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刍议

2021-03-09陈诗伟苏谦刘立国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师德师风

陈诗伟 苏谦 刘立国

[摘 要] 大学精神和师德师风是高校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新时代,高校要在加强“双一流”建设、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中更好地发挥关键作用,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职业认同和自尊自信等方面面临着挑战,而作为高校灵魂的大学精神则能够在这些方面引领师德师风建设。高校可以从强化精神文化入手,重视建设一流的大学精神,并以其培育、浸润和保障师德师风建设。

[关键词] 大学精神;师德师风;教师;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1-0040-03

大学,是人类知识学问和精神道德重要的传承载体,也以知识和道德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行。在新时代,我国高校要加强“双一流”建设和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大学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让自身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同频共振。

大学要持续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关键。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在师生活动中,教师承担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教育水平,高质量的教师决定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2]。而教师的发展和作用发挥,关键在于师德师风建设。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

师德师风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一名教师或者教师群体的灵魂,是师者的道德品格、道德境界,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生活作风[3]。“德”是观念价值等内在品质,“风”是言行举止等外在表现,二者统一于“师”之一身。厚德载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无论对于教师本身,还是对于学生、学校,乃至国家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师德师风决定着教师的成长

人能走多远,关键不在于双脚是否有力,而在于思想和灵魂的牵引。教师的成长,知识学识的积累、讲授技艺的学习、科研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其师德师风的培养,唯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指引其坚定价值信仰,约束其遵守道德规范,激励其不断进步创新。

2.师德师风引领着学生的成才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是有机统一的活动过程,师德师风状况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4]。

3.师德师风影响着学校的治理

优秀的教师对高校的治理形成一种反向激励机制[5],良好的师德师风会带动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精神道德,会涵养一所学校的教学风气、科研风格、管理风貌,会助推一所学校上下和顺、左右和睦、内外和谐。

4.师德师风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名师出高徒”是一种良性传承,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培育优秀人才,从而造福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万世师表孔子践行“仁”之德性、“礼”之德行,直接影响着三千弟子和我国历代读书人,继而深刻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

二、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困境

虽然师德师风具有如此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高校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时,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1.多元价值观冲击着教师的价值观念

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速。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织和文化交融也不断深入,国人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对于教师而言,其消极影响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滋长教师们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价值观念出现扭曲,讲条件不讲奉献、讲眼前不讲长远、讲享受不讲奋斗、讲自由不讲规范以及重数量不重质量、重个人不重集体、重技能不重规律等情况常常出现。

2.市场经济影响着教师的道德情操

市场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已然成为我们党长期执政“四大考验”之一。对教师而言,它的趋利性质推动部分教师过于看重教育和科研等活动的利益回报,追求名利至上,淡化格局、情操和精神追求,催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它的交换原则推动部分教师将学分、学术、名誉甚至良知等作为商品来交易,追求物质享受,淡化人格、道德和服务奉献,滋生学术不端和学術腐败。

3.评价导向刺激着教师的职业认同

人民教师从事的是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一份神圣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1]。但在现实中,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存在重显性成果而轻思想道德的情况,存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1]的情况,导致部分教师逐渐弱化了职业的光荣和神圣,对职业认同出现偏差,大多精力忙于授课、科研、职称、论文,而对自身师德师风和学生立德树人则敷衍了事甚至毫不在意,与党和人民要求的“四个相统一”相去甚远。

4.社会环境挑战着教师的自尊自信

当今的时代和社会是开放性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提升了开放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教师不断面对各种新的情况,例如:家长在看待子女上学方面趋于利益化,社会尊师重道的意识弱化,校闹等事件层出不穷,部分教师不敢教育管理;社会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尤其一些新的行业产生经济利益过快、过多,冲击着部分教师的心理平衡;有时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的知识更快、更新、更多,教师话语的主导性产生变化,挑战着部分教师的自尊和自信。

三、大學精神对师德师风建设的作用

当前,不少学者对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议,应当说,师德师风建设的渠道是比较广泛的,但专门从文化的视角入手的,并不多见。文化具有载道化人的强大力量,大学精神和师德师风都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大学精神更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深层的、稳定的、无形的独特气质与价值追求[6],对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大学精神引导教师的价值观念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积淀、整合、凝练并为师生认同和践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道德意识[7],是师生共同尊崇的集体精神力量,能够引导教师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摆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师生活动中坚持求真向善、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在条件允许时,对消极、扭曲、错误的价值观念进行批判。

2.大学精神涵养教师的道德情操

大学精神作为群体道德意识,主要体现为宽广的胸怀、独立的品格、健全人格和职业操守、追求卓越的理想等[8],由师生共同创造和遵守,并浸润感染着师生。她能够引导教师注重职业道德、学术道德、个人品德及家庭美德的修养,厚植爱国爱民、尊重学术、恪守伦理、关爱学生的情操,在师生活动中自觉地传承奉献、仁爱、公平、正义,努力做“四有好老师”。

3.大学精神激励教师的职业荣耀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构筑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指引和激励学校不断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输出一项项优秀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激励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幸福感,熏陶教师的职业荣耀,在师生活动中自觉注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注重对标“四个相统一”。

4.大学精神增进教师的自尊自信

近代以来,我国大学精神的内涵丰富而高尚,包含着文明进步的人类理想、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为国为民的人文情怀。她承载着国家、人民、时代的期望,以其高尚增进教师的自尊,以其卓绝增进教师的自信,凝聚教师抱诚守真,孜孜以求,自觉“为人民、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大学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大学精神涵养着师德师风的养成,丰富着师德师风的内涵,引领着师德师风的建设。在新时代,高校应从强化大学精神文化入手,以优秀的大学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培育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和高等教育发展,在“双一流”建设和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重视培育:建设一流的大学精神

要以大学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及学科建设,首先就要强化大学精神建设。大学精神在大学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牵总作用,没有大学精神的引领和支撑,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将是散乱的、无组织的[9]。新时代,高校不仅要传承和保持好历代师生创造的大学精神,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新的内容要素来发展和升华她,努力培育一流的大学精神,统领大学精神文化,引领师生价值和道德。

2.重视传承:以大学精神培育师德师风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如北大之“兼容并包”、清华之“厚德载物”、浙大之“求是创新”、交大之“竢实扬华”,是师生先辈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创建,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实践的验证,激励一代代师生奋斗的动力源泉,理应不断传承。

高校应注重“入口关”。在招聘新教师时,将自身的大学精神作为“必考题”,让有意应聘者先行了解,并与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进行对比,形成初步认同;做好做精新教师“入职第一课”,以学校的精神文化作为“必修课”,为新教师开启教育事业生涯“正本清源”,把好师德师风的方向。

高校应注重“老带新”。在新教师入职的最初几年,学校应积极开展“薪火计划”“传承工程”等“老带新”举措,让新教师与学校里德高望重的前辈结对子,从他们身上更加深入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学习和传承大学精神,培育自己优良的师德师风。

3.重视熏陶:以大学精神浸润师德师风

大学精神既包括无形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也体现在大学的环境建设中,以物质文化的方式熏陶着师生,长年累月,润物无声。

高校应注重体现其精神的校园环境文化营造,以之浸润教师的师德师风。在日新月异的楼堂馆所建设活动中,注重保存和养护那些标志性的老建筑;在校园突出的位置,设置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作用的师生校友“名人墙(像)”;将校训、校史、校歌等融入到校园各个角落的文化物件中;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校史馆,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建设了代表学校历史使命的“机车博物园”,师范院校在显著位置竖立了孔子像,等等。将大学精神“具象化”到环境中,让教师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渠道中去吸收大学精神,在生活的常态化中去感悟大学精神,逐渐在观念中养成“欲树其人,先树其身;欲立其德,先自立德”的自觉。

4.重视导向:以大学精神保障师德师风

依法治校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必由之路,“法”即制度,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制度建设中突出大学精神的地位和特征,能够规范师德师风建设,保障师德师风的作用发挥。

高校应注重以大学精神引领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从尊崇和传承大学精神着眼,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将师德师风表现设置为第一要素,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并加大其考核占比,克服“五唯”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业绩“双翼齐飞”;从学生(服务对象)、同事、单位负责人、团队成员等多视角,运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跨年度、多纬度的综合分析,客观评价。

高校应注重以大学精神保障教师作用发挥机制。从践行和发展大学精神入手,建立健全能够保障和激励教师发挥师德师风作用的机制。从大学章程的高度来引导和保障师德师风功能和作用发挥;鼓励教师在开展知识传授的同时,主动参与“大思政”“三全育人”的实践;对彰显优秀师德师风的先进典型事例深入挖掘和积极宣传,对立德树人成效显著的个人和集体予以充分肯定;推行“师德师风标兵”“立德树人奖章”等评选甚至作为教师的最高荣誉。

五、结语

师德师风决定着教师的成长,引领着学生的成才,影响着学校的治理和国家、社会的发展,当前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师德师风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大学文化核心的大学精神,则能够引导教师价值观念、涵养教师道德情操、激励教师职业荣耀、增进教师自尊自信。新时代寄予了高校新的使命和担当,呼唤新的发展和贡献。高校可以从大学的精神文化入手,不断传承和升华自身精神文化,构建一流大学精神,以之培育、浸润和保障师风师风,从而引领高校自身在新时代的建设,助力高校更好地承担时代重任,推动时代进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12371.cn/2018/09/10/ARTI1536580965577973.shtml,2018-9-10.

[2]赵培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Z2).

[3]韩泽春,王秋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03).

[4]姚昌,张晓波.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透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

[5]陈光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精神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6).

[6]孙秀成,汪业周.大学精神与大学治理逻辑起点的文化观照[J].湖北社会科学,2018(12).

[7]赵保全,罗承选.大学精神的伦理形态及其参与社会道德治理路径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7(01).

[8]迟慧,杨亚庚.让思政教育成为大学精神的灯塔[J].人民论坛,2018(12).

(责任编辑:张宏玉)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专项研究基金“‘双一流背景下师德师风与大学精神的相互作用研究”(SZSD20190020)。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师德师风
提炼大学精神内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群众文化美术工作开展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