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2021-03-08杜红亚
杜红亚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二语习得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受到深入研究,假设、描写、实验等均属于研究手段,在实践中总结得出普遍语法论、监控理论、环境论等之于二语习得有益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助推英语教学活动朝着衔接性、合理性、科学性、前瞻性方向发展,推荐积极词汇、一般要求词汇等内容,支持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条件。基于此,为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任务,探析二语习得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二语习得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重点
(一)意识
意识对学生词汇学习主观能动性产生深远影响,需学生意识到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将其视为语法学习、阅读理解、英语写作的基础,能主动积累、了解、记忆词汇,切忌过于依靠教师。教师需要通过词汇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接纳英语文化,使其树立跨文化互动意识,在对英语文化萌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助力学生高效学习词汇,能立足人文背景理解并应用词汇,在人文意识指引下达到英语词汇学习目的。
(二)学情
学情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南针,不同院校、专业及地区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能力、兴趣、基础等存在极大差异,教师仅从二语习得理论及实践经验角度出发进行英语词汇教学并不能保证每位学生均能掌握更多词汇,并在阅读、写作、交际中学以致用。基于此,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前需深入分析学情,例如教师在新生入学时可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情况,为今后安排教学活动提供依据。此类测试可在不同年级展开,适度融入专业性较强的词汇,将英语词汇教学视为学生专业能力强化的途径之一,在学生专业学习与词汇学习齐头并进过程中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1](35)。
(三)目标
教学目标是育人资源聚合及科学利用的内驱动力,目标模糊教学计划将如一盘散沙,目标清晰将理清育人思路,英语教师需在词汇教学时树立目标,为教学规划做好准备。从长远计,英语词汇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面向社会输送英语素养过硬的人才。从短期来看,英语词汇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记住一定数量的单词,会读、会用、会写。目标的设定还与接受大学英语教育学生专业选择、综合能力、发展方向等因素有关,需关注本校英语教育改革、社会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等情况,保障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目标科学可行,使二语习得理论下的词汇教学活动事半功倍。
二、二语习得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原则
(一)循序渐进
二语习得理论指出学生学习外语需要经历四大阶段:一是沉默期,先“听”后“说”,在适应外语并对外语有所了解后逐渐说出简单的词语及句子;二是语法干扰期,虽然掌握词汇说法但仍不会用,容易出现语法错误,与英语和汉语表达习惯不同有关;三是提高期,学生具备一定口语表达实力,听不懂与学科相关词汇,未能掌握学术英语词汇,缺乏异国人文素养及英语科学思维,英语词汇无法为学生未来求职及创业带来正向影响,为此需在提高期追加专业性、逻辑性、科学性较强的词汇,调整英语词汇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四是上升期,学生在掌握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并有一定文化基础后应设定自学目标,根据自身英语学习条件及发展需要大量积累、了解、学习、运用词汇,达到厚积薄发的学习目的,其间教师要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成长。
(二)回归生活
陶行知教育指出“生活即教育”,鼓励学生立足社会学习成长,生活中的英语词汇无处不在,广告牌、公交站、商场、超市等环境中均有英语的影子。二语习得理论针对语言学习“关键期”解释,大脑中专门负责语言学习的“布罗卡区”在2—4岁时发育迅速,12岁后关闭,之后学习外语直接存储于记忆区,学习信息的提取要经历“英汉互译”过程,通过知识迁移掌握新的英语知识。为使英语词汇提取更顺畅,加强知识迁移,具有一定英语学习基础的学生应回归生活,用自己感兴趣及较熟悉的场景了解、学习、记忆英语词汇,提高词汇学习效率,其间教师需积极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词汇教育资源,创设生活场景,鼓励学生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实现词汇教学目标[2](56)。
三、二语习得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阻力
(一)课程有待开发
虽然英语课程是经过专业研究及实践检验的教学工具,但教材创编有滞后性,育人内容普适性强且个性化欠佳,与专业发展无法保持同步,影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成效,需要教师开发课程,扩宽育人领域,涌入更多内容,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奠定基础。
(二)教法需要创新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需要创新,通过创新可挖掘二语习得理论育人潜力,转变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被动、缺乏兴趣、方法单一的局面,引导学生多角度接触词汇,健全自学体系,通过教法创新摒弃陈旧育人手段,为新政策、新方针、新理论的引入提供支持,使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能与时俱进。
(三)教评效果欠佳
教学评价是二语习得的关键一环,关乎师生互动成效及以评促教质量。然而有些大学英语教师忽视教评,将考试等同于教评,教评方法僵化且范围较窄,无法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加之部分教师教评用语不妥,打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不愿与教师沟通,形成育人阻力,有碍英语词汇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四、二语习得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加强英语课程开发
第一,用金课替代水课。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体现党政教育方针及新时代育才要求,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标准,能解决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等教育问题。英语课程内容严谨、规范完整、容量适中,与学生词汇学习、教学、文化发展等规律相符,词汇教学重难点清晰。突出学生词汇教学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有序,教学情境合理,教学互动深刻,教学反馈及时,教评形式多样。第二,开发校本课程。立足大学院校所在区域围绕不同专业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研究找准利用本校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着力点,为区域建设输送优质人才奠定基础。学生可通过学习校本课程扩充词汇量,学习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词汇知识,了解专业国际前沿发展动态,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第三,调整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占比。为使学生词汇知识活学活用,教师要提供更多用到英语词汇的机会,例如可依托网络面向社会组织学生提供翻译服务,立足本校创建“翻译工厂”,通过“流水线式”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其间教师给予帮助,积累实践经验,搜集教育素材,在学生实践中讲解词汇知识,有效扩充英语课程,提高词汇教学质量。
(二)创新词汇教学方法
创新是育人活动不断推陈出新的不竭动力,需要英语教师善学习、重改革、敢创新,能积极调整教学对策,有效应用育人方法,通过教法创新输出更多词汇知识。例如,教师可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案例设计所需资源,在其中融入专业英语词汇,指引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分析案例,用语篇进行词汇教学,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学习新词汇,加之生活化情境带动,减轻词汇学习压力,提高学生词汇学习效率。再如,教师可应用微课教学法,根据学情创编难易程度不等的微课,学生可从主观出发在线浏览或下载学习微课,发挥微课资源共享、内容精简、形式多变等词汇教学指导优势,用视频、图片等新媒体输出词汇知识,使词汇学习更轻松愉悦,加之基础讲解、应用练习、能力检测等微课模块,赋予学生词汇学习系统性,通过教法创新助力学生养成词汇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词汇学习效率。创新教法虽科学高效,但并不能始终发挥积极作用,会逐渐转变为陈旧教法,需教师永葆教改决心,以提供“教”与“学”便利条件为导向不断研究新教法,使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活动始终科学可行[3](72-73,76)。
(三)提高教学评价水平
第一,教学评价态度要端正。大学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词汇学习真实情况进行评价,确保教评结果客观公正,指引学生改进词汇学习计划,重新找到自学方向,做到以评促学。第二,教学评价功能要突出。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应用教评监督、指导、考核等功能,针对词汇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引教师改善词汇教学方案,加强教学设计,做到以评促教。第三,教学评价方法要科学。例如,教师可立足网络搜集学生微课“能力检测”模块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手段明晰学情,了解学生词汇学习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避免教师主观判断影响词汇教评。第四,教学评价结果要充分利用。教评并非育人活动的完结,而是下一轮词汇教学活动的开端,教师需剖析教评结果,制订教研计划,如“构词法的应用对策”“语境对单词教学的影响”等,并用教研成果指导词汇教学改革,做到“教学研”一体,助推词汇教学活动发展。第五,教学评价主体要多样。除针对学生词汇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外,教师要鼓励学生互评,在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分析中把握互评机会,使学生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对于教师来讲,可通过开设公开课、演说课等活动接受其他教师的评价,增强个人词汇教学实力。
五、结语
二语习得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需要教师紧抓意识、学情、目标关键,循序渐进、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加强英语课程开发,创新词汇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评价水平,使学生积累更多词汇,掌握词汇自学方法,通过词汇学习树立跨文化互动意识,增强读写能力,助力专业发展,提高个人素养,在二语习得理论指引下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综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