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助推航天企业安全发展
2021-03-11李海超时烁宋玮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
李海超、时烁、宋玮 /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
航天企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承载着巨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产品复杂等特点。由于航天型号产品研制、生产、试验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科研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多安全生产风险,安全生产管理压力巨大。在航天科研生产任务日益繁重情况下,要继续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确保不出现安全事故,就必须提高航天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性。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规范航天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抓手,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代表了先进的安全管理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航天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2012 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面启动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工作,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为准则,结合航天企业的风险特点,发布了《航天武器装备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准则》《航天武器装备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细则》等系列行业标准,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全面有序推进,航天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人员安全意识、作业现场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一、系统管理,全面提升
相比于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航天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明显特点是以航天科技集团评级准则、考评标准等行业标准为准绳,管理制度更加先进,管理办法更加合理,管理流程更加清晰,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
一是建立了全覆盖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准则,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供支撑。航天企业在科研生产过程中涉及较多的安全风险,如液体及固体推进剂等重大危险源,超高温、超高压、高吨位振动等非常态专用设备;起重机械、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锅炉等特种设备;航天器及火箭总装测试等特殊作业。针对航天企业存在的诸多安全风险,航天科技集团于2013 年发布了涵盖综合管理、液体推进、固体推进、总装测试、特种设备、专用设备等11 个专业的系列考核标准,同时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以及不断出现的新风险,定期对考评标准进行完善修订。2019 年,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包括基础管理、职业卫生、产品设计、航天器总装测试、航天电子、科研保障等19 个专业在内的系列考评标准,标准要求更加细致,涵盖面更加广泛,更加适用于航天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考评项目分类及赋分见表1。
二是形成逐级落实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责任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全员参与”的号召,各航天企业结合单位实际,均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定期发布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布置标准化建设工作。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航天企业通过主要负责人季度例会、安全生产主管领导月例会、工作小组周例会的形式协调解决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落实主体责任。工作小组、班组长、岗位员工对照考评标准,全覆盖地开展专项排查,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隐患。企业通过各级责任的有效落实,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保障了有效的安全投入、强化了隐患排查治理,全面高效地推进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三是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流程。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有效的投入,更需要清晰的建设流程。近年来,航天企业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已形成了一套符合行业特点、效果显著的工作流程。
“靠标、贯标、对标、整改、自评、预验收”的工作流程明确了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靠标”是各项工作推进的前提,即对照考评标准的相关条款,全面梳理单位各自的科研生产作业过程,有效识别出适用的标准条款要求,形成适用标准清单;“贯标”是标准化建设工作基础,即对适用标准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宣贯培训工作,既提升员工对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和参与热情,又为后续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打下了理论基础;“对标”是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核心,即对照考评标准,全流程、全覆盖地查找科研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不足,发现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及现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整改”是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即通过各项问题整改措施的有效落实,消除管理薄弱环节,提升设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自评”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单位内部的自我评价,再次系统地进行查缺补漏,全面提升;“预验收”是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即通过院级验收组的现场验收,依靠专业力量帮助单位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能力。
二、对标现场、精细管理
1.细化分解考评标准,聚焦作业现场
企业科研生产作业现场是安全管理的重点,90%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是由于现场设备设施管理不到位引发的。航天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过程中,科研生产作业现场发现的问题数量占总数的80%以上,体现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仍然是薄弱环节。
表1 考评项目分类及赋分
为了强化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升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航天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不断聚焦作业现场,在《航天工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19 项考评标准中,17 项为针对科研生产现场设备设施、专业技术、作业环境制定的。作业现场的各项考评标准是以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依据,参照行业自身的各类标准,结合航天企业科研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的,标准条款更加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及可实施性。
针对固体推进剂、液体推进剂、航天器总装测试、空气动力等专业安全风险各异的特点,航天企业成立了专项对标排查工作小组,依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细则的具体条款要求,逐项、逐条开展专项排查工作,全面排查现场各类问题隐患。
2.严格问题整改“五落实”,系统消除问题隐患
航天企业严格落实问题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及应急预案的“五落实”要求,对专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拉条挂账,召开专项问题整改工作布置会,逐项制定整改方案。对能够立即整改的问题隐患立即落实整改,不能整改的则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限期完成整改工作。
安全问题隐患整改验证及“举一反三”工作是整改措施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针对已整改的问题隐患进行现场验证,对较大及以上的问题隐患进行整改效果专项评估,确保了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航天企业狠抓问题整改的“举一反三”工作,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挖掘问题根源,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等管理手段,彻底消除问题隐患。
三、系统培训、全员参与
长期以来,航天企业一直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做为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企业安全综合素质,以及形成良好安全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开展,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都有了大幅提升。航天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标准中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包括领导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其他人员培训等。
1.领导培训,奠定了航天企业安全发展的方向
航天企业领导作为决策层对内部的安全生产发展战略以及人事安排、资金使用等有决策权,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每年定期组织领导参加安全培训。领导培训的重点包括国家的安全方针政策、安全法规、安全科技应用等,培训合格后,由国防科工局颁发相应的合格证书,使其真正成为航天企业安全发展决策部署的领导者,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领航人。
2.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奠定了企业安全发展的基础
航天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力军,担负着规章制度体系建设、风险识别与防控体系建设、应急体系建设等多项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使其更好地履行安全生产应负的责任。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每年定期组织此类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国家及行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专业知识、国内外常见事故案例等。同时,通过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的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再培训,保证其具备最专业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管理经验。
3.其他从业人员培训,是安全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是各项航天科研生产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航天企业科研和生产的安全。航天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起重驾驶、指挥司索、压力容器等特种作业人员、危化品库管人员均取得相应从业证书并持证上岗。企业内部定期组织用电安全、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劳动防护用品佩戴和使用等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安全技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把事故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助推航天企业安全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开展,员工安全素质提升是跨越式的,现场本质安全水平的提升是显著的,取得了很好的安全绩效。同时,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科研生产的各个环节,涵盖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各类人员,在企业安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航天企业将持续高质量、高效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助推航天事业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