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流派的溯源分析
2021-03-09唐衡
摘 要:四川清音是四川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清音是明清小曲演化形成的四川民间说唱艺术。所谓小曲,也可以称为俗曲、俚曲以及时调等,是明清时期以民歌为基础形成的歌曲形式。清代前期,明清小曲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传入四川,通过与四川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的结合,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清音。
关键词:说唱艺术;民风民俗;语言文化
一、“三大流派”的继承与融合
口传心授作为民间艺术传统传承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四川清音“三大流派”的继承与融合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四川清音传承延续至今。当下的四川清音不仅有历代艺人艺术遗产的继承,也有新的元素的融入以及创新,所以说,“三大流派”的继承与融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 “三大流派”的继承
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的四川清音“三大流派”,后辈弟子的演唱风格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以往本流派的影子。例如,程永玲作为四川清音的代表性传承人,师从李月秋,她的音色柔美,擅长小调曲目,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李月秋的风格。例如,《小放风筝》、《尼姑下山》、《花园跑马》等传统曲目的演绎,但她也有自身的创新,使得四川清音的感染力大大增加,赋予了四川清音上河调鲜明的时代气息。例如,《六月六》、《蜀绣姑娘》、《川菜飘香》等。再如,下河调的代表人物李静明,四川清音的传承人,其继承了陈琼端、陈继贞的《月下盘貂》、《伯喈思乡》、《贵妃醉酒》等传统曲目,唱风潇洒大方,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有下河调的风格,但是其演唱的创作曲目《江竹筠》、《布谷鸟叫迟了》、《鱼水情》等可以明显地看出个人的艺术魅力。
2. “三大流派”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川的地理、人文以及社会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交通也越发便捷,从而使得地域间的交融日益频繁密切起来。各个曲艺专业团队也纷纷建立起来,相关的汇演以及调演也日益频繁,给予四川地区的不同流派的清音演员更多的观摩以及学习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优秀曲目的交流。四川清音的编曲也逐渐呈现出了三大流派演唱风格以及技巧融合的创作趋势。例如,由黄伯亨作词,熊青云编曲,由李月秋进行演唱的《布谷鸟儿咕咕叫》就是因为三大流派的融合,成为了全四川各个曲艺团队在四川清音表演过程中所经常演绎的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三大流派”的融合。再如,唐棠,天生嗓音甜美清脆,通过科学发声方法的学习,拓宽了音域,所演唱的大调风格柔中带刚、委婉细腻,有着明显的下河调风格痕迹,其演唱的小调也有着上河调的韵味③。
二、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四川清音“三大流派”的日益融合,以个人唱腔流派为主体的多元化唱腔风格随之诞生。在演唱风格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肖顺瑜是个人独特演唱风格的典型人物。肖顺瑜是四川省曲艺国家一级演员,也是四川清音的代表性传承人,其在1952年与罗俊学习了四川清音,四川清音也因此逐渐成为了她的职业。肖顺瑜对于四川清音的演绎,以传统演唱风格为基础,吸收了多种声乐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四川清音的演唱艺术。这与肖顺瑜嗓音的明亮清脆,强穿透力有很大的联系,其不仅可以真嗓假嗓兼用,其音域还比较宽广,既可以庄重又可以俏皮,既可以含蓄又可以奔放,赋予了四川清音以真实酣畅的艺术美。特别是对于四川清音最有特点的高难度润腔手法——“哈哈腔”和“弹舌音”,肖顺瑜的运用也独具特色,“懒哈哈”、“脆哈哈”、“暗哈哈”、“亮哈哈”运用自如。其不仅获奖无数,还多次举办个人专场演出,各大报纸争相进行演唱报道,各大电台也多次进行录音播放。肖顺瑜的代表性曲目有《昭君出塞》、《忆我郎》、《小丈夫》、《刑场上的婚礼》、《布谷鸟儿咕咕叫》、《玲珑塔》等,具有鲜明的“肖派風格”。
三、对四川清音继承的思考
现阶段,四川清音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的保护对象,被列入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四川清音的继承成为了四川优秀青年演员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历代四川清音演唱家,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实践促使了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而如果做好此种背景下的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发展与传承成为了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建立起专业的教师团队
唱腔流派的兴与衰对于曲种的存亡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式四川清音唱腔流派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才使得四川清音的生命得以延续至今。而要想更好地进行四川清音唱腔流派的传承,就要建立起专业的教师团队,以教育的方式,进行艺术的传承。具体来说,首先,要从四川清音的特点出发,进行相关教师的培养,教授教师专业的四川清音唱腔技巧以及风格表现,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清音演绎能力的不断优化与创新。最后,还要给予教师一定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四川清音的传承之中。
2. 完善艺术传承的基础配置
对于四川清音演唱风格的传承,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广收众家之长,扬长避短,竭力地形成个人独特的演唱风格,四川清音也才能更好地进行代代传承。而这都要建立在掌握四川清音唱腔基础之上,但是现阶段,我国对于四川清音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从小学到大学,对于四川清音的涉及还比较少,而要想推动四川清音的继承与发展,就要做好基础配置的完善,完善教育过程中的相关内容,要在音乐课本中增加相关内容的设置,从而加深学生对此的了解,在课外学校以及社会还要注意相关硬件设施的配置,从而给予人们以拓展自身兴趣爱好,深入认识四川清音的机会与途径。
综上所述,分析四川清音史上“三大流派”,解析“三大流派”的继承与融合,明确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我国四川清音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很多地区,特别是四川以外的地区,对于四川清音的熟识度还比较低,而要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四川清音,爱上四川清音,精于四川清音,并做好四川清音的传承,还需要做好对四川清音的宣传。
参考文献:
[1]邓韵.明清小曲在四川清音中的传播流变——以【鲜花调】为例[J].艺术评鉴,2018(17):26-27.
[2]严西秀,徐小桃.爱民是最美的情怀——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赏析[J].曲艺,2018(02):54-55.
[3]赵彬.四川清音的练声(演唱)技巧对声乐演唱的影响[J].四川戏剧,2018(01):175-177
作者简介:
唐衡、女、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三级艺术研究,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130550051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