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核心素养 促进深度学习

2021-03-16解学梅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摘 要】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理性精神、法治意识、政治认同、公共参与四个要素。作为初中教师,我们应融通初、高中教学,构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阵地功能,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和高阶问题,使教学更加具有“深度教学”的特点,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学科价值。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91-0032-03

【作者简介】解学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南京,210003)教师,一级教师。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理性精神、法治意识、政治认同、公共参与四个要素。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就应有所体现。接下来,笔者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依法履行义务”板块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设计深度探究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开展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深度学习。

一、真学——在理性精神培育中建立

真学,其实是一种乐学、好学、积极主动的学,而不是消极、被动、应付式的学。如何把浅表的虚假的学习变为真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本板块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为此笔者设计了两个思辨话题:

话题一:视频中的军人和医护人员依法履行义务,这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有何作用?

话题二:面对“全国医护人员免费游黄鹤楼、免费赏樱”“退役军人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时,可以享受四大优待”等新闻,有网友觉得不公平,你如何看待?

通过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交流,激发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辩证思考,从而理解医护人员、军人自觉履行义务可以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同时,国家、社会给予他们一定的优待,也使得他们享受到了自己的权利,从而进一步促使他们乃至全社会成员更加自觉地履行义务。通过这样的深度分析,学生们对“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权利的实现会进一步促使大家自觉地履行义务”“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等抽象观点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对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个理性全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依法履行义务的意识。

《普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指出:“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这样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必须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形成。因此,教师必须设计高阶思维导向的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积极探究,形成一种真学习、真思考的学习状态。

在本节课中,面对两则优待医护人员和军人的时事新闻,有网友提出了质疑,那作为中學生,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质疑呢?这时候,笔者着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的话题探究是有意义的,有利于把学生思维引向高阶,促使他们开展深度学习。在本节课“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分享观点,表达个人见解,在活跃的气氛中激活思维,真理越辩越明,生发出理性精神,真正的学习悄然发生。

二、真懂——在法治意识培育中形成

真懂,就是对于所学的知识内容能做到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掌握其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真懂是真学的结果,由真学到真懂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单纯的法律知识的灌输不等于法律意识的形成,要培育学生“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必须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意义建构而真正掌握法律知识,慢慢形成现代公民必备的法治意识。本节课中,笔者选用了多则法律案例:

案例一:2020年9月,浙江两名高校生入伍后不久就直呼受不了,怕苦怕累,态度消极。为了逃避训练,他们多次提出要离开部队,拒服兵役。

处理结果及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永久不得恢复原学籍;取消作为义务兵的优待;罚款五万元;如果二人拒不执行,当地法院会强制执行;两年内不能报考公务员;不能出国、出境;将其失信记录纳入国防名单;涉及贷款、信用卡办理时会严加审核。

案例二:2021年3月1日上午,南京市人民检察院通报,网民“辣笔小球”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诋毁我国戍边英雄官兵,社会影响恶劣。

处理结果及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之一的规定,“辣笔小球”被南京检察机关以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依法批准逮捕。

教师提问:这两则案例给我们什么警示呢?

此环节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分析案例,再分析背后依据的各种法律条文,引领学生探究法律条文背后的法理逻辑,帮助学生将学习深入下去,把思维导向深度,促进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懂法、理解法。

三、真信——在政治认同培育中建构

真信,就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心的坚定力量。真信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学生形成深入内心的牢固的信仰。本节课所选取的各种课堂教学素材都隐含了道德教育的因子。

本节课开始时,笔者播放视频——《中华儿女 热血出征》,同时抛出问题:你怎么看待那些军人和医护人员的行为?看到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而出征,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假如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积极请愿参与吗?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情感,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末,笔者播放视频——《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视频中18岁的陈祥榕烈士写下了如此感人肺腑的口号,令无数华夏儿女动容。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履行义务,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伟大的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相反,中国梦的实现也更能够促进我们每一个人权利的充分实现。至此,本节课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程,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具体到培育“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要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从情感和价值观层面认同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就需要教师不断利用课堂中隐含的德育因子进行引导与渗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真正地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有助于学生将暂时的道德情感转化为深刻的道德认知,在政治认同培育中达到“真信”。

四、真用——在公共参与培育中达成

真用,就是真正地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所感悟的道理与自己当下以及未来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识与能力。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模拟法庭的方式共同研究法律條文,分析案例,写出审判结果。

案例一:“熊孩子”从35楼抛下一瓶矿泉水,瓶子掉在楼下一位散步的老人身旁,老人受惊吓后摔倒受伤。

案例二:一女子因和家人发生争执,一时激动,两次往楼下扔菜刀,楼下居民报警。

案例三:一男子驾驶机动车不系安全带。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案情,研究法律条文,给出处理结果;3分钟准备,选出代表上台宣读处理结果。

三则案例以及所承担的不同法律责任启发我们:遵守法律是行为的底线,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调用以前的知识,同时也深切地感知到“违反不同的法律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积极性高,参与感强,课堂氛围非常活跃。他们在真实的法律情境中协作探究,不仅领会、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也将“公共参与”这一核心素养内化于心。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核心素养培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离不开日常课堂教学的点滴渗透和显性落实。笔者坚信,只要我们积极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阵地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把外在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和高阶问题,使教学更加具有“深度教学”的特点,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形成终身发展必备的素质与能力,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学科价值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邹幸.在“深度教学”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J].教学月刊,2018(Z1):7-9.

[2]马云鹏.“深度学习”的本质及教育价值[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5):5-7.

3948501908251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