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职业“逆生长”
2021-03-16蔡绪稳
蔡绪稳
【关键词】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91-0046-02
网络上流行用“逆生长”形容人越长越年轻,我曾借用这个词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从教历程。有道是,“春种、夏忙、秋收、冬藏,万物必有譬阖”。从事一份职业,本该顺应时令、相时而动,何以“逆”为?从教30余年,已届职业之“秋”,本该“收”而“藏”之,“生长”谈何容易?
我1990年走上讲台,青年时期的职业发展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2002年就被评为盐城市学科带头人。而这之后到2018年被评为省特级教师的16年间,我为何没能一鼓作气?又为何能做到“再”“三”而不“衰”“竭”?检点从前,感慨系之。
榜样助力,走出职业倦怠
在这16年中,我遭遇的第一个阻碍是职业倦怠,它在工作与家庭出现冲突的时候悄然而至。照顾病重的老父亲,奔波于老家與新家之间;辅导儿子的功课,挣扎于初中和高中的题海之中。学校工作的负荷一点也没有减轻,长年任教毕业班,后来又担任管理职务,10年内辗转了5个校区,为事务性工作疲于奔命。
所幸,盐城一小名师众多,从他们的经验分享中我认识到,产生倦怠最深层的原因是自己的职业认知出现偏差,职业使命感消退。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相对宽松,这是一份信任和尊重;作为教师,应当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导师雷燕校长的点津言犹在耳:中老年教师所经历的是“危”也是“机”,表现可“倦”而不可“怠”。我咀嚼每一句善意的提醒,一方面尽力处理好家庭和学校的事务,另一方面盯住业务不放,期待着厚积薄发。
同侪借力,再启奋进征程
独行速而众行远。16年长路漫漫,没有同侪的借力,我恐怕很难坚持下来。在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起点的同事共处共进的过程中,我既当设计者又当实施者,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成人达己,辛苦并快乐着。
中老年教师有相对丰厚的实践积淀,他们在专业上的“冬眠”是巨大的师资浪费。他们需要被激活,被唤醒。“师徒结对”是我校师资建设的传统项目,结合我个人的业务成长感悟,我在自己任职的几个校区实施“三人行”团队共进举措,成效显著。“职业书写三人行”指向教学基本功训练,擅长粉笔、钢笔、毛笔书写的三个人组队参训参赛,优势互补。“师徒约课三人行”指向学科课堂教学,师傅上示范课,徒弟上汇报课,管理干部参与评议,师徒知能结构的差异使互助互学成为可能。“班级管理三人行”指向班集体建设,同一班级的任课教师学科背景不同,年龄结构多元,为同一群学生服务,协同配合是重要的履职基础。
在“三人行”活动中,师傅和徒弟的身份淡化,同道同行的意味增强。“师傅不好当”是我们所有中老年教师的共同感受,“没有永远的功劳簿”“人人都是终身学习者”“做师傅是一场大考”这些观念在活动中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青年人同台竞技,从论文写作、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全方面比拼;从思维、语言到师生交际,全方位转身,向青年人学用教学的“新式武器”成为常态。我要赢得徒弟的敬服,只有暗下苦功。在一个个项目、一次次活动的“裹挟”之下,在与教育同道的并行之中,我不断借向上之力,勉力攀登。
初心续力,守望职业花开
中老年教师“逆生长”的动力,源于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和科学有效的师训机制,更源于教师自身从未淡忘的教育初心。
在将儿子送上大学之后,我已46岁。我意识到自己必须再度发愤,加速前行。我带着10年前的文学社成果加入雷燕校长的“读写社区”项目组。学校启动“省级名师培养工程”,我得以加入市教科院陈小平院长的团队,读书、写作、做课题,辛苦而充实。我在日常教学中求新求变,任由思维的野马在教学草原上撒欢。那两年,我收获颇丰:参加省“杏坛杯”课堂教学展评获特等奖,在《江苏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篇,主持市直教研活动,参与全市学业检测命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项目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37585019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