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2000年,我读师范时,教授“小学语文教法”这门课的老师讲到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和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当时的我并不懂,只是觉得这些理论很高深。2010年左右,我自己先后两次跑到徐州淮海堂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小稻秧脱险记》《三年级语文写人物对话》,感觉这样上课挺有意思,于是回到学校便上了移植课,课堂上学生们的眼里满是欣喜。彼时,我对“五重教学法”开始有了直观的理解。我暗下决心,要像于老师那样教语文。那时我对于老师很崇拜,但没有机会当面向他请教。

大约是2012年秋天,我又去徐州淮海堂听课,于老师来到会场后,恰好坐在了我的旁边,我连忙站起身来向于老师问好,然后向他请教怎么才能教好语文,于老师说了“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学”这几个字后就因为有事而离开了会场。因为于老师没能具体解释那几个字的意思,在回学校的长途汽车上,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归纳为“真教”和“真学”两点。我把这两点当作我教语文的“准绳”,并把它写在我每天面对的黑板上,以示提醒。后来,我写了《真教和真学:托起有效教学的双翼》一文,该文在江苏省“五四杯”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二等奖。

2013年春天,我又去徐州管道公司礼堂听课,看到了于老师正在签售新书——《小学语文教学实录》。于老师在我递给他的书的扉页上写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8个字,并留下了自己的签名。由于现场人很多,我依然没能向于老师当面请教“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学”是什么意思。2018年11月22日,我参加江苏省徐州市大马路小学举办的“‘儿童的语文’——江苏省第15届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观摩研讨会”,那天,我终于知道了“手把手地教”是示范,“实打实地学”是模仿,可是于老师去世已经快一年了。虽然我不是于老师的弟子,但我确实得到了于老师“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浸润和洗礼。

徐州市“三师工程”培训班导师刘春老师说:“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行动是最真诚的学习。”于是,我更加认真地阅读于老师的书籍,好好模仿于老师的课堂。2019年4月2日,刘春老师带领徐州市“三师工程”小语九坊的全体成员赴邳州市燕子埠镇中心小学参加教学研讨活动。那天,我执教了《学写<春雨的悄悄话>》一课。刘春老师评课时说:“儿童诗的根本特征是想象,要用儿童的方式与儿童交流,要用儿童听得懂的话告诉他们该干什么。”回到学校,我立马修改了教学设计,然后在班级又上了一次课。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刘春老师的指点,我总结出语文教学的四条经验:从朗读摸清学情,设计教学;用儿童的方式布置任务,驱动进程;把问题转化为生活情境,培养素养;追求自然的言语实践,健康成长。最终,我写成《“儿童的语文”定位下课堂交流策略初探》一文,发表在2019年10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上。

为了提高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我精心设计教案,请徐州市铜山区教师发展中心李文广主任听我借班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李主任指导我说:“你要想清楚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度’是什么,这很重要。”徐州市铜山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杨永主任也指导我说:“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很值得研究,课上多了,写文章也就容易了。”听了他们的话,我潜心钻研教材、研究学情,认真备课、上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据此写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编排特点下的教学策略》一文成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杂志2021年4月的封面推荐文章。

2019年初,我由村小进入徐州市铜山区铜山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工作,教语文,任一个班的班主任。自那以后,我可以近距离地聆听王勇主任的教诲了。王主任是徐州市铜山区教师发展中心的领导,又是徐州市“边鼓边舞”教育工作室的主持人,一直在为徐州地区的教师发展努力贡献着。王主任对我说:“独行快,众行远。你是徐州市‘边鼓边舞’教育工作室的导师,你要带领你们学校的老师一起成长。”我向学校领导汇报后,组建了学校教师发展团队,试图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我们开始读于永正先生的《我的教育故事》《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作文教学卷》《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精义》等书籍,每次的周前会都有读书分享活动;我们用“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审视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我们学着像于老师那样备课、上课,每周都安排教学示范课。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青年教师练就一手漂亮的规范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眼看穿的把握能力、一见生情的朗读能力、一语道破的表达能力。截至2021年4月,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新增省级规划课题2项,新增省、市级规划课题新结题5项,新增徐州市“领军名师”1名、徐州市“带头优师”2名、徐州市“青年良师”3名、区级名优教师6名,学校也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教师团队节目在区“咏传经典”大赛中获特等奖,并在区读书峰会主会场展演。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文永远是年轻的。”《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勉励我说:“你要像于永正那样做小学语文老师。”小学语文教学生生不息,蓬勃向上,我必定奋勇前行,继续一路学着教语文。

3220501908298

猜你喜欢

微型化徐州市儿童诗
My summer holiday plan
教案《创作儿童诗》
徐州市旅游业经济影响分析
徐州市旅游业经济影响分析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一道测试题的一般结论及其嬗变
第一次做饭
碳酸氢钠分解实验的微型化改进
基于Moodle的医学成人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以“氯气的性质”例说元素化学的“实验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