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馆: 中国共产党的『产床』
2021-03-12梅兴无
梅兴无
章士钊(左一)、张澜(左二)、李书城(左三)等人在机场迎接毛泽东访苏归来
2017年10月31日上午,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在瞻仰一大会议室原址时,习近平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中共一大代表群像浮雕前,习近平一一列数中共一大13名出席人员的姓名,说到“李汉俊也牺牲了”时,讲解人员特地介绍,李汉俊1927年就牺牲了,革命烈士他是第一号。
毛泽东将一大会址喻为中国共产党“产床”,是1964年会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首任农业部长李书城时说的。他说:“你的公馆里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党的‘产床’啊!”1969年,毛泽东在回顾一大时又说:“一大是在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家召开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100年前那一页厚重的历史吧!
革命的“避风港湾”
李书城1882年出生于湖北潜江,同胞兄弟李汉俊小他8岁。1902年,李书城赴日本留学,与黄兴成为同学。23岁时追随孙中山,参与组织同盟会。1911年11月,随黄兴参加武昌首义,黄兴为战地总司令,李书城为总参谋长。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任命李书城为陆军部顾问兼总统军事秘书。1913年后,李书城任“湖北护国军”总司令,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国、护法斗争。
时上海法租界为国民党政治精英集中居住地,李书城也在法租界白尔路三益里(今自忠路163弄)租了一幢三楼三底的房子把家人安顿下来,人称“李公馆”。护法失败后,1919年5月,李书城回到上海公馆,在苦闷与彷徨中闭门读书,欲从书中寻找中国革命之出路。
正在这个时候,在日本留学的李汉俊回到上海,住进了哥哥的公馆。李汉俊14岁时,在李书城的挚友吴禄贞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留日期间,李汉俊受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阅读了众多日文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和马克思的德文原著,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者之一,连后来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都称赞他是中共“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
沪上重逢,兄弟俩有说不完的话。李书城对护国、护法运动连连受挫,颇感革命前景渺茫。李汉俊则向哥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说这是中国革命的一条新路,俄国人那里已经获得成功。这使李书城思想深处为之一振,从弟弟的言谈中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李汉俊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组织推动革命,需要一个稳定的活动场所。李书城表示,家就是你的“避风港湾”,哥就是你的“保护神”。他决定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和北洋政府内的政治声望,以及居住法租界较为安全的条件,为李汉俊的革命活动提供帮助和庇护。
李书城戎马半生,担任政界军界高官,但为官清廉,并没有多少积蓄,却对弟弟给予慷慨资助。李汉俊本人的编辑、写作收入悉数用于革命活动,他本人的生活及子女抚养的用度都由李书城供给。李书城妻子还不惜变卖家中收藏书画,充作李汉俊的活动经费。
为节省开支,1920年夏,李书城退掉了三益里的宽敞房子,搬到了租金便宜许多的市郊望志路。有一位陈姓老太太出资在望志路建造一排5幢石库门房子,李书城租下了其中106号、108号连在一起的两幢。望志路以上海法国公董局总工程师望志的名字命名,是一个带有法国殖民地色彩的地名,1943年改名“兴业路”,望志路 106、108号亦即兴业路76、78 号。
上海兴业路76、78号中共一大会址
新租的这两幢房子,每幢一楼一底,独门出入,黑漆大门,黄铜门环,米色石条门框,门楣上装饰着红褐色浮雕,外墙是清水青砖,镶嵌着红砖。为了方便居住,李书城把两幢房子的隔墙打通,相连一起,成为一幢二楼二底的石库门房子。前门通常不开,日常从108号的后门出入,餐厅(客厅)设在106号。
李汉俊对新的“李公馆”甚为满意,因这里地处市郊,远离闹市区,附近还有不少菜地,比较僻静,更适宜做秘密活动。有时李汉俊的朋友深夜才走,不免影响家人休息。李书城的妻子偶有微词,李书城却说:“汉俊干的正事,不要管他。”李汉俊他们在讨论问题时,有时不免情绪激动,大声争论。李书城连忙提醒弟弟,交谈不可声音太大,免得惊动了邻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李书城的全力支持下,无论是三益里,还是望志路106、108号,都成了李汉俊从事革命活动的基本据点。
上海建党之初的活动中心
由于当时李汉俊“在党内地位仅次于陈独秀”(包惠僧语),李公馆又是他开展革命活动、与革命同志聚会最多的地方,这里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共建党之初在上海的活动中心。
李汉俊在李公馆撰写和翻译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资讯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19年到1921年,仅在上海一地,他就在《新青年》《星期评论》《劳动界》《共产党》《觉悟》等报刊上发表了90余篇文章和译文。李汉俊通晓日、德、英、法四国语言。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译本送陈独秀阅审,陈在做完编校后,又让陈望道到李公馆找李汉俊再校阅。李对照日文版《共产党宣言》,逐字逐句校正修改后,又托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出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同陈独秀一起再进行校勘。因此,陈望道称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经陈独秀、李汉俊两人先后校对”的。这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文章,影响了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为代表的整整一代革命先驱。1920年,毛泽东经营长沙文化书社时,多次向读者推介李汉俊翻译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
1920年夏,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工人阶级刊物《劳动界》周刊,李汉俊担任主编。在李书城的支持下,周刊编辑室就设在李公馆,既保证了安全,又节省了费用。李汉俊在这里完成了周刊的大量编辑和撰稿工作,向广大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此外,他还参与编辑《新青年》《星期评论》《共产党》等刊物,大量的工作都是在李公馆完成的。
李公馆成了李汉俊与革命同志的联系和交流的重要联络点,这里经常人来人往,客人少时在李汉俊的房间里,人多时在楼下的餐厅围着餐桌聚会,就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和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问题进行探讨。同李汉俊交往的人当中,有陈独秀、董必武、李达等著名革命家,还有黄头发、蓝眼睛的共产国际代表。
1920年2月,陈独秀来上海,住环龙路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李公馆与陈寓所很近,李汉俊和陈独秀以及其他同志经常在李公馆或陈寓所聚会,讨论早期建党事宜。1920年4月,共产国际远东局派维经斯基到北京,经李大钊介绍转赴上海,会见了陈独秀、李汉俊等。维经斯基在上海的8个月时间,大量的工作也是在李公馆进行的。
1920年5月,陈独秀、李汉俊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陈、李等经过反复酝酿,以研究会为基础,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李汉俊执笔起草了党纲,陈独秀被推举担任书记。
这是在中国诞生的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实际代行着临时中央的职责,对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发起和组织作用。李汉俊写信给湖北的董必武,希望武汉建立共产党组织,董必武遂牵头成立“共产党武汉支部”。山东的王尽美,也是通过学习李汉俊文章,在李帮助下创建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8月下旬,根据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意见,李汉俊与俞秀松等发起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助手。接着又建立了培训团员青年的“外国语学社”,该社选派了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等优秀学员赴苏俄留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领导骨干。
毫不夸张地说,李汉俊在李公馆为基点从事的革命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做了一定的准备。
“产床”的由来
1919年,李书城(后排左三)与李汉俊(后排左二)在上海
1921年初,湖北人民不堪忍受军阀王占元的残酷统治,掀起了驱王自治运动,公推李书城为驱王运动的领导人。
李书城返鄂后不久,李汉俊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建党工作。此时陈独秀在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委托李汉俊代理书记,“负责上海党组织的工作”。李汉俊和李达常就党的工作问题,以书信方式与在广州的陈独秀进行交流和讨论。
1921年6月上旬,荷兰人马林作为共产国际驻中国的代表,以及接替维经斯基工作的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尼柯尔斯基相继抵达上海。马、尼与李汉俊、李达在李公馆秘密会见,他们了解到中国七八个中心地区有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和活动,就建议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组织。李汉俊、李达即与陈独秀、李大钊通信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李汉俊与李达经过反复磋商,选定李公馆为一大开会场所。一来李书城国民党元老的显赫声望,具有很好的掩护作用;二来这里地处市郊,周围环境比较僻静,利于会议安全进行。6月上旬,李汉俊、李达发出了寄往北京、长沙、武汉、广州、济南以及日本留学生组织的信函,通知各派两名代表来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为安全稳妥起见,6月24日,陈独秀、李大钊、李汉俊等15人联名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刊登《〈新时代丛书〉编辑缘起》一文。该文称编辑《新时代丛书》的宗旨是“以增进国人普通知识”,还特意公布了编辑《新时代丛书》的通信地址为“上海贝勒路树德里一百零八号”(即望志路108号后门弄堂门牌号码)。李汉俊回国后一直从事编辑写作工作,在他家编辑丛书顺理成章;那么多人多日聚会,说成是编辑机构组织的活动,亦不太容易引起外界的注意。
李汉俊在家人的协助下,将位于李公馆106号一楼的18平方米餐厅兼客厅布置成中共一大的秘密会场。7月23日晚,口音不同、衣着各异的一大代表怀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憧憬,陆续从后门走进李公馆。他们是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列席会议。他们围着餐桌坐在一起,酝酿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成立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由是,李书城在上海的公馆便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产床”。
7月30日晚,一大在李公馆举行第六次会议(闭幕会议)。会议刚开始,法租界巡捕房密探不顾李公馆娘姨阻拦,闯入会场,朝室内在座的人扫视了一周。李汉俊问他干什么,他支吾道,找各界联合会王会长,马上又说找错了地方,说罢匆匆离去。
具有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感到有问题,当即建议立即休会转移。李汉俊立即打开平日里紧闭的李公馆前门,掩护代表们迅速撤离,并不顾个人安危,留在公馆善后。
代表们离开会场仅十几分钟后,望志路突然响起了尖厉的警车鸣笛声。厨师老廖向李汉俊急报:“二先生,巡捕冲这边来啦!”接着,十多名法租界巡捕闯入李公馆。李汉俊以房主亲属身份与之周旋:“这是李书城先生的公馆,你们有何贵干?”领头的巡捕说:“随便看看。你们在开什么会?”李汉俊应答:“不是开会,是请北京大学的几位教授商量编辑《新时代丛书》事宜。”又问:“怎么还有外国人?”李汉俊告知:“是北京大学的两个英国教授,利用暑假来沪商谈丛书编辑问题的。”还把登有编辑《新时代丛书》启事的报纸给巡捕看。巡捕们例行公事般地做了一些盘问,对会场散落的文件警察们并没有翻动,对于楼上卧室甚至连房门都未要求打开,便草草收场。
倘若没有李书城的政治声望和影响力作掩护,中共一大会场如果被彻底搜查,其后果之严重不堪设想。
李公馆不能再开会了,而且在上海也难以再找到适宜开会的地方,必须在上海警察管辖范围之外寻找新的会址。根据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建议,8月3日一大早,中共一大代表乘火车转移到浙江嘉兴(王的家乡),下午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一大最后一次会议,通过了会议文件,选举了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下午6时,一大胜利闭幕。
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李汉俊翻译的 《马格斯资本论入门》
1950年9月,为迎接建党30周年,中共上海市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寻找中共一大会址。他们根据一大会址在李书城公馆的线索,通过询问上海的知情人,初步找到了房子的位置。大致的情况是,1922年,李书城、李汉俊相继因迁居武汉而退租,陈老太太的5幢石库门房子全部被一个名叫董正昌的人租下,并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其中三幢房子成了“万像源酱园”,另两幢改开“恒昌福面坊”。
但工作小组还不敢下定论,他们需要找权威的当事人确认。可最重要的当事人李汉俊已于1927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以“共产党首领”和“密谋暴动”等罪名逮捕处决,时年仅37岁。不过他的哥哥李书城健在,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长。
1951年5月,中共上海市委派专人带着那两幢房子的照片去北京,专程拜访李书城。李书城看了照片后说:“那时我家住在法租界望志路106、108号,现在路名和门牌虽然改了,但那两幢房子确实是当时我家的住房。”
就这样,中共一大会址初步得到确认。不过兹事体大,上海市委仍然相当谨慎,将寻址情况向中央作了报告。中央又委托时任湖南大学校长的李达前往上海实地勘察。李达看过旧址后,连连点头:“是这里,汉俊的家就是这里。”作为一大代表李达的认可,具有权威性。
董必武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题词
于是,兴业路76、78号的石库门房子被正式确定为中共一大会址。1952年5月,上海市购下了这两幢房子,并进行初步修缮,室内按原样恢复,建设一大会址纪念馆,并做成模型报送北京,呈交毛泽东、董必武审定。董必武看后肯定地说:“就是这座房子。”毛泽东则表示让包惠僧去上海实地看一看。
在内务部工作的包惠僧与李书城夫人薛文淑一同前往上海。两人在一大会址边看边相互启发,详细回忆了当年房子内部的布置情况。薛文淑还协助找到了当年屋内的一些家具原物,使李公馆的布置越来越接近于原貌。薛文淑作为李公馆的女主人,她的回忆与李达的回忆有些出入。李达回忆一大会场是在楼上,而薛文淑则肯定地说,李家那张长方形的大餐桌从来都是放在楼下的。但李达是一大代表,他的话自然比薛文淑更权威。因此会议室仍然布置在楼上供人瞻仰。
1956年春节,董必武来到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他肯定地说:“当年开会不在楼上,而是在楼下,会议室应该布置在楼下。”他的理由更令人信服:“当时不似现在,人家有女眷在楼上,我们怎么好在楼上开会呢?”董必武一槌定音,那张长方形大餐桌便从楼上搬到了楼下,一大会议室也就由楼上改回到楼下。中共的“产床”终以历史的原貌与广大瞻仰者见面。
董必武还为一大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此语出自《庄子·人间世》,指有些事情开始时极其微小,不被重视,后来却发展壮大起来,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真实写照。
一大会址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者络绎不绝,仅2018年就接近147万人次,成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