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教书育人的教师评价新样态
2021-03-16蒋惠琴
【摘 要】教师评价应“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教师评价呼唤观照“全人”,助力教书育人的价值引领;教师评价呼唤聚焦常态,基于真实情境的效能评价;教师评价呼唤深化育人,生成多元自主的评价文化。
【关键词】教师表现性评价;真实情境;新样态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91-0015-04
【作者简介】蒋惠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江苏常州,213161)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教师评价应走向何方?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教师评价应“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反思当前教师评价的现状,很多学校对教师评价都有校本化的探索,有相应的考评制度,也清楚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在是否真正“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上,一些学校依然多多少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评价的目的管理有余,发展不足;评价的主体被动有余,参与不足;评价的标准同一有余,分类不足;评价的方式规则有余,个性不足;评价的结果鉴定有余,反馈不足。而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也迟滞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步履。如何改进这些问题,真正让教师评价工作在整个学校生态系统中发挥助力作用,让教师评价呈现时代的新样态,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觀照“全人”:助力教书育人的价值引领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指出:“所有制度都是为了人,每一所学校既要促进学生成长,也要促进教师成长。因此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有一种根本的转变:教师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奖惩,而是了解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可是在现实中,教师评价“重奖惩、轻成长”并不少见。为了管理便捷,标准化测量依然占据很大的市面;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会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分数。评价一个教师是否优秀,学业成绩依然被摆在首位。教师评价呼唤助力教书育人的价值引领。
看见整个的人,教师角色从“手段”走向“全人”。教师作为学校管理的特定对象,管理者期冀通过对教师的管理达成教育的目的。当管理者眼里只看得见分数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教师作为“人”的价值的缺失。而指向教师的评价行为又通常自上而下的多,自下而上的少,教师参与评价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远远不足。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下,教师更多地通过提高“争分”的技能来完成工作,削弱了自身作为“人”的复杂性、创造性,也削弱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科学性,教育教学行为常常会沦为工艺。这种“教育工艺”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师成长的功利化,甚至有可能把我们引向教育的反面。试想,一个不完整的人如何教出完整的人?德国著名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思想,即回到人的最高价值上并予以生命关怀。他指出“非连续性体现的是教育器官学观点”。所谓“教育器官学”,可以视作对“全人”观的全面阐释,指向人的身体,观照人的生命,注重唤醒人的良知,尊重并开发人的价值,使其成为教育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理念。当我们用这样一种理念来观照教师角色,看见作为教师的整个的“人”,其“人”的生命价值才会真正呈现,教师作为“人”的成长动力才有可能被激活,助力教书育人的教师评价才有可能真正践行。
学校建章立制评价考核教师,“管理”味要少一点,“成长”的意味要浓一点。通过制度考评的目的不该只是为了约束人,而应该更好地发展人。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对以往刚性的常规考评机制进行了“变脸”。以往的常规考评检查是管理手段,聚力在一个“查”字上,关注的是结果呈现。课程管理中心的人员会依据常规制度查教师的备课,查作业的批改,查课程的实施……对作业批改的符号上都有尺寸的要求,可谓严苛。教师花在这些上面的心力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搞得一些教师叫苦不迭。事实上这样的机制并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后来有关负责人把“检查”变成了“发现”,“发现美”成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新机制,通过巡课的过程、作业的展评等举措,来发现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的美好所在,让教师成长其中。
综上,当学校管理者看得见教师作为“人”的价值样态,少一点管理味,多一点成长味,管理取向向发展取向转变,这样的价值引领才能形成助力教书育人的教师评价。
二、聚焦常态:基于真实情境的效能评价
脱离教师的教学情境对教师进行大一统式的考评,其本质是淡化了教师育人工作的复杂性,淡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及参与的主动性。教师表现性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强调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直接观察教师的行为表现,对教师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学习的实践能力水平进行判断的活动。
为什么是“真实的情境”?威金斯认为“不真实的任务也可能是以表现为基础的”[1]。强调情境的保真状态,才能真实地反映出对教师评价的有效性。在真实的情境下,任务的真实程度才能体现学习成就的现实价值。一位教师的公开课上得很精彩,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评价这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高?这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当前有很多公开课并不是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真实体现,常常蕴含了团队的智慧,我们只能评价这位教师这堂课很精彩,至于是不是能上升到优秀教师的高度,还需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表现性评价。斯坦福大学李·舒尔曼教授同样指出:教师评价要特别强调教学情境,评价的应该是教师的实践智慧。
李·舒尔曼认为,所有的领域,“无论是工程师还是教师,评价都必须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思维习惯,即思考。思考什么,如何思考,如何思考从未见过的东西。二是实践习惯,即如何去做。三是,教师还应以合乎道德、伦理、原则的方式去做,即公正公平、诚实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耐心。我们称其为情感习惯。每一种职业,教学、医学、护理学、工程,都需要思维、实践、情感,即头、手和心。”
如何评价情感习惯?基于育人工作的复杂性,需要我们进入到教师的课堂,有目的地观察教师是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是如何与学生产生互动的,又是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的,是否体现了公平公正、耐心爱心……而这一切都需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确保保真的状态以及真实的学生学习价值。所以,我们在对教师的考评中,特别重视聚焦常态的课堂教学。一般会提前十分钟通知教师我们将进入其课堂听常态课,有的时候会采用巡课的方式,在最真实的现场情境中实施评价,评价教师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聚焦常态课堂,关注每一个。这样的常态课特别关注教师是否准备充分,有没有认真备课。有的教师一学期中经常被听常态课,如果每次都准备得比较充分,我们基本可以评价这个教师工作认真。另外一个指标就是观察教师是否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关注到,真正体现教书育人的思想。课堂上40多个学生,一节课40分钟,教师能关注每个学生并非易事,如能利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的积极参与,以学为中心,这位教师的情感习惯就已经合乎道德、伦理和原则了,因为他至少体现了爱、善良和公平。长期观察这样的课堂,我们可以得出这是一位优秀教师的结论。
评价教师的情感习惯涵盖了教师的思维习惯,同时也能观察教师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尤其体现在真实情境下对教学突发状况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议课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听了不议等于没听,又听又议才生效益。这个环节,听课的行政和执教的教師首先要基于一种学术交流的状态,听课者尊重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参与到议课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阐释,也利于听者收集多元的表现证据,进行合理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下个定论,避免给执教人员造成指导不足、指点有余的印象。
所以,我们对教师日常课堂的聚焦一方面有利于对教师效能进行评判;另一方面通过鼓励教师的参与,激活教师的主体样态,让教师不拒、不惧这样的常态课。有些教师甚至会主动约请学校行政人员进入自己的常态课堂听课。
三、深化育人:生成多元自主的评价文化
教师的素养和课程实施水平直接影响着教书育人的成效。教师的“成事”助力学生的“成人”。如何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成人达己?深化育人思想是前提。学校最初在教师专业发展层面“打造人”的意图比较明显,倡导教师每年至少要完成“五个一”: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篇教育论文、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上一堂公开课、听一定数量的课,并将此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中。这种校本化的教师评价,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校管理的“同一”需求。随着学校办学理念的不断变化,“五个一”评价内容显然已经不合时宜。首先,其内涵界定指向的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但它显然局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放大了教师自身素养的价值,满足了教师对某些专业称号的追求,却极易与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脱离而形成两张皮。其次,不是每个教师都适合做课题。有些教师做课题有困难,但爱生如子,带班高效,这样的教师能不是好教师?因此,厚植“育人”理念,深化校本机制的变革,生成教师多元自主的评价文化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极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重新界定,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学生喜欢、同行尊重、学校信任、家长放心、社会认可。可在每学期通过五个层面的问卷了解教师的工作,对满意度高的教师进行事迹弘扬。
其次,进行学校层面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教师评价的顶层设计需要从教师中走个来回,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来源于教师的才是合适的。在这个来回的过程中,教师有充分发言的权利,学校层面与教师之间增进了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广大教师最终可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明确评价的目的:助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采用有效的评价办法:表现性评价;明确评价的三大领域:思维习惯、实践习惯、情感习惯;明确评价的主体:全体教师。
最后,推进分类多元评价。面向全体的师德师风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绩效考核;可自主选择的教育科研评价,面向班主任的班主任评价,还有面向骨干教师群体的骨干教师评价,每一项都进行具体的指标细化,充分体现学校教师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的多元。这样分类多元,因材施评,尽可能避免教师绩效评价与教师表现性评价的结果大相径庭,较好地激励教师内在的发展动力。
当学校更多地基于对“人”的整体观照,指向教书育人的教师评价就会愈加彰显人性、温度,校园有可以传颂的故事、有令人向往的美感,教师在这种取向的新样态评价方式中育人的潜能自然会得到开掘。
【参考文献】
[1]威金斯.教育性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23.
30045019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