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农村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2015-01-27商平翠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1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阅读习惯阅读教学

商平翠

[摘 要]学生阅读面窄,教师教学方式模式化,使农村高年级阅读教学水平停滞不前。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会学生读,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14

从教农村小学多年,我深知农村高年级阅读教学是薄弱的。学生读书少是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一、当前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层面

1.学生遇到阅读题畏难情绪油然而生,“谈文色变”。

2.缺乏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

3.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阅读面窄。

(二)教师层面

1.片面追求高分,课堂教学公式化,缺乏趣味性。

2.教师资源匮乏,团队力量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集体备课效率大打折扣。

3.农村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低,教师又要赶进度,课堂成了“压缩饼干”,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二、采取的对策

(一)教会学生读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大的方面讲,阅读没有固定的方法。从微观上来讲,学生的阅读学习确实有方法可循。现在,我结合多年的农村高年级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在阅读中比较。体裁相同但主题不同的文本,主题相同但体裁不同的文本,同一个体裁、主题但选材不同的文本,均能通过比较阅读来初步感知讲的是什么,研究其技巧。如《金色的鱼钩》和《桥》都写人,均反映了精神感人这一主题。老班长为了营救小战友牺牲了,老村长为救老百姓阵亡了,然而体裁不同。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析后得出:若表达相同的主题,应尽量采用相异的体裁。《金色的鱼钩》采用回忆录的形式,《桥》运用散文的形式,但均达到了目的。只有加强阅读,在比较的时候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文本的特点,才能在比较中提高能力。

2.在阅读中寻解。扎根乡村教学一线多年,我根据课程的目标,向学生提出了一些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请学生从文中寻解,标出关键点,并在上课时表达自己的想法,此乃阅读寻解。此方法要注意难易程度。假设教材较难理解,就提出若干阶梯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探求答案。较好的方案: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很想试试,乃至自发展开讨论,促进阅读寻解的自觉延伸。我在教学《晏子使楚》时,先板书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学:“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晏子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深刻地感受到晏子机智过人、随机应变的特点。

3.在读中问“为什么”。农村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教育,早走出了思维之荒土地,具备了一定的质疑问难的素养和辨认是非的能力。农村基层教师要想尽办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起初,不管学生问什么问题,我均作示范提问。如果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我马上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我很有成就感。

在阅读中问“为什么”,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准确意思以及篇章的结构。学生均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归纳起来,全班讨论解决。例如学习《童年的发现》时,通过阅读,学生提出疑问:费奥多罗夫到底有什么重大的发现?为什么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候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通过讨论,学生总算明白了原因,答案在质疑中解决了。其实,学习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方法对路,在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

1.每天布置一定的读书任务,并设计简易的思考题。

2.要求学生每天做摘记,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或精彩片段,并定期检查。

3.把读与写有机统一起来,每周不定期通过多种形式来强化阅读效果,如仿写、续写、补写等。

(三)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确定目标,分解任务,相互协调,统筹规划,进而形成较为完整的阅读教学体系。

2.加强集体备课,优化教学方案,按计划上好各类研讨课,多评多议,进一步完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3.立足课堂,以课本为本,了解阅读命题的要求和方向,编制适合学生发展的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阅读教学是深奥的课题,也是永恒的话题。我将认真反思,不断创新,提升质量,同时多向各地先进农村学校虚心学习,认真借鉴,提高自我,为提高农村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作出贡献。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阅读习惯阅读教学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