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爱向德:新时代班主任的底色与境界追求

2021-03-08胡春美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期

胡春美

[摘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大爱向德是指自我师德的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有修养的教师自觉的教育追求。本文从大爱向德是一种高品质的师德修养、大爱向德是一种极迫切的现实需求、大爱向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路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层层递进地阐释了大爱向德是新时代班主任的底色与境界追求。

[关键词] 大爱向德;新时代班主任;底色与境界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彰显光明的品德,成就未来人至善的才德,让整个社会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存、发扬。作为与青少年道德成长息息相关的班主任,需要有更高的大爱追求、更切实的向德之举,才能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引领和助力儿童向上向善,才能建构起一个团结温暖的班级、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

一、大爱向德,是一种高品质的师德修养

“大爱”是爱,但超越爱。如果说,爱是一种出于本能的情感状态,大爱则是超越本能的高尚的师德修养。

班主任的大爱,是一种无差别的爱。消除态度的差别、摒弃细微的偏见,用平等和博爱的心对待教室里的甲乙丙丁,用爱倾听每一名孩子心底的声音。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厘米”,而这“一厘米”对每一名儿童的生命意义却是直接的、永恒的。

班主任的大爱,是一种无私无我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对于学生、对于教育的大爱,意味着作为芸芸众生之一的班主任舍弃自我的得失,放下名利的桎梏,追求高遠之境。

班主任的大爱,是一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班主任的大爱,更是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成长的爱。不管是和风细雨还是雷厉风行,不管是循循善诱还是谆谆教诲,都立足于学生明天的成长。

班主任的大爱,聚焦于向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向德首先指向自我师德的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向德之师的自我追求;向德,指向学生品德的孕育,立德树人是班主任工作的使命和责任,教室里不能走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应该走出明礼节、知荣辱、爱家国、有大义的时代新人;向德,指向民族道德的养育,“培育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班主任始终坚守的自我叩问,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班主任矢志不渝的教育追求。

二、大爱向德,是一种极迫切的现实需求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今天,已经整整走过了8个年头,各地各学校以“立德”为中心,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德育实践活动。在思政育德、学科融德的大背景下,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班主任大爱向德的自觉性被唤醒,责任感在增强,但“教育走得太快,要等一等落下的灵魂”的呼唤依然存在。

孙彩平老师团队从2016年开始做了三次关于中国儿童的道德发展、心理品质的全国大样本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中国儿童(从10岁到18岁)整体上是有爱国家、守规则、尚正义、重勤奋的品质的。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中国学生在道德发展中表现出年龄上的分叉。比如在关怀他人方面,初中三年级以后,学生的关心态度与行为表现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同情他们,希望有好心人能帮他们”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心态和反应方式。“寄希望于好心人,而不是自己去做”,高尚的道德认知和落后的道德行为之间的不匹配,成为当下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坐而论之的发言人和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而是实实在在的大爱之行、向德之动!

三、大爱向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路径

1.立心铸魂:化空洞的“理”为濡染的“文”

斯普朗格说: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大爱向德不是口号,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是一种文化濡染的过程。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将立心铸魂的“理”变为具体而微的文化渗透。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到“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个体所共同持有的意向,它凝练出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激励和引导学生,善于凝练集体的共同愿景,使大爱向德成为群体的共同追求。文化又是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作为班主任,在集体建设过程中,和学生共同组织关于“大爱”的主题活动、制订“向德”的活动机制,在一次又一次的班级活动中濡染和洗礼,从灵魂深处树立“德”的意识和追求。

“校园文化来自一代又一代师生对学校生活的感悟和发现、对学校现状和教育规律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对教育问题永不停止的思考和追问”,大爱向德的文化孕育于师生不断地对话和交流之中。在班级生活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反思、探究、提升,以班主任的大爱格局、班级文化的大爱格局,去涵养儿童的大爱格局,对“德”的向往在潜移默化中孕育于学生内心,成为其自觉追求。

2.笃志润德:化高远的“知”为具体的“行”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把大爱向德的认知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这种行动,可以是日常的生活。“大爱”之行未必轰轰烈烈,更多的是融汇于日常的点点滴滴,随手关门、餐餐光盘、行走有序、遇人有礼,这样的点滴日常都是向德的具体表现。班级生活中,关注向德之细节,落实向德之行动,日复一日,大爱自生。

这种行动,可以是班主任有意识设计的活动。结合时代背景,针对班级呈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组织系列活动,致力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如设计“情暖夕阳——关爱老人”系列活动,弘扬崇德敬老的优良传统;组织“走进农村”主题研学活动,开展农事劳动,激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3.固本培元:化虚浮的“要”为落地的“评”

哈钦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把大爱向德的道德情操落地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需要在其内部和外部构筑起科学的道德评价机制,引其言,导其行。

班主任作为学生道德评价的重要主体之一,是学生道德评价的策划者、组织者和践行者,是青少年品德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一方面,作为道德评价主体之一,班主任要注意发挥品德评价的发展性效能,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终结性鉴定,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制订科学有效的班级学生品德评价机制,与学生的素质发展评价相融合,发挥道德评价的引领作用。

大爱向德是一种高尚的人道精神,是一种智慧的处世哲学,是一种纯朴的美德品质,是一种人生的厚德修养;大爱向德是新时代班主任的师道底色,是班主任生命价值实现的基础;大爱向德是班主任工作的境界追求,是实现立德树人事业的必由之途。

[参考文献]

[1]孙彩平.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三个前提性问题[J].中国德育,2020(10).

[2]邱利见、赵文政.初中教师在品德评价中的内隐态度研究[J].中国德育,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