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哲学视角提升家访教育内涵

2021-03-08秦超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期
关键词:家访

秦超

[摘要] 家访是学校全面育人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家校合作共赢的德育措施。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家访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从“适度原则、归因理论、辩证关系”三个哲学视角出发,对如何有效提升家访教育内涵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家访;哲学视角;教育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班主任在和家长交流时,都以QQ、微信、班级博客、班级邮箱、班级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代替,很多家长也对家访的意义产生质疑。这些现象必然会导致家校沟通效率的下降,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紧张,不利于良好家校氛围的营造。虽然信息化便捷了家校间的沟通,但家访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依然是目前促进家校合作共赢不可或缺的方式。

一、家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1.教师角色偏差

家访是建立在孩子共同成长、家校双方共同解决问题基础上的家校联系方式,但有一些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出现了角色上的偏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老师在和家长交流时,没有做好“预案工作”,应对家长提问时信心不足,交流效果比较差;二是许多老师在家访时,把家长当成自己的“教育听众”,给家长滔滔不绝地讲教育的大道理,家访成了老师的“一言堂”;三是一些老师在和家长交流时,总是搬出一套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家长感觉家访就是学校文件精神的传达,而不是为了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教师的角色偏差让家访的效率比较低,家长必然对家访不抱太大的期望。

2.教师指导意识不强

通常而言,需要家访的学生多是“特殊学生”,这类学生要么是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要么是在行为习惯上与班级公约格格不入的学生,家访正是为了帮助家长,引导学生自我成长。但在实际家访过程中,有一部分老师会不断强调孩子在校的种种不良表现,而缺少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家长就会对老师的能力持质疑态度,家访也就无效果可言。

3.重形式轻结果

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家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家访过程中,一些老师在内心只是抱着完成学校规定任务的态度,简单和家长谈一谈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纪律问题,然后象征性地表示以后会重点关注孩子的成长,但却没有形成持续的跟进和学生帮扶方案,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帮助和引导仅限于家访后的一周内,这其实也使家访流于形式。有的老师甚至从内心拒绝家访,给家长留下应付差事的印象,家长对于孩子在校的一系列变化不能实时了解,自然对家访后的班级工作支持度会有所降低,家访工作很难做出成效。

二、哲学视角下的家访改进措施

1.家访必须遵循适度原则

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我们在实践中既要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例如,之前笔者在带班过程中,有一位很顽皮的学生,几乎所有带过他的班主任都给他贴上“刺头”的标签,我在接手班级后,结合自己之前的带班经验和咨询其他班主任的做法,尝试了很多种教育方法,结果都不理想,于是,我决定家访。当时其实没考虑太多的客观因素,单纯地就想看一下学生生活的真实状况,从而找到教育好学生的切入点。结果那位学生家长家里没做任何准备,我看到了一位留守儿童的最真实的教育环境,并在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交流后,为他的成长制定了专门的帮扶方案。这位同学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逐渐融入集体,不再刻意违反班级纪律,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在我去到他家之前,有班主任曾經做过家访,但都是提前通知,孩子的爷爷奶奶每次都会精心布置,班主任没能看到孩子最真实的状态,也就不能针对实际情况做出更好的教育策略改变,这显然不符合家访要适度的原则,其家访的效率自然是比较低的。

2.家访要用好归因理论

哲学家海德在其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通过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用来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着环境变化而出现的行为。作为老师,家访必须要用好归因理论,体现老师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带过一名学生,小学各科学习成绩稳居年级前茅,但自从升入初中以后,学习成绩及各方面表现直线下滑,这让家长对班主任管理和科任老师教学能力产生质疑。为了消除家长对学校及班级管理的误解,从根本上找到问题并帮助孩子尽快赶上去,我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细致的家访。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其实孩子在每周回家后只给家长说自己在校的优秀表现,从未将自己成长的困惑或者内心的想法说给父母听,小学一直是走读,升入初中以后,孩子本身不适应寄宿制的环境,初中知识难度的增加,再加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孩子内心缺乏归属感,所以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也不清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笔者建议家长就近上班,深入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和学校保持沟通,给孩子创设快乐、和谐的成长氛围。第二学期,孩子表现较之前有明显提升,家长也对班级工作投入了很多的热情。

3.家访要理解矛盾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学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能让人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因材施教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特殊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必须以更为巧妙的方法给家长指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自己的可操作性的建议,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需要配合的方面。例如,笔者在带班时遇到两个学生都比较喜欢上网,其中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不稳定;另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位居班级末尾。基于这两种情况的特殊性,笔者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挖掘转化孩子最有效的办法,为此分别进行了家访。经过了解得知,第一位成绩好的学生从小喜欢绘画和摄影,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书上没有的素材,并不是真正沉迷网络。笔者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议他自己申请开设社团,并邀请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在经过三年的兴趣特长培养后,他顺利地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第二位同学的情况则不同,他上网是为了打游戏,因为他本身性格内向,现实生活中没有自信,而在游戏中能够找到比别人优秀的地方。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和家长深入沟通,通过“我的成长同伴”调查表,了解哪些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他,鼓励他积极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帮助他逐步建立自信,充实他的校园生活,他在一学期后表现也有很大转变。准确分析学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班主任家访的最好切入点。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成长变化中的人。虽然教育信息化不断加快,家访越来越被弱化,但家访对于师生成长的意义很重要,班主任有必要重新理清家访的时代意义,提升家访教育内涵。

猜你喜欢

家访
也说家访
浅议信息时代家访工作的重要性
辅导员家访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意义
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思考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
以家访提升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有效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家访策略研究
走,让我们去家访
浅谈家访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