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1-03-08邱郁
邱 郁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其文化思想在海内外引发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对于梁漱溟文化学术思想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文化思想和新儒学思想等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梁漱溟对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而相关学者对他这方面的学术思想却缺乏深入的研究。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巫术和神怪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掺杂了非理性与不科学因素的影响与渗透,包含了一些不科学乃至是伪科学的成分,不利于继承与发展[2]。近现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出现了一种单纯地应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来诠释改造传统体育养生的倾向性,这将使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失去自己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点[3]。
针对这些传统体育养生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养生的意涵进行阐释,梳理梁漱溟先生的养生实践历程及其养生之道,对其传统体育养生思想追根溯源,探究其精神实质内涵,汲取其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精髓,为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养生之意涵
中国传统养生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指身体的养护和保养,更是颐养身心的一门学问。
养生意涵:“养”不仅指自然生长,还包含着人为地调理育化、使其归于正途之意,调理育化不是刚性强力而为,而是顺其自然如风雨润物般得以生长;“生”不仅指自然生命,更指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生生不息之意,因此人亦应随顺天地运化,充满四时之生意。故养生之“养”着重于涵养此生机与生意;养生之“生”不是一般的延年益寿,而是内蕴无穷生命力的生命。养生应使生命随顺大化,如“鸢飞鱼跃、活泼地”生趣盎然[4]。
二、知行合一、穷理履践
(一)养生实践
梁漱溟的一生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哲人知行合一、穷理履践的精神,他是中国的当代大儒,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地精神”的代表之一[5]。梁漱溟先生的养生之道来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并将传统养生思想用来指导自身的养生实践,他认为“学问必须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有用。反之,未曾自求者就不切实,就不会受用。”[6]因此,要深入了解梁漱溟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就必须了解他的思想源头与养生实践历程。
梁漱溟自幼体弱多病气力微弱,爱用思想不喜运动,家中长辈生怕此儿不会长命,少年时被同学称为“小老哥”。不料及至年长,却很少生病,三十以后愈见坚实,普通人常见的疾病在他身上则一切没有,十几二十年不见的朋友见到他时,每每说他现在同从前还是一个样子不曾改变,多称赞他有修养。梁漱溟先生九十高龄之后,生活仍能自理,坚持锻炼,还能登上讲台并著述不辍,1986年还被评为健康老人,这不能不归功他养生有道。
(二)养生之道
梁漱溟的养生之道主要归结为:饮食起居节制有规律,坚持素食饮食、量少,身体勤于锻炼,不偏于用脑。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思想通畅,用精神来带动身体,对人生要有较高较深的认识,每日应有静息或静思之时,心境超脱旷远,心得其养则身体自然会好[6]。
在精神上,梁漱溟有着极高的修持涵养,他精通儒学、佛学,兼容并蓄儒家、佛家养生之道。他的座右铭是:“无我为大,有本不穷;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7]文革期间,梁漱溟受到冲击,家被砸,书画被焚烧,夫人被打伤,面对这一切他也只是在事发后的前几天稍感不自然,却基本不改常度,几天之后便完全平平常常,还在没有参考书的情况下写出《儒佛异同论》。“批林批孔”政治运动时,梁漱溟坚持批林不批孔,并做了五小时的长篇发言,在几百人批判他的会议上,他只是默坐静听一言不发,批判会休息期间,他在政协礼堂前厅旁若无人地练起拳来。批判会期间,召集人问他有何感想,他回答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此等精神境界,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
三、以自然为宗、生命观念的思想源头
梁漱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体育养生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梁漱溟的思想转变分为三个时期:近代西洋功利主义思想;古印度人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梁漱溟认为:“在古中国古印度原都没有哲学,其意原不在讲哲学。中国古儒家亦不想讲哲学,而是在指点人生实践。”[6]因此,梁漱溟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来指导养生实践,并做到了知行合一、穷理履践。
(一)以自然为宗的生命观
梁漱溟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他曾经致力于佛学,然后转到儒家,儒家给他影响最大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而王心斋最称颂自然。此后,再与西洋思想相印证,他受到生命派哲学代表者柏格森的影响。同时,梁漱溟也受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医学对他的启发也是“生命”,让他知道生病时不要过度依赖医生与药物,恢复身体的健康必须要完全靠自身的生命力,别无外物可靠。因此,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是梁漱溟思想所从来之根袛[8],也是他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源头。
(二)使生命成为智慧的儒道思想
梁漱溟通过研究中医和拳术,追根溯源发现它们都是源于道家,中医与拳术技巧的根本所在是与道相通的。“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中国儒家道家是“他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是返之用于自己的生命,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儒家之所谓圣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使生命成为智慧的。普通人之所以异于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能往前盲目地机械地生活。”[8]道家与儒家都要求了解自己,不同之处在于:儒家主要通过反省等手段全力以赴了解自己的心理,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道家是以养生术为根本,主要通过静坐等手段,收视返听了解自己的生理,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呼吸、血液、消化等系统,然后慢慢地去操纵这些系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同样也是将智慧用诸本身,在此基础上才可以产生高明的医学。
(三)着眼于生命观念的中医思想
在此研究与认识的基础上,梁漱溟对中西医进行了对比,发现中西医之间的根本眼光和方法是不同的。他认为西医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身体而非生命,只注意身体局部器官、系统,对整个生命的变化信息关注不足;而中医是着眼于生命观念,着意整个生命之活体。因此,他认为中西医代表了中西方学术文化的不同走向:“一方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一方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行中不可分的。”[8]其实这也体现了中西体育养生文化的差异,它们相互冲突与交融,形成各自的理念与体系,各有所长。中西体育养生文化在冲突的过程中重建,也将共生与并存。
四、人心内蕴之自觉:自觉、自主、自如的生命之学
(一)人生哲学之外化及衍生
梁漱溟先生的养生之道及其养生思想,是他的人生哲学思想之外化及衍生。梁漱溟在集中体现他人生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人生与人心》一书中,提出了“东西学术分途之说”,并在《东方学术概观》中对儒家、道家和佛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人类生命具有自觉能动性,一切创新之事来自于内心自觉之明,人类的智慧乃是人心内蕴之自觉。人心内蕴自觉的发挥有两个方向,一则向内、一则向外,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向内在自家生命上用功。
梁漱溟八十高龄时,在一封给家人的信中,把自己身体健康的原因归结为:精神振作、思想通畅、有努力的方向;生活有规律、饮食节制、保持一定身体运动;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的作用;每天要有保持心里安静的时刻。他认为能做到这一切,必须对人生有较高的认识,然后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身体自然而然也就健康起来。由此可见,他的养生不单纯是身体锻炼,更有着精神上的涵养,这与他的深厚的学养是分不开的。
(二)改造生命的修养之学
梁漱溟将传统体育养生上升到人生修养的哲学境界,强调以心带动身体、对人生有较高的认识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人生,不仅局限于养生,他本着这样的思想去生活,是基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有着很高的人生境界。梁漱溟认为人生有什么问题便产生什么学术,人生有三大问题:人对物问题;人对人问题;人对自己问题。他将学术分为: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修养;修持——简称修养。他所谓的修养是指:反求诸己使自己的生命生活做到自觉、自主、自如,使自己的整个生命得以变化提高,用知识、思想及对自身向内的体认,来指导生命生活[9]。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属于人对自己问题的范畴,是用来指导改造人类自己生命的一种修养之学。
梁漱溟认为人类生命具有自觉能动性,对外改造自然界,对内改造自己生命,中国儒释道三家都可视为改造自己生命之学。人对自己生命的问题包含身体、心理两方面,儒释道三家所不同的是:儒家的学问本于人心,可谓之心学;道家的学问偏重在人身,可谓之身学;而佛家则浑括身心。儒家之学是人生实践“践行尽性”之学,是在自身生活中力争上游的一种学问,“其力争上游者力争人生在宇宙间愈近于自觉、自主、自如也。”“孔门之学就是要此心常在常明,以至愈来愈明的那种学问功夫。”[9]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知行合一、默而识之,才能达到人心内蕴自觉的境界。道家之学主要是养生之学,是从身体入手的修养功夫,来源于道家对生命的体认。“道家功夫一言以蔽之,即通过大脑恢复其自觉性能是已。能自觉,便能自主而自如”,其功夫下手处和儒家一样也是在人心内蕴之自觉,它要求做到“致虚极,守静笃”,“转移其向外驰骛之心而向内默默体认自身生理之运行,于随顺之中有逆溯之意,自觉性能便得发展,转暗为明”[9]。它的原理在于,止绝思虑之外驰让大脑安静下来得以休息,顺其自然地发挥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利用人体本有的一种机能,恢复身体健康,无须乎药物而远胜于药物。佛家之学的宗旨是破执,要从世间迷妄的生命中解脱出来。“佛家之路即是要从迷妄生活中静歇下来”[9],其下手处在修习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从静定中返照而得生命之一切。佛家的修持方法浑括身心,“其密宗修法便包括有身学在内,其禅宗则有一超直入以彻究生命本源者,更以渐修卒成其学。”[9]
五、当代价值及启示
(一)重视精神修养,提升人生境界
梁漱溟体育养生思想,究其实质是生命修养之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将学问与生命、生活打成一片,而不是停留在口头或思想之上,而是如古人所云:“学自气质变化方是有功”,要使人的生命发生根本的变化。
通过研究梁漱溟先生的养生历程及其养生之道,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传统体育养生不单纯重视身体的锻炼,其精神实质更突出地表现为儒家的精神修养。在梁漱溟的著作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他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心性”学说的继承与发扬,他的养生之道不仅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梁漱溟凭借深厚的传统哲学素养,以哲学视野与科学精神来审视传统养生,将养生提升到人生修养的哲学境界。
而对传统体育养生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心性修养的研究,恰恰是现代体育养生有待深入研究与挖掘的内容。因此,我们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体育养生时,应注重其哲学思想及心性修养的内涵,提高思想道德及精神修养水平,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并提升人生境界[10]。
(二)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精神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下,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资源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树立文化认同感,对传统文化做出创造性的诠释与发扬,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与现代人的需求,是我们所面临的严重挑战。[11]
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本土文化的流失,梁漱溟“乃是试图通过返本开新的手段来铸造新的民族文化,以应对西方世界的挑战和促进人类生活的提升。”[12]梁漱溟通过深入挖掘传统儒释道文化资源,重新诠释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化繁为简来阐释养生原理,为大众所能理解与接受,还养生以本来面目。
对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对待。东西方体育养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要以此为契机,实现中西方体育养生文化的交融。要使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获得新的生命力,我们要像梁漱溟一样,要有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精神。我们要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思想内涵及精髓有深刻的认识,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发扬民族性与主体性,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推陈出新创造出独特、优秀的体育养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于世界[13]。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桥梁
在梁漱溟晚年评价自己“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并且是本着自己思想而去实行、实践的人,我就是这么一个人。”[14]梁漱溟的一生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穷理履践的精神,他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并经过自己的实践体认与深入思考得出的思想结晶。
通过研究梁漱溟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这座桥梁,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现代史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为梁漱溟的一生就是现代中国的缩影,携带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密码。通过学习研究梁漱溟的体育养生思想,我们可以接触到传统的儒释道与中医思想,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对传统文化追根溯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反过来又可以加深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理解,继而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结束语
梁漱溟先生通过毕生的实践,切实印证传统体育养生的实效性,并在其养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养生之道,形成独特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梁漱溟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他将单纯的传统体育养生提升到人生修养的哲学境界,成为“自觉、自主、自如”的生命之学。梁漱溟的传统体育养生思想,蕴含着深厚哲学思想内涵,是一座丰富的文化思想宝库,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挖掘研究,为传统体育养生在当代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我们更应从学习梁漱溟的养生之道及其思想中,去汲取他那种超脱旷远、博大宽宏的境界。“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这就是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归宿。”[15]梁漱溟先生正是这种精神体现的代表,而这也是传统体育养生所不可不求的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