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一篇文”,走向“整本书”

2021-03-15黎珊珊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

黎珊珊

[摘   要]整本书阅读是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由单篇学习走向整本书阅读意义重大。文章立足于这些课文,从拓展延伸以提高文本理解的纵深度、比较阅读以挖掘文本间的有机关联、捕捉闪回以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课文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合理拓展;比较阅读;捕捉闪回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7-0011-03

从叶圣陶提出要读整本的书,到整本书阅读作为学习任务出现在课堂上,可以说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强势干预,阅读被迫让位。因此,如何使阅读回归课堂,指导学生有效进行整本书阅读,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教学节选自名著的课文(以下简称节选课文)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由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与途径教学节选课文,以帮助学生从单篇学习走向整本书阅读,便显得至关重要。

一、合理拓展,巧妙穿插,促进深层次对话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问题或产生困惑,若是直接将答案抛给学生,让其机械记忆,便与阅读的目的背道而驰了。当学生在学习节选课文的过程中产生困惑时,教师可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以获得新的知识。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属于全书的序幕部分。课文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借黛玉之眼,向学生展示了恢宏奢华、富丽堂皇、布局精巧的贾府大院。这是对贾府结构布局的一次详细描写,全面介绍了贾府复杂的人物关系。因此,分析课文中环境描写的意义十分必要。

透过林黛玉的眼睛,学生看到了“与众不同”的贾府。荣国府的庞大、荣禧堂的奢华,充分显示出贾府府第的宏伟壮丽、富丽堂皇、气势非凡;内部陈设精致、华贵,“敕造”“书赐”等字样足见主人社会地位的尊贵、显赫,与皇亲贵族关系之不一般。但是,课文中有一处环境描写意味深长。黛玉在贾政的荣禧堂发现了奇怪的现象:东边耳房内的物品十分华贵,有“猩红洋罽”“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而东廊小正房内却是“半旧的青缎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这“半旧的”物品明显与贾府的富丽堂皇大相径庭,且唯有在贾政与王夫人的内府中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的描写看似无意,实则大有可探究之处,恰恰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在作品中,作者并未点明作此安排的原因,而是留下空白,等待读者去挖掘、探究。在讲到此处环境描写时,教师有必要适当补充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拓展,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可以引入以下《红楼梦》中的内容进行补充、延伸。

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第二回)

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第三回)

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第十七回)

在贾府众多的男性中,贾政与“只爱烧丹炼汞”的贾敬、好色无耻的贾赦、“那里肯读书”的贾珍等人不同,他是一个读书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恪守封建礼法。他具有那个封建时代、那样的家世背景下的文人所应有的文化修养。他以身作则,对宝玉非常严厉,希望宝玉能比自己更出色。他流露出对富丽奢靡的厌恶,追求清幽气象。林黛玉初次拜见贾政时,他正好去斋戒,这也与其他主子追求享乐有所不同。通过了解原著中的相关语段,学生可以更清楚、全面地看清这“半旧的”中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唯有这“半旧的”,才更符合贾政这个封建时代正统文人的形象特点。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将一个权势煊赫的官宦世家呈现了出来,但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府,在历经多年的繁盛、辉煌后,或许“内囊”早已经尽了,很有可能逃不过“山雨欲来”“大厦将倾”的命运。

环境描写不仅为人物活动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还有着更丰富的内涵等着学生去品味探究。节选课文的内容是单一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文章内容,有时需要从整本书中搜集相关材料,使之与课文相互印证、互相阐发,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新的、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認知体系,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陶冶。

二、比较阅读,前后勾连,落实多角度解读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人物形象等之外,还可以引入原著的其他内容,使学生开展比较阅读,通过求同或求异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间的差异、创作笔法的匠心独运,并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林黛玉的登场亮相,作者可谓费尽心思,用尽笔墨。虽然此部分内容对于林黛玉等人的性格特征、处事态度等进行了一定的展现,可并不能让学生对他们形成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寻找关联点,将原著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寻找出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以获得更深的体会。林黛玉与薛宝钗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两个重要人物形象,她们不仅有着绝世容颜、满腹才学,而且有着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在小说里,这两人一直被人们拿来作比较。从某种角度看,这比较从她们各自出场时就已经开始了。高中教材中只节选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内容,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可以引入与薛宝钗出场相关的内容供学生对照阅读,从而加深他们的认识。

从进贾府的原因来看。贾母由于担心黛玉无人教养,便打点好一切,派人将她接了过来;而薛宝钗的到来,情况要复杂些。一来她要进宫待选,二来要拜访姨母王夫人,三来她的哥哥薛蟠打死了人,她要借此避避风头。与薛宝钗合家进京、其乐融融相比,林黛玉显得如此孤单凄凉,从此她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从接待规格来看。林黛玉一路上都有人接应,刚下船,贾家早已经派人在码头等候了。来到贾母门前,几个丫头也都坐在台阶前迎候。进入房内,贾母也早已候着了。可以说从林家到贾家,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妥妥帖帖,足见贾家的用心。虽然未见到两位舅舅,但从精心的安排、众人的热情接待,都可想见贾母等人是真心疼爱她的。薛宝钗是和母亲、哥哥一齐进京的,热闹非凡。与林黛玉不同的是,王夫人要亲自出来迎接薛姨妈才符合礼数。薛蟠去拜见贾政、贾赦、贾珍等时,献上各种人情土物。贾府中的重要人物在此悉数登场,排面之大。贾母、贾政对他们的热情挽留,更多是出于礼仪之需。

从两人给众人的印象来看。作品中虽然都有对两人外在形象的描写,可各有侧重。作者对于黛玉的外在形象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众人见黛玉“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王熙凤极力夸赞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宝玉眼中的黛玉不管是眉眼,抑或是神情,皆处处含情,灵气逼人。作者着力渲染黛玉超凡脱俗的芳华气质。对于刚出场的宝钗的形象介绍,只有寥寥十个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第四回)在描写这两个人物的外在形象时,作者采取的处理方式迥然不同,可谓浓墨重彩绘黛玉,一笔带过写宝钗。

宝钗初次出场时是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亮相的,作者有意不做过多描写,将其寻常化,而在后面的章节里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逐步呈现出她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处理,或许更符合宝钗温婉、低调、不事张扬的性格特点。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更能凸显作者的艺术功底。将黛玉与宝钗的出场进行比较阅读,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更好地探究作品包含的文化意蕴,加深对作品内涵主旨的理解。

三、捕捉闪回,加深印象,推进全方位思考

在长篇作品中,作者通常会设置一些反复出现的动作、语言、场景等。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捕捉这些关键信息。这些反复出现的内容,往往潜藏着作者的独特用意。作者借助重复出现的内容,引导读者进行前后勾连,从而能够与作品进行深层次对话,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在阅读中,学生要善于运用捕捉闪回策略,以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内涵。

初读《红楼梦》,对于林黛玉这一人物,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她的多愁善感了。在课文里有林黛玉告诉众人自己若想病好,此生不许见哭声的内容。可是光从这《红楼梦》第三回看,林黛玉就哭了两次。第一次是进入房内,见到自己外祖母时,“哭个不住”;第二次是见过宝玉后,因宝玉发狂摔玉而深深自责,睡前“淌眼抹泪”。教师可顺势提出“林黛玉为什么哭”这一问题,让学生找出《红楼梦》中与林黛玉流泪有关的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与眼泪的关系。

哭是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红楼梦》里最爱哭的人非林黛玉莫属。据不完全统计,在前八十回,林黛玉一共哭了三十七次。且不管统计的次数是否准确,至少这能够表明林黛玉的这一生与眼泪是密不可分了。她哭泣的原因各不相同,母亲病故、告别父亲、初见贾母、宝玉摔玉、与宝玉言语不合、父亲去世、误会宝玉、听《牡丹亭》心有所感、看宝玉时被丫头拒之门外……作者对于“哭”的描述也各不相同,“哭个不住”“淌眼抹泪”“大哭一阵”“汪汪的滚下泪来”“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

作者在开篇就讲到林黛玉原是一株绛珠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所以跟着下凡报恩。都说草木无情,可偏偏这株草就有了灵性。她的哭泣并未让人感觉到讨厌,原因在于她哭并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以此来表达她内心无法言说的真挚情感。林黛玉的一生经历过许多事,承受着许多同龄人无法承受的压力。母亲去世后,因父亲无力照料,黛玉不得不远离家乡,投奔外祖母。虽然有表兄妹的陪伴、扶持,可终归是寄人篱下,这怎能不让人泪如雨下?黛玉来到这个世上原本就是为了用眼泪还债,在她短短的一生中,为宝玉流的泪似乎就没有断过。两人由于“木石前盟”,心有灵犀,情投意合。随着年龄的增长,薛宝钗的出现,黛玉的心情更加复杂。虽贾宝玉曾做出过“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反抗,但在封建礼教面前,这对心意相通的苦命人,最终还是无法与命运抗衡。命运无情,怎会为黛玉的流泪而有所改变呢?正如《枉凝眉》所言:“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或许正是因为林黛玉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她在与世长辞的那一刻没有流一滴眼泪。

“哭”这一重复出現的动作,是塑造林黛玉形象的关键,表现了她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微弱抗争。抓住这一细节,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人物的真情实感。善于捕捉重复出现的语言、动作、场景等有效信息,能够使学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的思想,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整本书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迁移与拓展,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节选课文有效连接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支撑。教师应正确处理好整本书阅读与节选课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以节选课文为切入点,合理补充原著中的相关内容以传授鉴赏方法、技巧,并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运用,使他们能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汲取精神力量。教师要使整本书阅读在日常教学中落地生根,把阅读教学引向更广阔的领域。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  邓彤.整本书阅读的六项核心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中高段教学中要用好“比较阅读”
浅论语文比较阅读教学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比较阅读,触及文本底蕴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质疑·比较·批判
如何提高农村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