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SO框架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现状及改进研究
2021-03-10李晓彤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青年项目《基于COSO框架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现状及改进研究》(项目编号:XJQN202004)。
作者简介:李晓彤(1993—),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应用。
摘要:为了解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情况,该文结合COSO框架,从环境控制、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监督活动几个方面,阐述了COSO框架下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现状,并对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改进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得出:当前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存在环境边界不清晰、风险评估流于表面、控制活动覆盖面狭窄、信息沟通成本高、监督活动成效差等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风险评估,扩展控制活动覆盖面,构建信息化沟通体系,提高监督活动实效。
关键词:COSO框架 高职院校 内部控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2(c)-000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control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COSO framework, from environmental control, Risk Assessmen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activities, supervision activities, etc.,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SO. And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strategy for further stud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unclear environmental boundary, superficial risk assessment, narrow coverage of control activities, high cost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poor effect of supervision activities, it is necessar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erfect budget manage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 risk assessment, expand the coverage of control activities, constru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ion activities.
Key Words: COSO framework;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al control; Research
2012年,我國财政部印发财会〔2012〕21号文,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随后教育部印发教财函〔2013〕142号文,提出了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规范实施工作的建议。2015年,教育部印发教财函〔2015〕2号文,明确了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并提出将学校内部控制加入到审计体系中。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提供了有效支持。但是,当前并没有专门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范本,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仍然存在较大不足。基于此,立足COSO框架,研究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改进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COSO框架概述
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ade way Commission)框架最初出现在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法案》。在COSO框架中,内控需要贯彻全部业务部门,并从院校层面、流程层面进行评估,评估指标是经营活动高效安全(含资产)、应用法律法规适当、财务报告可靠[1]。
从组成来看,COSO框架包括内控环境、信息沟通、风险评估、监督环境、控制活动几个要素。其中内控环境特指院校对内控的认识和了解,以及环境中内控职责履行情况,包括有形的人事政策、权力职责以及无形的道德标准、管理哲学等几个方面;信息沟通主要指面向整个院校内部,第一时间进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的识别、收集、处理、传输,包括口头传达、书面传达等多种方式;风险评估的出发点是识别源于院校各个层面、与业务目标存在一定关联的风险,其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管理层关注的焦点,可选择的评估方法为调查问卷、CSA、RCA,评估对象为财务报告、运营机制、法律法规;监督环境的出发点是判定内部控制是否被恰当地设计、执行,了解内部控制的适用性、有效性,包括持续实时监控、单独定期监控两个方面;控制活动特指应对风险的具体步骤、行为,允许院校每一位工作者参与,包括绩效指标审阅、审批授权、资产安全保障、职责分工等。
2基于COSO框架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现状
2.1内部环境邊界不清晰
作为非营利组织,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动力缺乏现象较为明显。再加上当前缺乏专门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范本,导致高职院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甚至忽略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在预算管理环境中,存在组织体系不健全、归口管理难度大、管理制度不适应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内部预算控制工作的开展[2]。
2.2风险评估流于表面
虽然多数高职院校业务计划、预算与院校总体目标、现有条件基本保持了良好一致性,但是院校没有关注与实现目标具有较大关系的风险因素。特别是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经营资产效率等指标,在风险评估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个别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风险识别方法体系,但是在风险识别执行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导致风险评估流于表面。
2.3控制活动覆盖面狭窄
当前高职院校对内部控制中的收入预算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将执行率考核应用到控制活动中。在经济活动编制时也没有周全考虑,导致控制活动无法做到业务全覆盖。同时,多数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活动的全员参与没有真正落实,存在前期规划与实际操作“两张皮”情况,无法突破“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管理者的责任”这一传统理念,影响了控制活动的全面开展。
2.4信息沟通成本高
在当前高职院校运转过程中,信息沟通多通过线下会议方式或相邻部门口头传递方式进行,信息丢失、传达无效风险较高,加剧了内部信息不对称、信息孤岛现象的形成。同时,由于统一平台的缺失,导致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成本较高,信息特别是非动态信息传递滞后情况突出,影响了内部控制活动的顺利推进。
2.5监督活动成效差
当前,财务部门、内审机构是高职院校内部监督工作主要负责部门,多通过一系列财务规章制度记录、监控、审视院校内部各项事务的处理过程,并进行各项事务合法性、真实性的判定[3]。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监督活动仍然处于资金使用监督、调整过程审核层面,无法形成按季度或月度监督体系,也没有开展监督成果应用,导致监督活动成效较差。
2基于COSO框架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2.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改进的首要对象。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依据牵制原则、公开原则、效能原则,试点探索权责分明、结构清晰的治理结构优化方案,如配备管理权限,建立监事会制度等。在这个基础上,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教育,为内部控制活动开展提供充足知识支持。
除此之外,对于预算管理环境,高职院校应树立“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思想,自上而下地开展预算管理改革,强调预算归口,保证支出合规。在预算管理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先后制定预算执行率目标、预算绩效考核目标。依据目标,对业务决策部门、预算业务管理部门、预算执行部门的职责进行进一步明确,比如:业务决策部门负责吸纳资产、后勤、教学、财务、学工等部门专家意见,制定年度预算决策等;而预算业务部门需要对经费进行二次分解组织论证申报经费预算合理性;预算执行部门需要做好统一预算汇总,及时开展预算申报。
2.2加强风险评估管理
风险评估管理对于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至关重要。高等职业院校应从提升内部教职工风险意识入手,每间隔一定时期沿着“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流程进行内部风险评估[4]。在目标制定时,高等职业院校应立足于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落实实践与教育指导并重的方针,将更高梯队的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作为追赶、超越目标;在风险识别、评估时,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全面梳理内部业务流程,如收支、预算、基建、采购、合同、资产等,及时发现、评估重点风险领域;在风险应对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应在主动了解、发现、评估风险领域的基础上,利用CSA、RCA风险评估方法,剖析相关风险领域之间的联系以及潜在风险因素,降低不确定性风险,为风险解决奠定基础;在风险应对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应利用文件审查、风险清单法,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会同审计、财务及相关部门开展座谈,研究整改措施,并编写风险评估报告。
2.3扩展控制活动覆盖面
在内部控制框架下,高职院校应保证各项业务运行节点均具有可遵循制度,且内部控制不同要素在院校内运转实施情况均可被追踪。即在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上,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优化完善,为内部控制职责分离、业务运转、绩效考核、授权审批等活动奠定制度基础,规避前期规划与实际操作“两张皮”情况。同时在加强对内部控制中的收入预算管理重视并将执行率考核应用到控制活动中的基础上,对于收支业务,高等职业院校应制定《票据管理办法》及发票管理细则、《往来款项管理办法》,对票据的保管与核销、发票经办人与完成时间、往来款项类别进行逐一明确。并以呆账、坏账为重点,构建上升预警机制,利用清查报告积极反馈、消化[5]。
2.4建设信息沟通平台
只有确保信息在院校组织层级的顺畅流动,才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运转。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院校绩效考核、财务收支、职称评定等信息沟通要求,进行内部沟通机制的优化完善,并主动向外部披露内部沟通内容[6]。比如: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内部实际控制需要,以院校网站为载体,每间隔一定时期向社会公开社会职能履行、组织架构、财务收支、人才引进、科研成果及政策情况,并及时回应外界评价。在这个基础上。
高等职业院校应鼓励信息中心与财务处等内部控制相关部门参与到信息沟通软件开发设计中,突破传统“各自为战”的沟通模式。以软件数据端口开放为手段,整合内部控制部门数据,从全局高度明确内部控制主体与责任机制,实现内部控制信息的全面、高效交互。
2.5提高监督活动成效
内部审计监督是高职院校监督活动的重要部分,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带头,给予足够的经费、人员支持,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独立性。同时,指导内部审计监督由事后追究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过程控制[7]。并逐步扩展审计监督范围,由专项审计变更为多方面审计调查,包括程序贯彻执行与否、既定政策落实与否、资源利用有效率等。
在内部审计监督的基础上,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对纪检、审计人员培训交流的关注,利用同行业、政府主管审计业务知识,进行内部监督人员知识水平与业务技能的同步培训。同时跟随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管理领域延伸进程,招聘精通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技术、财务、经济管理与法律的人员,提高内部监督团队综合素质[8]。
3结语
综上所述,预算环境边界不清晰、风险评估流于表面、控制活动覆盖面狭窄、信息沟通成本高、监督活动成效差等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对高职院校后续发展造成了较大不利影响。因此,在后续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从预算组织、预算机制、预算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不断优化完善。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信息化建设,降低内部沟通成本,为监督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支持。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应主动扩展控制活动覆盖面,为内部控制实效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琳.基于COSO框架的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J].财务与金融,2021(2):48-51.
[2] 刘宗让,孙茜.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诊断与改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5):146-147.
[3] 孫彬彬.优化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2):94-96.
[4] 李玉倩.基于COSO框架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4):213,215.
[5] 黄俊.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基于财务信息化建设新视角[J].财务管理研究,2021(3):70-73.
[6] 谢华.政府会计制度下COSO框架在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中的应用——以宁夏为例[J].商业经济,2020(8):185-187.
[7] 张景.基于COSO框架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1(5):71-72.
[8] 李芊芊. 基于PDCA模型的J学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0.
319950033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