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1-03-10赵金鹏哈丽娜·努尔布尔
赵金鹏 哈丽娜·努尔布尔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项目编号:PT-2020081)。
作者简介:赵金鹏(1985—),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摘 要: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将校企合作新模式作为人才培养突破口之一,建立互惠且成绩显著的良性合作长效机制,显得意义重大。该文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现状进行调研,从园林企业需求角度出发,探讨构建“下得去、待得住、学得来”,令学生满意,让学校放心,同时与合作企业深层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园林专业 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中圖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2(c)-0000-00
Abstract: At pres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take the new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one of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benign cooperation with mutual benefit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eds of landscap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going down, staying and learning", which makes students satisfied, reassures the school, and is worthy of deep integ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ew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校企全程共建、共担”的原则,从体现能力主线出发,按照“能力主线、任务载体、实践主导、模块教学”的思路,构建可实施性专业教学标准,从而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对接”,以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1]。
1 校企合作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跟企业员工一样参与企业的培训,接收企业的管理理念,接收各种学习挑战。这能够丰富学生实战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团队精神。通过这种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就不存在招聘不到合格的员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投入工作后,马上能适应工作岗位,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2]。
1.2 校企合作是实现“双赢”的内在需要
园林行业,相关企业有财力、有技术、更是始终站在行业需求和发展的最前沿,可以给学校学生提纲定岗实习的机会,亦能将最新的知识、理念、能力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的学习不落伍。而作为大量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不但可给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人才,还有学校实验室、继续教育基地、专利成果转化等,都能为企业腾飞提供机会。
1.3 校企合作是建设培育实践教学队伍的有效途径
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将学校教师有效地输送到企业挂职、或参与到学生实习实践的带队工作中,让教师对于行业新变化和新要求的把握更具敏锐性;另外,可通过引进一线企业骨干或业务能手,直接参与到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去,成为教师队伍的有力补充。因此,通过能力互补,使学校教师和企业骨干均成长为能研能战的教学队伍[3]。
2 我院园林专业在实习、实践类教学过程中现存问题
2.1 实习、实践缺乏针对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
在园林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校企合作力度不大,实践平台层次不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实习、实践无法达到整体、连贯、合理,实习、实践仅靠大三的毕业实习,很难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2.2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陈旧,实践课程教学目标不清
目前,园林专业部分课程依然采用“教材学习+幻灯片讲解”,有些教师的课程知识多年未更新,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严重脱钩,而恰恰是这类教师,专业实践类项目参与少,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等原因,无法设计出好的实践课程模式,课堂掌控力很难保障,就更无法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了。
2.3 评价考核体系有待完善,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综合水平
我院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中,设计类课程占据很大比重,而类似《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需通过大量的课程作业强化训练,才能实现设计构思和能力的整体提升。而目前,例如此类课程,由于生师比严重失衡,故设计作业基本不可能实现“一学生一项目”,就导致大家在做设计作业时,少了很多独立思考的过程,出现了构思雷同,重表现,轻设计的现象,与此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便有了一定差距。
2.4 生师比超过“示范改图”极限,导致课堂缺乏活力
我国高校要求生师比不能超过18:1[4]。但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很难实现此生师比要求,目前严重超限,达到了110:1的程度。而园林专业很多课程,类似《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课程,通常需要进行面对面逐个示范改图。目前学院生师比已经超过极限,很难解决此类问题。
2.5 在产、教、研深入合作中,力度不够,形式单一
目前就我院园林专业现状而言,在产、教、研及成果转化方面,校企合作的力度还不够,层次还不深。例如:在“引进来”工作中,虽然完成了人才培养设计中,企业业务骨干承担的课程及前沿知识模块讲座等,但尚未完全引进企业力量进行此类课程的讲授。在“走出去”工作中,也遇到一些棘手问题,由于我院园林专业学生数量多,各年级人数变化有时较大,故受企业顶岗实习岗位数的限制,经常出现好的企业用人需求量小于学生总人数的现象[5]。
2.6 学院自身的优势不足
不论是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条件,硬件配套设施,还是交通便捷程度,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来说,学院的资源还是很缺乏的,没有了自身优势资源的供给,就减少了竞争力的优势,无法满足企业对学校的基本要求,合作起来难度则更大。
3 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新对策
3.1 引企入校,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专业链和产业链对接
对于类似我院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校企合作还不完全成熟,学生培养全过程缺少与企业,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故学生在就业时,总感觉学过的知识在遇到工作实践时,显得“疲软无力”。针对此类现象,我院在多年的努力中,正试图采用“引进来、走出去”——将企业引入学校课堂中来、让学生部分学习走出去的方法,进行联合培养。例如,测量课——不能仅限于能认识测量仪器,还要能使用仪器进行现场测量,能够完成分配的现场测量任务;树木学、花卉学——这两门课程不但要会识别常见树木、花卉的形态特征,也要懂得栽培养护的方法,常见病虫害的防治等知识;设计类课程——在理论学习及课程作业的基础上,需大量真实项目的强化训练,才能得以能力的真正提升。只要有效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手段,便能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
3.2 从传统“校内专业实践平台+校外专业实践平台”到共建创新“校企合作平台:慕课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
此模式只要想通过我院园林专业现有师资力量与合作设计院及施工单位,联合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将部分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的全过程学习融入到企业实践项目中去,让学生通过基础学习后,直接进入实际项目中去,遇到问题,再通过慕课学习解决之,如仍有无法解决之问题,可通过“反馈—解答—应用—再学习—掌握”的过程,构建出校企合作新特色校内外实践课程体系。
3.3 改革考核方法
考试环节的设计,有时能对学习成果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对于我院园林专业来讲,针对绘画功底的养成、识图制图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软件制图能力的形成、测量课、树木学、花卉学、园林建筑及园林设计等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均应将课程学习的重点分解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通过成绩构成设计(例如:考勤及平时表现占20%,理论及课程设计作业30%,实践项目50%),可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明白此门课程应该如何学,哪些环节是考核重点,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问题综合分析能力、知识自我完善能力等。
3.4 资源共建,互享互惠
我院目前拥有专业画室、测量实验室、工科设计师等实验室,以及相关教学资源,而园林企业拥有更多实战化的项目资源、技术人员、充分的资金等,在此基础上,如能实现资源互享,并共同建设实训室、实验室,共同申报课题,共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联合组建学生兴趣社团,带领学生参加设计竞赛等形式,在资源共建,互相互惠中培养复合型人才。
3.5 校企创新战略联盟“1+X”模式
此模式的灵感来源于新高考改革,根据学生以后的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化训练和培养,主要目的在于缩小学校培养成果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学生进入大学后,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联合校外实习单位及合作培养单位的业务骨干,学校加企业的“1+X”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选择、职业规划专题讲座,根据职业方向选择模块课程进行学习,进而通过毕业实习选择对口实习单位,通过企业工程项目进行强化训练[6]。该模式的运行几乎贯穿学生职业选择全过程,采用“基础知识—实践项目—行业技术”三段式学习,逐层递进,实现我院园林专业培养对接社会的特色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3.6 “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此模式是当下我院积极推广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主要是将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项目充分结合起来,以“实战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以解决“学生无实战、企业缺人员”的双弱现状。在院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例如《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这类专业核心课程,正尝试从多角开发和促进“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三个阶段夯实教学成果。其中,第一阶段,主要是以我院教师教学为主,通过扎实的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主要是以设计院一线设计师教学为主,通过园林项目进行实训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阶段,主要是将学生输送到企业一线,参加园林专业实習,通过大量实战化训练,强化学生实际项目参与能力。通过“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应用,更好地实现了园林专业毕业学生与企业需求的完美对接。
4结语
人才培养应该是动态调整的,要切合时代需求,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才能更好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园林专业是一门动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应如此要求,只有通过同企业建立互惠且成绩显著的长效合作机制,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校企双方合作内驱力,形成良性合作新模式,促进校企合作成果,培养出令学校满意,让企业放心接纳的拥有创新能力且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舜磊,蔡林林,李长坡,等.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1(6):254-255.
[2]陈崇贤,夏宇.风景园林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城市建筑,2021,18(4):36-38.
[3]林广思,罗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设置现状与分析[J].风景园林,2021,28(10):72-83.
[4] 杨期和,张鲁斌,杨和生,等.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嘉应学院园林专业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21,39(4):82-86.
[5]郑海霞,窦雯桐,高鑫宇,等.“科教+产教”双融合下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9):172-174.
[6]刘东云,王思元,许晓明.基于图解技术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1,39(3):64-69.
339150033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