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蒙山中燃烛光,不畏风霜染白头

2021-03-08姜珊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期
关键词:支教中学孩子

姜珊

三尺讲台四十秋,功名富贵不屑求。

以步当车腿脚健,淡饭粗茶岁月悠。

一门心思悯学子,八方奔走助农叟。

乌蒙山中燃烛光,不畏风霜染白头。

2016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10套《讲述》栏目“花甲花季”专题播出了一位支教老人的故事。2020年上映的电影《彩云深处》,以这位老人为原型讲述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文化扶贫的故事。这位古稀老人,便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孙宁生。做了30年教师、11年班主任的孙宁生,2011年退休后便前往云南曲靖茨营中学义务支教,2013年赴贵州担任威宁县哈喇河乡河边村田字格小学校长,2014年又回到茨营中学支教。这位身材瘦削的老教师,以40年的无言奉献拧成了一股教育力量。

一、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

1977年,在农村做代课教师时,孙宁生就抱定了以教师为终身职业的初心。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便考上了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专业。南师大老师的知识学养和德行熏陶,不仅提高了孙宁生的教师素质,陶冶了他的师德,而且更加坚定了他做教师、做好教师,将教师作为一种事业的信念,后来的支教便是他教育事业的延续。

1982年孙宁生走进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式成为一名地理教师。进校第一天,他就下定决心,定些扎扎实实的目标,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当时正值第六次课程改革,南师附中是教改试点学校之一,身为教研组组长的孙宁生,基于教学实践和调研,与南师附中的所有教师达成了共识:改革从让学生喜欢老师开始,同时改进教学方式,进而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学科。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上地理课呢?在他的老师曾用“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的谐音教圆周率的启发下,考虑到地理学科特点,孙宁生决定采用谐音教学法,利用联想、押韵、创设情景等方式,将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知识,帮助孩子们消化知识、理解记忆,长期记忆。这种新奇有趣的方法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以至于毕业20年后,学生见到他还记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爬爬是爬(8848)”。凭借着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孙宁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他带的第一届高三毕业班学生即稳占江苏省高考地理单科成绩前三名,年轻的孙宁生也被推举为南京市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二、坚守教育初心,扎根云贵十年

躬耕教育三十余载,2011年春节前,孙宁生在退休后的第一天就一个人挤上了开往云南曲靖的列车,前往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只拿了一张教师证和一封民盟推荐信的孙宁生,被茨营中学的保安拦在了门外。再三解释下,孙宁生终于见到了茨营中学的校长王德寿。对于这样一个突然到访的老人,王德寿是有一些怀疑的。王校长将信将疑地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表示欢迎孙宁生,但是学校没条件提供吃住,也没有报酬,并且提出了三个请求:第一,希望能够帮忙建一所图书馆;第二,希望能建一间计算机房;第三,能上一节课。孙宁生当即答应下来。

返回南京后的孙宁生,开始走街串巷筹集物资。时隔一个月,孙宁生再次一个人带着足足六捆书翻山越岭回到了茨营中学。可是,困难才刚刚开始。当时的茨营中学是全国1100所最需帮助的学校之一,学校1800余名学生中有300多名属于贫困生,只有20多间教室,很多还是危房。

最令孙宁生震惊的,还是这里的孩子和城市孩子精神世界的差异。这里的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没有人生规划,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赚大钱。在南师附中,孙宁生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这里,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让孩子们爱上学习,愿意读书。

孙宁生决定,先从建一间图书馆做起。他拿出了3.6万元退休金,自己联系了施工队和厂家,在学校餐厅的上方搭建了一个52平方米的房间。地方有了,可是书呢?孙宁生又开始打电话发短信联系以前的学生朋友,终于在南师附中9000多名他教过的学生和200余名老师的帮助下,在南京一中老三届兄弟姐妹的支持下,筹集了2万多本书和一批旧电脑,建成了茨营中学第一个图书馆“希望书屋”。书屋成了茨营中学的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日借阅量也达到了200册。后来,孙宁生组织了图书室志愿者服务团队,担任图书管理员,为全校师生义务服务。孙宁生成了孩子们的朋友,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山里的家长,大多是文盲,在这里听到家长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的孩子还要种土豆,就不来上学了”“放学回家还要干农活,孩子为什么要做作业”……孙宁生坚信,上学读书,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和最有效的措施。于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不辍学,他决定家访。

孙宁生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整个茨营镇300多名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当时当地还没有大规模开展农村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孙宁生就建了一套标准,分出贫困户。为了核实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孙宁生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茨营中学辐射10个村子,最远的蛤蟆镇有20公里,很多村子还没有通公路,孙宁生只能步行。于是,一个包,一袋饼干,一杯水,成了孙宁生家访的标配。10年间,孙宁生的足迹踏遍了整个茨营山区,联系资助了280多名孩子。

文娟是孙宁生的“孙女”。文娟家里有4个孩子,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两个姐姐学习成绩好,家务活就落在了学习成绩一般的文娟身上。每天文娟都在忙家务,喂蚕、洗菜、做饭、喂猪、洗衣服……当时两个姐姐已经被好心人资助了,为了让文娟不放弃学业,孙宁生主动认了文娟做孙女,承担文娟上学的费用。在孙宁生的鼓励下,文娟考上了曲靖护士学校,后来文娟又在孙宁生的建议下,专升本考上了昆明学院特殊教育专业。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孙宁生扎根大山十年?孙宁生提到了两个人。

“1999年,在宁夏西海固的机场,我碰到了一个因为家庭贫困而捡垃圾赚取学费的小姑娘。我想到了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和妹妹不得不靠打工赚取学费:纳鞋底、编草帽……一个暑假就能赚够下学期的学费。没想到,40多年过去了,还有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我当时就决定:退休后,去支教!”

“陶行知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位教育家。从小就学唱过《革命锄头歌》,小学老师也讲过留美博士陶行知脱下皮鞋,换上草鞋,致力于贫民教育。这些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如今的孙宁生,已经和老伴把家安在了曲靖。他說:“我要真正成为大山的一分子,把有限的光与热,奉献给山区的孩子。”

三、扶贫离不开扶智,扶贫必须教育先行

2011-2020这十年间,茨营中学的贫困户学生中,有2人进入了大学本科,2人考上了大专,3人就读于星级高中。上优质高中、考上大学,原本这些对贫困的孩子们来说想都不敢想的事成了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孙宁生的到来使得茨营中学的孤儿、留守儿童从此有了家人的陪伴,不再感到孤单;使得大山里的孩子开阔了眼界,知道山那边是更广阔、更宏大的世界,走出精神的大山。

教育扶贫像一股无形而又强大的力量,将脱贫攻坚的“活水”浇在扶贫的“根”上,教育扶贫是消除贫困的根本之策,是走出贫困恶性循环的治本良方。支教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对于平衡教育资源、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不止是孙宁生,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了支教的队伍:背80斤书上山支教的80后情侣侯长亮、雷宇丹,带着山区的孩子们登上上海舞台的退休教师赵兴洲,十几年翻山越岭开展扫盲工作的“徒步王”更松尼玛……一批又一批的老师,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奉献自我、燃烧自我,把点点烛光汇聚成星海,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把教育理想洒在祖国的大地上。

猜你喜欢

支教中学孩子
警惕功利性支教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