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传播效果的评价问题

2021-03-08凡小灿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高职

凡小灿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才和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任。公共艺术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选修课程,是一种限定性选修课,属于通识教育课程。虽然各个院校都有涉及公共艺术的课程,但是每个院校课程建设、师资要求、评价方式等都不一样,因此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传播效果良莠不齐,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要深入研究,改革课程方式、评价体系,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必要性。

音乐课堂教学是公共艺术类课程的组成部分。音乐对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丰富人文素养具有特殊意义。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以声音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一种无形的东西存在。音乐课程通过对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作品的聆听和分析,在鉴赏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的精神气质,将作品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各高校和单位、社区和组织都在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为感恩祖国、献礼建党100周年,其中就有拉歌活动,通过歌唱红色歌曲和赞美祖国、赞美党的歌曲宣扬爱国情怀。在歌唱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感受歌曲思想,还能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020年一首《我和我的祖国》传唱大江南北,甚至海内外,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艺术教育的力量。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传播效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学校层面上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以“职业”为主的建设者人才,“职业”二字在高职院校的培养中占据主要地位,公共艺术课程即选修类课程,是培养的次要目的,因此重视程度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公共艺术、人文、体育、数学等都由通识教育中心统一管理,师资力量的配置不够。一门学科专职教师只有1—2个,大部分是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思路参差不齐,影响学科的教学效果。

从教师层面上看,专职教师人数较少,但是课程需求量大,因此大部分教学任务会落到兼职教师身上,兼职教师由校内行政人员、辅导员及校外人员组成,这部分人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在教学研究上投入的精力不能与专任教师相比,特别是校外兼职教师,流动性强,不利于完成持久性的教学任务,有的班级在一个学期内换几个老师。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思路、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专任教师少,兼职教师众多,培训外出学习机会少是许多高校公共艺术课的现实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学生层面上看,通过发布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的音乐素养知识不足,在发布的有效问卷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学习过五线谱、简谱知识,接触乐器的更是少之又少。部分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对音乐等艺术类教育不是特别重视,一星期一次的音乐课、美术课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霸占,且农村地区艺术课程师资不足,存在艺术类教育断节问题。学生对公共艺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生参加课程多为完成学分要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细致、不认真、不作为,影响公共艺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传播效果对策和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探索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包括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等。

(1)深化思想认识,转变对公共艺术课程原有的思维模式。用通识教育的方式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程,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地位,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学校自上而下大力发展艺术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类知识,从侧面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达到最佳的教学传播效果。育人先育心,育心必扶志。思想上的建设和培育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最佳目的。要想改变公共艺术课堂的传播效果,必须改变教师和学生公共艺术课程意识,从思想上提高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更新思维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深化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认识。

(2)建立科学的课程标准。科学的课程标准是公共艺术课程发展的基石,所有课程安排和课程学习都是在教学大纲指导下进行的创新性教学。只有一套完整的、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可以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比如我校公共艺术类专任教师只有1人,学校有1万多学生,所有学生需要达到2个学分的艺术类选修课程要求,如果按照大课标准200个学生为一个班,一周2节课,一学期2个周期的课程至少需要25位老师才能勉强达到要求,因此需要科学地安排课程和限制选课,达到学生的需求,达到培养目的。其次,成立公共艺术教研中心,对全校学生进行抽样分析,了解学生的艺术素养,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职业院校的教学时间一般是两年课程教学,第三年学生外出实习,需要在第二年完成公共艺术学分,否则将影响学生毕业。通过三年的教学过程,笔者发现,有很多工作后返校重修学生是由于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没有按期修满导致不能如期拿到毕业证,反映了现在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选修制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对于只有三年制的大专学习而言,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基本只有两年,因此,大一就应该放开选课的限定,使所有课程都具有选择权力,最终是否选择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可根据学习压力、专业必修课程的量及对学习接受能力选择,更科学地规划在校两年的课程学习规划。

(3)注重培养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学校的办学能力除去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外,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师资队伍上。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基石,任何事情的推进和发展都离不开“人”。师资力量关系着人才的培养和课程建设标准,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离不开教师队伍对课程的研究,因此需要培育人才队伍。

第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在教师队伍中选拔青年人才多参与外校交流研讨,学习其他学校好的做法,结合本校实际,调查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结构。为学校教师提供学历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专项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本校师资的综合业务能力。

第二,加强合作共享,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各教研室定期开展教学沙龙,分享教学案例,集中讨论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需求,广泛收集学生意见;各小组开展集体备课,分享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第三,引进博士、高端技术人才。一个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推进。一个有能力、有素质、有知识的人才,不仅是学校师资力量的基石,还是学校学生的财富。通过引进人才、加入新的思维方式,改变原来固化的课程教学,比如在课程中加入研讨,将学生从被动地听课转变成主动地讲解,增强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感,并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不但能够增强教学传播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及教学传播效果研究需要人才的引进。

四、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传播效果评价体系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方式。高校教育最终是对人的教育,落脚点在学生。公共艺术课堂传播效果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学校层面应该多调研本校实际情况,以教师、学生的实际反馈不断更新课程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比如之前学校对公共选修课有一个期末成绩通过率的限制,经过教师的反馈和学校的调研,最终公共任选课取消通过率的硬性规定,无疑为评价方式更科学合理作出巨大改革,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

(2)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对于课程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以总结性考核为主,即期末考试,公共艺术课程有一定的特殊性,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和审美意识的强化,在课程设计上以鉴赏性、知识性的普及为主,并不是以技能性为主。因此,公共艺术课程更适用于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是由每次课程传达的课程知识普及程度决定的。

(3)多媒体、信息化手段评价运用。随着现在多媒体、信息化的普及,学生们更喜欢非传统的模式,比如设计一个问卷调查,在问卷中科学地设计关于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行线上考试,使教师更直观地看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更迅速地掌握课堂传播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项内容,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公共艺术课堂效果的研究是一个长期更新的研究课题。社会不断发展,国家政策不断变化,对职业教育提出越来越多新的要求,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变育人方式,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大目标,达到课程思政、课程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艺术类院校高职
艺术类专访心得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