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语差比表现对比分析
2021-03-10石玥
作者简介:石玥(1998—),女,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学。
摘要:比较,是全世界人类共有的认知活动。《马氏文通》将“比较”这一概念划分为“平比”“ 差比”“极比”这3个范畴,这样的概念反映到不同的语言中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外在形式。观察汉语和日语的差比句可以看出,组成汉日语差比句的成分均为“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基准与比较结果”,然而两种语言差比句的语序却并不相同。另外,在表达差比的句式中,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除了基本语序之外都存在另一种语序,这种第二语序和基本语序之间的差别,可以从比较主体的主题化和比较基准的焦点化两个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另外,汉日语差比句的基本语序的否定形式也可以根据语义和语法分析的方法相互对应。但该文以形容词作比较结果的差比句为中心,对汉日语差比句的比较主体、比较基准和否定形式的对应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但除了形容词差比句外,汉日语中都不乏以动词或名词充当比较结果的句式[1]。希望能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探索。
关键词:差比句 比较主体 比较基准 比较结果 主题化 焦点化 否定形式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2(c)-0000-00
Abstract: Comparison is a common cognitive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 all over the world. Mahalanobis Wentong divides the concept of "comparison" into three categories: "equal ratio", "difference ratio" and "extreme ratio". This concept will produce different external form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By observing the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we can see that the components of the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are "comparative subject, comparative mark, comparative benchmark and comparative result". However, the word order of the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the two languages is different. In addition, in the sentence patterns expressing difference ratio, there is another word order in both Chinese and Japanese in addition to the basic word ord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cond word order and the basic word order can be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the theme of the comparative subject and the focus of the comparative benchmark. In addition, the negative forms of the basic word order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omparative sentences can also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of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analysis. However, this paper takes the comparative sentence with adjectives as the comparison result as the center, and makes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n the correspondence of the comparative subject, comparative benchmark and negative form of the comparative sent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However, except for the comparative sentence with adjectives, there are many sentence pattern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with verbs or nouns as the comparison result. I hope to continue to explore in-depth in the follow-up research.
Key Words: Comparative sentence; Comparative subject; Baseline; Comparison results; Topicalization; Focus; Negative form
“比較”,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认知活动。《新华词典》将“比较”一词释义为:“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马氏文通》将“比较”这一概念划分为“平比”“差比”“极比”这3个范畴,这通常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比较句的研究。在这之后,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将比较分为“类同、比拟、近似、高下、不及、胜过、尤最、得失、不如、比例”这10个部分,其中高下部分的“不及”与“胜过”与《马氏文通》中“差比”的概念对应。例子如下。
(1)A是我们班最漂亮的学生。
(2)A比B漂亮。
(3)A没有/不如B漂亮。
(4)A跟/像/和/同B一样漂亮。
其中,例句(1)为极比句,例句(2)和(3)均为差比句,其中例句(2)表达的是“胜过”含义,例句(3)表达的是“不及”含义,例句(4)为平比句。
表达“极比、平比、差比”这样的全人类共通的概念反映到不同的语言中,势必会产生不同的外在形式。比如:表达“胜过”含义的例句(2)为汉语中表达差比含义的典型句式,可以拆分为“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基准+比较结果”的结构。其对应的日语译文为“AはBより美しい”,这种“AはBより……”为日语中表达差比含义的典型句式,可以拆分为“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结果”的结构[2]。
关于日语差比句的基本语序中比较标记和比较基准顺序的问题,可以根据格林伯格的第22条语言共性解释:“当差比句的唯一语序或语序之一是‘基准—比较标记—形容词’时,该语言为后置词语言”,可以看出日语是符合这一条语言共性的;另外,德莱尔对625种语言进行了统计,并将考察要素简化为形容词和基准,省略了比较标记这一要素。统计发现:OV语言基本上都采取“基准+形容词”的语序,VO语言则一律使用“形容词+基准”的语序。据此,也能看出日语是典型的SOV型语言,而现代汉语作为SVO型语言却不符合这一语言共性,有学者指出,这是由于古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介词短语前移的结果。例如:(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可见古代汉语符合德莱尔提出的VO语言的共性,“于”是前置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于水”是介词短语。有学者提出,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介词短语前移至谓语前。这样句子就变成了:(2)冰,水为之,而于/比水寒。
这样,就造成了现代汉语作为SVO型语言,在比较结构中却不符合语言共性的现象。
另外,无论是汉语或是日语,除了“A比B……”和“AはBより……”的基本语序之外,还存在同样表达差比的其他语序,其中汉语常见的是以下两个句式,分别如下。
(1)“比起B,A……”;
(2)“与B相比,A……”。
日语中常见的是“Bより、Aのほうが……”。该文将以上3种汉日语中次于基本语序的差比表达称为“第二语序”。
可以看出,除了汉语中的第二语序,日语的第二语序以及两种语言的基本语序中,比较主体以及比较基准都符合无论是否出现在焦点位置上,句子的差比意义都能成立的这一共性,唯独只有汉语中的第二语序不符合这一共性[3]。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该文意图探究的问题。
另外,在差比句的否定表达方面,汉语中差比句基本语序“A比B……”的常见否定表达有两种。
(1)A不比B……
(2)A没有/不如B……
日语中差比句基本语序“AはBより……”也有两种常见的否定表达。
(1)AはBより……ない;
(2)AはBほど……ない。
以上几种常见的否定表达方式是否存在对应情况,也是该文旨在分析探讨的问题。
1.差比句中的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
1.1比较主体的主题化
1.1.1日语中比较主体的主题化
有学者认为,上文所提到的日语差比句中的基本语序和第二语序这两种句式,可以根据比较对象在文中是否主题化进行分类,基本语序“AはBより……”是比较对象主题化的句式,第二语序“Bより、Aのほうが...”是主体对象未主题化的句式[4]。
在日语语法——系助词「は」的用法中,就包括“名词+「は」”的结构可以提示句子主题这一用法。由此可以得出在日语差比句基本语序“AはBより……”中,A作为比较主体,与「は」一起构成了句子的主题,因此可以说这样的句式是比较对象主题化了的差比句句式。例如:
田中さんの送別会は予想していたよりずっと多くのひとが集まってくれました(——《日本语句型辞典》)。
而在日语差比句的第二语序“Bより、Aのほうが……”中,没有成分充当该句的主题,比较主体Aのほう和が同时出现,充当句子的主语,比较结构(即比较基准+比较标记)在此句中充當状语成分[5]。例如:
レストランよりか居酒屋の方がリラックスできていいんじゃないか(——《日本语句型辞典》)。
潘丽萍认为,此句式是将比较主体A和比较基准B放在同等位置上,关于它们和比较结果的关系,文中强调主体比基准更加接近比较结果。因此,可以说日语差比句第二语序的比较主体没有主题化,但虽然如此,句子差比的意义仍然成立。
因此,可以得出,在日语差比句中,无论比较对象在文中是否主题化,差比表现都一样成立。
1.1.2汉语中比较主体的主题化
从差比句的比较主体是否主题化来看,汉语中能用前置词“比”造句的的差比表现只有一种句式——即为“A比B……”,在这一句式中,比较主体A充当句子的主题。而将比较结构提前的第二语序——“比起B/与B相比,A……”则对应日语中的“Bより、Aのほうが……”句式,而与日语的第二语序不同的是,汉语中的比较标记不能再以一个“比”字担任,而要使用“比起”或者“与……相比”“和……相比”的形式[6]。例如:
(1)三亚 比 长春 热。
(2)*比 长春 三亚 热。
(3)比起 长春/与 长春 相比,三亚 热。
1.2比较基准的焦点化
1.2.1日语中比较基准的焦点化
有学者通过分析日语例文中比较基准的焦点化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日语差比句的比较基准能够出现在焦点位置上 [7]。例如:
(1)次郎は太郎より背が高い。
(2)太郎より次郎の方が背が高い。
在例句(1)中,比较基准“太郎”没有出现在焦点位置上,也可以说在此句中,比较基准没有焦点化。例句(2)中,通过将比较结构“太郎より”提前至句子开头的位置,实现了比较基准的焦点化。因此,可以得出,在日语差比句中,无论是比较基准未焦点化的基本语序“AはBより……”,还是比较基准焦点化了的第二语序“Bより、Aのほうが……”,句子差比的语义都一样成立。
1.2.2汉语中比较基准的特殊情况
(1)小明比小兰个子高。
(2)*比小兰小明个子高。
(3)比起小兰/与小兰相比,小明个子高。
从以上3个例句来看,比较基准在基本语序“A比B……”中没有出现在焦点位置上,这一点与日语差比句的基本语序对应。但是与日语差比句不同的是,比较结构“比太郎”出现在句子焦点位置上的例句(2)不能成立。关于这一现象的原因,史银姈(2003)指出,汉语差比句中的比较结构(即“比”+比较基准)在句子中只能作为状语出现,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或是话题。因此将比较结构提前之后得出的“比A,B……”这一句式是不成立的,只有在比较结构中加上其他成分,比如将“比起”“与A相比”等结构来替换“比”,句子才能成立,如上述的例句(3)。
因此,在汉语差比句中,比较基准未焦点化时的语序“A比B……”是成立的,但比较基准出现在焦点位置上的句式并不成立,这是汉日语差比句中不同的一个表现[8]。
2.汉日语差比句中否定形式的对应
日语差比句“AはBより……”的否定形式有两种,一种是“AはBほど……ない”,另一种是“AはBより……ない”,其中第一种形式是生活中常见并且能最准确表达出对原句的否定含义的句式,这一句式的含义是“A没有B……”,表达了比较A与B之后,发现A没有达到B那种程度。上文提到汉语差比句的否定形式也有两种说法,分别是“A不比B……”和“A没有/不如B……”,那么“AはBほど……ない”与以上两个汉语句式中的哪一个相互对应呢?
葛艳娇(2012)从差比句否定句式的语义范畴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解答。“AはBほど...ない”,表达的是“A没有B……”的含义,“A没有B……”是对“A有B……”的否定。“A有B……”这一句式包含两层语义,分别是:
(1)A在程度上和B一样。
(2)A在程度上超过了B。
对这两层语义的否定,只能得出一个结果,即“A在程度上低于B”,也就恰好与汉语中的“A没有/不如B...”这一句式对应,因此日语中的“AはBほど……ない”句式与汉语中“A没有/不如B...”这一句式是对应的。
另一个句式“AはBより...ない”和“A不比B”也可以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对应情况。“AはBより...ない”的语义仍然包括两种,分别如下。
(1)AとBは同じだ。
(2)AはBよりもっと...だ。
与汉语的“A不比B”的语义正好对应,因此可以说“AはBより……ない”和“A不比B”是相互对应的。
另外,汉语中的“A不比B”是对“A比B”的否定,而“A比B”相对应的日语比较句式是“A はBより……”,因此也可以从语法的角度来说,与“A不比B……”相对应的应该是“A比B……”的否定式,即“AはBより……ない”。
3结论
结合上文的叙述,该文得出结论如下。
首先,在日语差比句中,无论是比较主体出现在焦点位置上的基本语序“AはBより……”,还是没有出现在焦点位置上的第二语序“Bより、Aのほうが……”,句子的差比意义都能成立。汉语差比句在这一点上与日语相同。
其次,在日语差比句中,无论是比较基准出现在焦点位置上的第二语序“Bより、Aのほうが……”,还是没有出现在焦点位置上的基本语序“AはBより……”,差比的表现都一样成立。但汉语差比句此时却不与日语完全对应,比较基准没有出现在焦点位置上的基本语序“A比B……”是成立的,但却不存在基准出现在焦点位置上的句式,如“比B,A……”,这样的句式是不成立的。
再次,本文通过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的方法,得出日语差比句基本语序的否定形式“AはBほど……ない”与汉语差比句否定形式“A没有/不如B……”是相互对应的。另外一种否定形式“AはBより……ない”与汉语差比句否定形式“A不必……”是相互对应的[9]。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该文是以形容詞作比较结果的差比句为中心,对汉日语差比句的比较主体、比较基准和否定形式的对应进行了简单的叙述,但除了形容词差比句外,汉日语中都不乏以动词或名词充当比较结果的句式。该文并未对这些句式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是该文的不足之处所在。关于差比句更深层次的研究,希望能在后续的学习中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碧芬,韩琦.日语听力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6):150-153.
[2] 齐华.现代汉语日源流行语“无料”一词的考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5):151-154.
[3] 于丽君.日语翻译语言的范化及特化现象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5):110-111.
[4] 王玥.日本留学生现代汉语“比”字句习得顺序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5] 骆海兰.日本留学生“比”字句否定形式习得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 李波.汉日差比句对比研究[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9(2):138-146.
[7] 彭锡华.汉日差比句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8] 李伟.汉日差比句否定形式对比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87.
[9] 荆亚玲,汪化云.古汉语差比句的构成要素和句式类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1):134-141.
300150033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