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四面”新中考背景下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分析
2021-03-11林轶虹
林轶虹
[摘 要] 新时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根据“一点四面”核心教学准则组织知识讲解活动,使初中阶段的德育与逐步优化的新中考机制进行紧密对接,发挥学科的固有育人优势,创设突出立德树人理念的全新课堂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当代初中生的个人道德素养水平与创新意识,使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习具备实用性的法律知识、传统文化知识、国情常识,并在课下积极参与多样性的创新实践活动。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误区,指出立足“一点四面”原则革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总结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行性教学策略与指导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新中考
为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育人效果和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力,教师应当根据“一点四面”教育原则重新规划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依法治国、核心价值、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四个主要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并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构建“一点四面”的立体化德育格局,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性与综合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体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贴近生活的个人体验,以此全面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效果,使教师明晰指导思路,优化基础性教学方法,做好与学生的多维互动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误区
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过度重视传授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培育初中生的应试技巧,未能秉承“一点四面”教育原则为学生讲解重要的实践经验与关键性学科知识,部分初中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养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必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难以认识到课本知识与案例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初中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个人心智的成长需要获得来自任课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一旦任课教师未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提出符合新中考体制的能力标准,学生将无法熟练掌握高层次的解题方法。部分初中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并未通过课上能力训练而有所提升,教师习惯于采用陈旧僵化的教学方法与知识讲解模式导入全新的课程内容,难以充分激发部分落后学生的持续性探究热情,学生之间缺乏热烈、密切的互动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思维层面的启迪与价值观层面的共鸣,计划中的教育目标难以达成。
二、贯彻落实“一点四面”教学原则、重构授课模式的必要性
为妥善解决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足、抽象概念理解能力较差的问题,提高初中阶段德育的实际效果,达到塑造学生个人人生观与学习习惯的基本育人目标,任课教师必须根据“一点四面”教育原则,顺应新课改潮流,对教学重点做出根本性的调整,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初中生具备准确辨别社会流行思想观念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进一步拓展初中阶段德育的涉及范围,促进初中生个人良好学习习惯与文化意识的快速形成。调整教学重点、重构授课模式,有利于任课教师在重组课程内容后在课上组织多样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法制观念、文化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使课堂学习主题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根据“一点四面”教育原则革新教学模式的基本路径
1.构建德育体系,贯彻立德树人思想
任课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培育初中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水平与自身素质,通过调整教学目标与育人方向,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目标由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为达成既定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可利用校内环境中的有利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演练活动,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工作,并在校内食堂、图书馆等机构内担任服务人员,以此使初中生的个人意志受到磨炼。例如在讲解“共圆中国梦”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任课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分析、思考中国梦的具体实现路径与我国在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将自己的个人生活理想融入中国梦的方式,使学生树立完善个人道德理念与内在人格的学习目标。
2.重点培育初中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为促进我国当代初中生个人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任課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适当手段与指导方法训练、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初中生全面发挥自身的学习才能与创造性思维,思考生活现象中出现的问题,如任课教师在讲解“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单元时,应当面向当代初中生详细讲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社会效益,鼓励学生举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改变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并引导初中生在课上思考新思想、新理论的来源与重要性,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全面创新的现实需要,以此激发优秀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热情。
3.发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资源
教师应当在课本中找到基本内容与法制精神培养的内在关系,并在深入发掘教材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同时,选定较为合理的授课目标与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建立法制社会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例如,在讲解“建设法治中国”这一部分的基本知识时,任课教师应当在课上引导初中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制发展进程,鼓励初中生搜集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信息与学习素材,逐步在探究过程中总结出符合客观现实的法制精神发展规律,以此强化多数初中生的个人法制意识,使之养成尊法守法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
4.结合现实生活讲解核心价值观
任课教师必须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与真实案例讲解作为德育重点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初中生根据自身的个人生活经验分析、思考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导价值,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进行生活化重构,使教学活动能够触及多数学生的内心,引发初中生在心理层面与思维层面的深度共鸣。例如,在讲解“凝聚价值追求”这一部分时,任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研究核心价值观凝聚我国人民的特殊精神力量,并提出“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当怎样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特殊问题,鼓励初中生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评断生活中各类人际纠纷与矛盾的基本价值标准。
5.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任课教师应当在课上向初中生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与表现形式,鼓励学生自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例如,在讲解“延续文化血脉”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教师应适当调整课堂主题的展现形式,发掘现有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与德育有密切关联的基本内容,引导初中生逐渐形成并确立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的道德观念与认知方式。
任课教师应当根据新中考体制对德育的基本要求,基于“一点四面”原则逐步优化教学模式,围绕不同阶段课程的核心内容开展分层次的个性化教学,使课堂学习活动具备更强的激励效果,以需要获得指导的初中生为课堂学习主体,鼓励当代初中生根据所学基本知识与自身社会经验思考怎样在生活中践行教师所讲解的道德理念与行为规则,以此锻炼、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之养成遵守社会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的自我约束意识,提升初中生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体会与认知程度,清楚地认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知识的必要性。任课教师还应通过创设活跃、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减轻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设置富有趣味性与感染力的学习主题,使课上所讲解的重点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谭敏.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问题与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2020(84):147-148.
[2]肖丽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28):21-23.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