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视角下学校文化重塑策略

2021-03-11沈建刚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转型期

沈建刚

[摘 要] 学校文化的打造需要以物质文化作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作为保障,努力践行行为文化这一表征,深化精神文化这一核心。本文提出要开掘物质资源,夯实学校文化重塑的基础;设置制度体系,构建学校文化重塑的保障;强化实践行为,凸显学校文化重塑的表征;凸显精神气质,聚焦学校文化重塑的核心。

[关键词] 转型期;学校文化;重塑策略;精神气质

学校是创造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的场所,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由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一起共同创造的,其不仅渗透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智慧,更突显了每一位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的参与者的个性特征。这些凝聚的特性构建起来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就形成了学校的独有文化。一般情况下,学校文化包含硬件层面的物质文化、软件层面的制度文化、实践层面的行为文化、意识层面的精神文化等四个不同的方面。学校文化的打造需要以物质文化作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作为保障,努力践行行为文化这一表征,深化精神文化的这一核心。很多学校在一定的办学经历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价值认知和文化底蕴,也有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但在社会发展的全新格局之下,在教育推进的全新要求之下,如何进行学校的转型和重塑呢?

一、开掘物质资源,夯实学校文化重塑的基础

学校是一个集体,工作人员都参与其中,积极创造,铸就出丰富的物质基础,这就为转型期间的学校文化重塑提供了资源。这些看得见又摸得着的东西,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承载其他维度文化特征的载体。因此,学校文化的方向厘定就需要从学校所拥有的物质基础入手,积极从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位于江苏省最南端,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具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丝绸文化的资源异常丰富。鉴于此,学校发展的转型,可与当地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以“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精益求精,至善至美”为校训,以丝绸文化为学校特色,以校园、生活为载体,打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开发校本文化课程,根据江南水乡特色,将丝绸文化与桥文化相结合,在师生协力共进中建设既富有传统文化基因,又具有世界眼光和胸怀的特色文化。

学校依托江南水乡的特色,积极打造以“桥”为生发点的“桥”文化,开掘出极富人文内涵的物质文化:沟通——联结友谊桥、奉献——绘出彩虹桥、坚韧——铸造英勇桥、担当——撑起生命桥、合作——搭建共享桥、创新——架起未来桥、勤奋——走向成功桥、传承——构建文明桥,并且将丝绸文化一起融入学校管理、环境建设、教育教学、师德师风、课程开发等各个方面,全力打造学校教育品牌,让每一位“绸小”学子朝气蓬勃、幸福快乐地成长。

学校党建品牌“一带一路,绸都追梦”,将丝绸文化和桥文化精神有机融入其中,党支部“心桥”讲堂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心桥”指绸都小学发展的道路上会经过许多不平坦的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认真真、全心全意、不断创新、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甘于奉献,搭好这些桥,传承好这些精神和文化,朝着目标勇往直前,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设置制度体系,构建学校文化重塑的保障

学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运行和发展决不能脱离制度,学校文化的彰显和渗透,也需要在积极的体制下、丰富的机制中、良好的政策下,对全体师生的言行、思维方式进行相应的引领、约束和定型。有人说,文化的最佳状态就是推动人的发展,学校文化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对“人”的管理上。因此,学校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推动文化落实的管理制度,为达成文化管人、文化育人的目标构建基本的保障。

学校为了凸显和发扬“丝绸文化”,在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础上,针对“丝绸文化”的特质,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性制度,如“丝绸文化校本研究制度”“丝绸文化活动评价制度”“丝绸文化管理指南”“丝绸文化评优方案”等,这些制度与传统意义上的刻板的条文不尽相同,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将培养丝绸教师、丝绸学生作为这一文化特征的重要任务。

师生双方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学校所颁发、制定的一系列规范都属于制度文化的范畴,都是为了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发展,将各项制度逐步内化为师生言行的自觉意识,从而形成约定俗成的制度文化,最终在愉悦的情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强化实践行为,凸显学校文化重塑的表征

有着怎样的物质基础,有着怎样的制度保障,就会有着怎样的师生言行。行为性特征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直接外显。学校文化中的育人效能,就需要具体的、有行为的、有组织的活动来承载和推进。学校要找准转型时期文化育人的切入点,积极达成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临近毕业季,六年级的学生除了认真复习,迎接毕业考试外,还积极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毕业画册。每个班的画册上,有各种形式的合影照、风采各异的单人照、精彩无比的活动掠影、充满深情的毕业感言、真挚感人的老师寄语,最让人感到特别的是,每班画册的封面上,都有两张照片,一张是最能代表盛泽丝绸发展史的名胜古迹——先蚕祠,一张是绸都小学升明校区边上的古桥——升明桥,桥的上面还配了一首明朝诗人周灿写的古诗《盛泽》。

学校将丝绸文化教育融于学生的毕业画册中,是一份獨特的设计。它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升华!小小的画册,承载着中国丝绸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饱含着家乡盛泽几代人的智慧结晶。它必将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和收获,无论他们走到天涯海角,无论在什么时候翻开它,都能想起美好的童年里那一缕缕浓浓的丝绸韵、故乡情!

有了文化,如果全是埋藏在心中,贮存在意识之中,就成了一种空壳文化,并不能真正体现文化的价值。只有将文化寄托在具体的活动之中,形成积极的外显,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改善学生的言行,发挥文化树人的价值。

四、凸显精神气质,聚焦学校文化重塑的核心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不断实施的过程中,都会直指生命个体的内在精神,形成内在联系紧密的价值链,并对学校办学愿景、理念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然后再作用于师生双方的行为准则、道德意识。因此,学校文化要在外显层面的基础上,多与学生内在的认知体系联系,不断丰富生命个体的内在意识,重塑转型期间学校文化的核心。

学校紧扣“丝绸文化”举办了“体验采桑之乐,传承丝绸文化”的活动。俗话说“立夏桑果胜樱桃”,夏天缓缓到来,又是一年桑葚成熟的季节。德育处联合关工委组织学生采桑果。迎着暖暖的轻风,学生来到了校园的桑树下,看着满树密密麻麻的桑果,都忍不住想立刻摘下果来放进口中。学生们起到了好少年的榜样作用,你扶树枝,我采桑果,他接篮子,互相配合,不一会儿,就摘了满满一筐。学生把摘下来的丰收果实洗净,一颗颗紫红的桑果,闻闻果香,尝尝果甜,个个脸上都乐开了花。本次活动没有停留在言行的外显层面,而是将学校丝绸文化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劳动教育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享受到了甜美的果实,体验到了采桑之乐,培养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形成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

学校举办的“晨读丝绸古诗,传承丝绸文化”活动,不仅仅是关注活动的表层,更注重学生内在品质的养成,为铸造学校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础。盛泽是江南水乡的丝绸名镇,被誉为“中国丝绸第一镇”。很多古诗的内容里都有对盛泽的丝绸的描写。为了很好地传承丝绸文化,学校开展“晨读丝绸古诗,传承丝绸文化”活动。教师利用晨读时间,结合阅读节安排的活动,将丝绸古诗诵读、欣赏融入晨读内容,使更多的学生在学习古诗内容的同时,了解了家乡盛泽的丝绸文化和发展历史,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制度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在转型的特殊时期,教师在长期的实践和反思中,能够将这种独特的文化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言行和思维方式,衍生出学校文化的高层面精神文化。学校内核中的精神文化必将成为学校能够顺利转型、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更加有效地激励着师生员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气质,从而为继承和焕发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孫向阳.品牌学校的五项修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月峰,盛娣.书话永平——学校文化建设新路径的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0(20).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转型期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社会转型期的法国大革命及其启示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论转型期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与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