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冥想放松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

2021-03-10戚惠娟潘忠德

上海护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冥想总分精神分裂症

蒋 红,戚惠娟,王 敏,潘忠德

(1. 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436;2.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061)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以思维、 情感、 意志与行为异常, 和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重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常起病缓慢,在成年人群中终身患病率约为1%,约20%~3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终会出现病程迁延和慢性化倾向, 表现为阴性症状、情感症状、认知功能缺损及社会功能减退[1-2]。 药物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欠佳, 虽然近年来音乐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森田疗法、工娱疗法等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一定效果,但其实施需要患者高度配合,实施存在一定难度[3]。 因此,发展简便、易行的康复治疗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很有必要。 冥想分为专注式冥想和开放式冥想, 开放式冥想的基本原理是强调个体通过集中注意力, 尤其是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然后不加批判地去感受身体内、外环境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同时让情绪平稳、心态平和,对所感受到的变化不做任何评判地全部接受,从而达到放松肌肉、调节情绪、提高认知的目的[4]。 近年来,将冥想与肌肉放松训练结合起来的冥想放松训练逐渐兴起,其本质上是属于认知行为治疗的一种,且已有相关研究证实该方法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效[5-7]。 本研究旨在探讨冥想放松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今后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8 年6 月—2019 年1 月在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60 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 版(ICD-10)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18~65 岁;病程>3 年,连续住院时间>6 个月;小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无合并脑部器质性疾病;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致无法配合研究; 文化程度低或认知功能严重受损致无法理解及配合冥想放松训练; 存在明显言语性幻听、被害妄想、冲动行为等精神病性症状。 脱落标准:因病情复发、自动出院致使干预终止;因患者或家属无法配合致使干预终止。 整个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病例脱落。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80)和对照组(n=80)。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巩固、 常规护理和康复治疗,主要包括按照疾病要求给予药物治疗、日常护理,以及定期的音乐治疗、工娱疗法、森田疗法等康复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冥想放松训练干预,干预时间为12 周。 具体方法如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

1.2.1.1 成立冥想放松训练干预小组冥想放松训练干预小组包括组长1 名、 组员3 名。 组长为课题负责人,主管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接受过专业冥想放松训练培训且培训合格;3 名组员为具有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精神科专业护理人员。 组长负责制订训练计划和内容, 培训组员冥想放松训练的干预内容和实施方法;组员考核合格方可实施干预,指导、培训入组患者进行冥想放松训练。

1.2.1.2 实施冥想放松训练干预观察组患者每天进行1 次冥想放松训练,每次练习时间为4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实施12 周,冥想放松训练主要分3 个步骤。①呼吸调节和肌肉放松训练: 研究人员指导患者训练前排空大小便,穿着宽松衣物;房间内保持安静、整洁,光线适宜;患者选择最舒适的体位,闭目,集中注意力;自然呼吸,吸气时缓慢握紧拳头,体会肌肉紧张的感觉(约5~10 s),然后呼气时缓慢松开拳头,体会肌肉放松的感觉(约10~30 s);依次体会手臂、头面部、颈部、肩部、胸部、腹部、背部、臀部、下肢、双足部肌群的感受,直至达到全身肌肉的放松,时间约20 min。 ②开放式冥想训练: 研究人员向患者讲解开放式冥想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指导患者集中注意力,感受身体内、外及周边环境的各种变化, 保持心态平和, 完全接纳来自身体、大脑中的躯体感受、情绪、思想及周围环境的噪音,允许其出现,不去试图影响这些噪音,也不去评判,只是去观察、体验并接纳;让患者在冥想过程中完全放松自己,单纯地接纳身体内、外及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身体内、外能量的流动,并积极体验身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感觉,使五官、身体都处于美好的感受之中,达到身体、情绪及认知的放松,时间约15 min。③结束:让患者闭目平躺1~2 min,舒展身体后再缓慢睁开眼睛, 研究人员与患者分享肌肉放松阶段及冥想阶段的体会, 并了解患者训练中的不足之处及下次训练的注意点,时间约5 min。

1.2.2 评价指标

1.2.2.1 简明精神病量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评定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包括关心身体健康、焦虑、情感交流障碍、概念紊乱、罪恶观念、紧张、幻觉及情感平淡等18 个项目[8]。 每个项目按照7 级评分法依次赋值1~7 分,无症状为1 分、可疑或很轻为2 分、轻度为3 分、重度为4 分、偏重为5 分、重度为6 分、极重为7 分,总分为18~126 分;总分越高,说明精神病病情越严重。 BPRS的结果可按单项、因子分和总分进行分析,尤以后两个分析最为常用。 BPRS 一般可归纳为5 个因子:①焦虑忧郁,包括第1、2、5、9 项;②缺乏活力,包括第3、13、16、18 项;③思维障碍,包括第4、8、12、15 项;④激活性,包括第6、7、17 项;⑤敌对猜疑,包括第10、11、14项。 该量表由精神科临床医师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2 周进行评定。

1.2.2.2 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评定患者的行为表现与变化[5]。NOSIE 包含30 个项目, 每个项目均为描述性短语,如对周围活动感兴趣、肮脏、自觉一无是处等。 按具体现象或症状的出现频率进行评分,0 分为无,1 分为有时是或有时有,2 分为较常发生,3 分为经常发生,4 分为几乎总是如此。 NOSIE 包括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迟缓和抑郁6 个因子,其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和个人整洁为积极因素,激惹、迟缓和抑郁为消极因素。所有项目评定完成后计算6 个因子分、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和病情总估计分(总分),病情总估计分=128+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 总分满分为240 分[9]。该量表由不参与干预实施的护士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2 周进行评定。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描述。 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PRS 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BPRS 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PRS 总分、焦虑忧郁因子、思维障碍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BPRS 得分比较显示,除缺乏活力因子无统计学差异(t=1.794,P=0.077), 其余总分及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PRS总分:t=3.274、P=0.002,焦虑忧郁:t=3.094、P=0.003,思维障碍:t=2.824、P=0.006,激活性:t=2.212、P=0.030,敌对猜疑:t=3.222、P=0.002); 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BPRS 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PRS 总分:t=1.539、P=0.062,焦虑忧郁:t=2.165、P=0.072,缺乏活力:t=1.225、P=0.082,思维障碍:t=1.983、P=0.054,激活性:t=1.653、P=0.057,敌对猜疑:t=1.503、P=0.07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OSIE 总分的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NOSIE 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NOSIE 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NOSIE 总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NOSIE 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PRS 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 (分,±s )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PRS 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 (分,±s )

注:①为同组间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项目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80) 对照组(n=80) t 值 观察组(n=80) 对照组(n=80) t 值 P 值BPRS 总分 39.81±2.47 40.85±2.28 -0.413 0.680 35.79±3.56① 39.21±2.18 -2.649 0.007焦虑忧郁 1.98±0.21 2.03±0.15 0.000 1.000 1.71±0.20① 1.95±0.14 2.299 0.005缺乏活力 2.00±0.16 2.05±0.17 -0.850 0.397 1.85±0.19 1.95±0.19 1.123 0.068思维障碍 1.91±0.14 1.88±0.18 -0.411 0.682 1.64±0.17① 1.85±0.12 -1.792 0.029激活性 1.88±0.19 1.91±0.04 -0.312 0.050 1.70±0.19① 1.86±0.05 -0.421 0.674敌对猜疑 1.19±0.12 1.20±0.07 -0.075 0.940 1.49±0.10① 1.34±0.06 -0.363 0.717 P 值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OSIE 总分的比较

3 讨论

3.1冥想放松训练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以阴性症状、认知功能缺损及社会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且对药物疗效差, 长期住院的患者由于封闭的住院环境及与社会脱节,加剧了其社会功能退缩及阴性症状恶化。如何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阴性症状、 认知功能,一直是精神科临床护理的难点。 表2 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BPRS 总分及焦虑忧郁、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各因子得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PRS 总分、 焦虑忧郁因子及思维障碍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提示冥想放松训练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焦虑抑郁和思维障碍等相关症状。与类似研究[5-7]结果基本一致。 冥想主要是通过增强前额叶皮层、岛叶、杏仁核、壳核、苍白球、海马等脑部活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促进负性情绪转化为正性情绪、增强记忆,同时通过提高自主神经功能、降低皮质醇的分泌、提高端粒酶活性等,缓解躯体疼痛、改善焦虑抑郁情绪[10-12]。 冥想放松训练是一种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其精神活动涉及人体的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等, 主要通过个体注意力的集中、自我意识的调控及情绪的调节,从而提高患者的知觉敏感度,通过有序放松肌肉达到心境平和,进而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

3.2 冥想放松训练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行为表现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往往由于阴性症状、 认知功能缺损及社会功能减退等因素导致其出现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积极参与病房康复活动、不主动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等行为表现, 致使康复治疗的实施及干预效果欠佳。 表3 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NOSIE 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NOSIE 总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NOSIE 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 上述结果表明,经过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行为表现有所改善, 其与冥想放松训练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改善思维障碍及认知能力等有关。 冥想放松训练可通过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 从而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积极参与活动等的行为表现, 有助于提高其康复治疗效果。

4 小结

冥想放松训练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且可通过提高患者的正性认知而改善其行为表现。 冥想放松训练实施简便、易行,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本研究未能详细区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 且样本量偏小、 干预时间较短,有待今后研究中予以改进。

猜你喜欢

冥想总分精神分裂症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蓝的冥想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冥想》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冥想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冥想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