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 三维重建技术在面部注射填充物取出中的临床应用

2021-03-09蔡学尧张国佑廉洁梅鑫董肇杨祝联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透明质三维重建局部

蔡学尧 张国佑 廉洁 梅鑫 董肇杨 祝联

软组织填充剂操作简单,美容效果好,颇受市场欢迎。但因填充剂本身的组织相容性问题和注射的技术问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并发症。2019 年12月至2020 年6 月,我们在MRI 三维重建技术帮助下,对28 例面部注射美容术后患者取出填充剂,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8 例面部注射美容术后患者,其中男性2 例、女性26 例;年龄21~56 岁,平均38.78 岁,病程平均8.21 年。填充部位主要以颞部、面颊部、鼻部、颏部为主,常合并多个部位。填充材料:聚丙烯酰 胺水凝胶(53.57%,15/28),羟基磷灰石(21.42%,6/28),透明质酸(7.14%,2/28),硅胶(3.57%,1/28),不明填充物(14.28%,4/28)。主要临床表现:局部疼痛不适、硬结感、移位变形、内心焦虑等。

1.2 治疗方式

所有患者术前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德国西门子MAGNETOM Skyra 磁共振仪,磁场强度3.0 T),体位:头先进仰卧位,扫描T2-space 和T1-mprage序列(扫描厚度约1 mm;扫描时间:T2 序列约5 min、T1 序列约8 min)。然后在西门子Syoviewer软件工作站上,采用实影渲染技术(Cinemteic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cVRT)对面部软组织进行三维重建。根据患者病史及MRI 三维重建结果,分析注射物的量、位置及层次,综合不同的注射区域设计手术切口入路,一般将切口设计于发际线、鼻孔缘、口腔内等较隐蔽处,充分剥离注射腔隙。如果注射层次较好,可以见到注射物流出,运用刮匙反复搔刮,并轻柔按压注射部位,将剩余注射物挤出,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清亮透明为止。如果局部注射物已形成纤维组织,则予以手术切除,最后同样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淡血色透明为止。术后予以面部头套加压包扎及口服抗生素治疗,术后1 个月密切随访,观察患者手术部位恢复情况,局部变形移位、肿胀疼痛等症状是否消失,3 个月后行MRI 三维重建复查,观察有无明显填充剂残留。

2 结果

28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 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经局部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 个月,其中26 例患者异物彻底取出,无再发红肿、变形等感染征象,MRI 三维重建复查均提示无明显的软组织填充剂残留;2 例患者仍有局部残留,经二次手术后,MRI 三维重建复查提示无明显的软组织填充剂残留。对比术前MRI 三维重建检查结果,填充剂清除率100%,单次手术有效率92.85%。本组28 例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内心焦虑情绪得到极大舒缓。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6 岁,10 余年前在某美容院接受鼻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HG)注射,5 年前无明显诱因下鼻根出现疼痛不适感及局部肿胀变形,自行服用抗炎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故来我院就诊,要求取出注射填充物。术前行MRI 三维重建检查提示鼻部皮下多发异常信号,考虑为注射填充剂。填充剂在抑脂3D T2WI 序列上呈现稍高信号,抑脂T1WI 序列呈稍低信号。从MRI 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填充剂位于鼻背鼻根处,未游离到额部及面颊部。根据影像学结果,我们在鼻孔处设计隐蔽切口入路,局部采用0.5%利多卡因浸润麻醉,钝性剥离至注射腔隙,运用刮匙刮除PAHG 及周围变性组织,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干净为止。术后密切随访,患者未再出现不适疼痛感,局部肿胀变形明显好转。术后3 个月时MRI 三维重建检查显示无明显软组织填充剂残留(图1)。

4 讨论

目前全球市场有多达50 多家厂商生产的160多种填充剂产品[1],可大致分成可吸收和不可降解两大类型。可吸收的填充剂比较常见的是透明质酸(又称玻尿酸),可以透过化学交联的方式形成较大分子,在体内停留较长时间,早期并发症为局部水肿、过敏反应,部分患者晚期可以产生注射物局部迁移、硬结等,操作不当时可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不可降解的填充剂有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HG)、羟基磷灰石、液态硅胶等,其中又以PAHG 最为常见。PAHG 注射后极易出现大量移位、变形及感染相关的并发症[3],甚至有致癌的风险[4]。

目前临床上的此类患者,其注射填充多在非正规机构进行,导致填充剂材料不明确,且注射操作不规范、注射层次紊乱,术前很难准确评估注射物的注射层次和分布范围,使彻底清除极为困难。

图1 典型病例Fig.1 Typical case

对填充剂取出的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填充剂注射隆胸术后的患者[5-6]。面部由于解剖层次复杂,涉及很多重要器官,取出手术的难度更大。因此,影像学检查在面部注射物的取出中具有重要作用。B 超检查通过回声的差异可大致分析填充剂的性质,具有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的优点,然而B 超清晰度不佳,且范围很局限,对于注射物的整体空间位置和构型很难在一幅图上清晰显示[7]。CT 可以检测出羟基磷灰石以及注射物引起的局部钙化[8],但对于软组织无法清晰成像,导致注射物分布的层次辨识不清,易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情况。X 线摄片则只能大致判断出填充剂的边界和形态,准确度很低。MRI 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出病灶部位[9]。针对本组患者,我们在MRI 检查中运用了脂肪抑制技术,可以抑制患者皮肤软组织中的脂肪信号,使患者的病变部位和周围正常组织有更好的对比度(填充剂呈T2WI 高信号,T1WI 低信号),可以清楚地在图像中呈现填充剂的分布层次。虽然填充剂在体内的信号值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导致我们无法准确地从MRI 影像上分析出患者填充剂的材料,但可以通过病灶局部强化的表现判断是否出现了感染、异物肉芽肿等并发症。值得一提的是,填充剂容易随着面部活动及肌肉收缩,在软组织间隙中移动,除了会造成红肿、硬结、游走性包块、局部变形等诸多并发症,还可以侵犯周围组织导致组织性质发生改变。这些特质使软组织填充剂空间分布非常不规则。所以我们还应用了三维重建技术,即实影渲染技术,可在原有的容积重建技术上,重建出多个面部器官的三维立体解剖结构及毗邻位置,可以充分有效地显示出填充剂在面部的分布范围和形态,可在术前对面部填充剂游离位置有充分的认识[9]。

根据MRI 三维重建技术的结果,尽量在隐蔽处设计切口,避免遗留明显的术后瘢痕。如果填充剂弥漫分布于各个层次,且渗漏到其他重要器官组织间隙,在此情况下,填充剂难以完全被取出,若一味追求完全取出会造成更大的损伤,导致预后不良。相反,若注射的填充剂分布层次清晰,局限于完整包膜中,且没有浸润到周围的组织器官,预后较好,有较大可能完全取出,甚至可根据术中情况评估是否可以一期行硅胶假体植入修复。所以术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患者可能需多次手术,且术后面部有局部变形不美观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注射美容患者出现并发症来就诊时,经常伴有精神敏感、焦虑等情况,甚至出现躯体障碍,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积极寻求心理医生的介入,必要时行药物干预[10]。

注射透明质酸造成的局部变形和硬结,可以局部注射透明质酸溶解酶,大多数可以溶解吸收,对于部分无法溶解吸收的患者只能手术取出。对于注射PAHG 等无法降解的填充剂患者,若注射的量少且没有出现并发症,可以继续观察,否则只能采取手术方式取出。手术中如何较完整地取出注射物一直是治疗的难点与挑战。负压穿刺抽吸法[11],操作简单,手术切口小不易遗留瘢痕,但不能去除变性的组织,腔隙内可能容易残留较多注射物,而抽吸形成的通道则可能给残留注射物渗透提供机会,使得注射物分布的层次更加紊乱,极有可能再次病变,加重周围组织损伤,给日后的手术清除带来更多困难。我们选择采用开放切口行注射物取出,术前设计不同的隐蔽切口,如颞部选择发际线切口,下颏部则选择口内切口。良好的开放切口入路可在较直观情况下观察病变组织,还可以较彻底地清除注射物及周围病变的组织,术后面部也不会遗留较明显的手术瘢痕。

综上所述,MRI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好地用于术前评估,手术指导,且效果优良,患者术后满意度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但是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短,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针对面部注射物取出术后出现的局部变形和皮肤不平整等问题,也有待临床的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透明质三维重建局部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透明质酸基纳米纤维促进创面愈合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注射用透明质酸的应用进展
凡·高《夜晚露天咖啡座》局部[荷兰]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丁学军作品
立体视觉技术在交通对象三维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透明质酸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局部遮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