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的“善良教育”观察及参考

2021-03-08郝慧玲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国青少年

郝慧玲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青少年德育,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重视青少年德育工作。德国道德教育,有着自己的底蕴。尽管两国教育性质有本质区别,但立足国情,有取舍地参考德国“善良教育”理论对促进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德国的“善良教育”

二战后,德国看到了公民教育(即我国的“德育”)的重要性,尤为重视对下一代的道德教育。“善良教育”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公民道德意识,重拾人的“善良”,培养他们良好的待人接物习惯。

德国“善良教育”的内容包括爱护动物、同情弱者、宽容待人和唾弃暴力。爱护动物是德国儿童自出生来接受的第一课。从孩子刚学会走路开始,家庭就会特意饲养小动物让孩子照料,期望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懂得善待生命。当入学进入幼儿园时,学校会要求孩子们轮流喂养小动物并做好“饲养记录”,也会举行有关“善待生命”之类的作文比赛等。同情弱者是德国“善良教育”的第二课。在德国,孩子要主动帮助弱者,每个人都应将宽容待人作为一种美德。这些,被认为是“善良品质”的认定条件之一。父母能够宽容待人、理解他人、将心比心并言传身教地影响孩子,为孩子做良好的榜样示范。德国人反对暴力,不赞成玩具开发商开发过于暴力的玩具,更不支持孩子从小与坦克、枪炮为伴。教师和家长对于影视中出现的暴力镜头会非常注意,引导孩子“批判”地审视。对校园暴力事件,德国学校的惩处力度是非常大的。

德国德育强调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自身体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如让孩子亲自饲养宠物,在此过程中,家长和学校都非常鼓励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零花钱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濒临灭绝的动物。在生活中孩子犯了错,德国父母不是通过枯燥无味的说教和指责,而是即使孩子走再多弯路,也要让他自己探寻和发现真理,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感受事情的是非曲直。“善良教育”被德国人视为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教育,奖惩机制必不可少。善待生命的孩子无疑会受到嘉奖这一正面鼓励,反之,轻则批评教育,重则甚至可能被送到心理中心接受治疗,学校会果断开除并交由相关部门管教。总体来说,德国德育对理论和抽象概念的把握要求较低,比较注重实用,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二、我国青少年德育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不仅要重视成绩,还要重视德育培育。目前,我国青少年德育尚存在家庭教育失范、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社会环境良莠不齐等问题。

(一)家庭教育失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家庭环境中自觉地、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家庭是青少年接受影响时间最长且最深远的场所,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针对性、权威性和极强的感染性。正是由于家庭教育如此重要,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青少年的一些错误示范更致命。

在青少年的德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受到长辈的知识底蕴、兴趣爱好、习惯养成及家庭的经济基础、家庭关系、人脉关系、对德育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尚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是采取的方法手段不当,极易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部分家长忽视青少年的精神熏陶,重单纯的物质奖励,易导致孩子对金钱和物质的错误认知。对孩子的过多批评指责同样是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心理道德状况,导致家长经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经常以别人家孩子之长比自家孩子之短,这种错误的批评惩戒方式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可能会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导致这些孩子容易有抑郁倾向。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榜样失范是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家长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言谈举止产生深远并持久的影响,青少年的行为举止无一不是家长行为的生动再现。重言教轻示范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会作出一些苛刻的自身都没能够做到的要求。家长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错误示范现象,长此以往,为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与困难,家庭教育效果难以尽如人意。

(二)一些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

学校在青少年的德育养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育青少年德育的第二场所。由于学校对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每当在德育工作和教学成绩提升产生冲突时,往往倾向于成绩提升,存在“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坚持“分数至上”,认为德行与成绩呈一一对应的正相关关系。此外,一些学校将德育的考察放在单纯的理论知识考察和理论灌输上,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习惯以说教方法展开工作,用量化的分数指标考核学生德育,虽然这有利于教育内容的系统完整,但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没有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教育规律,导致德育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德育评价,趋于片面化、简单化、功利化。

(三)社会德育环境良莠不齐

当今世界,社会教育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途径方法灵活多样。社会生活复杂多样,社会环境良莠不齐,社会教育无处不在。社会教育是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后的又一德育培育重要场所。但复杂多变的环境、良莠不齐的因素,对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些不良思想文化,为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了困难。不良媒体的宣传,也有损德育工作的展开。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互联网大数据的普及,青少年能够主动接受教化,从德育的客体变身为德育的主体,对接受的教育信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对良莠不齐信息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尚弱,而部分无良媒体为博眼球不顾社会影响传播不良文化,对“三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有一定干扰性和诱惑性。

三、德国善良教育提供的参考

(一)家庭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老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杜绝一些错误示范,从道德、思想、品质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孩子的思想品德成长发挥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密切联系生活实践,注重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比如像德国家长通过让孩子自己饲养宠物实现德育培养目标。促进德育的生活化、具体化,而不是每天进行空洞苍白又无力的理论说教,将德育寓于生活体验中会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达到良好的实际效果。比如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表演,通过父母的对话与行为对孩子形成或正向或反向的教育效果,孩子听得更专注,达到主动吸收的效果,这样让孩子在体验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孩子道德认知和情感的良性互动有积极的、正向的引导作用。

教育面临的是人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家长要注重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勿过多苛责孩子,与孩子民主平等地对话与交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要善于用发现美的眼睛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并引导孩子进一步开发潜能,发挥优势,预防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要换位思考,改变以成绩论英雄认为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差等生”的评价方法,教育孩子学会扬长避短,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校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无害的公民”,而是培养善良的人。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地抛弃传统德育课堂,德育课堂仍要存在,德育灌输也要保留。但是,在实行过程中,要改变机械的做法,注重将德育灌输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及道德判断能力相联系。在课堂上重视通过情景体验式教学、融入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诱导式教学等形式,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情景体验课让学生用心体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多渠道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德育课堂的思辨性与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注重对“人”的培养和激励引导,培养青少年发自内心的善与爱,做“善良之人”。改变传统喊口号的行为,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摈弃对“差生”的成见或偏见,从情感上和心理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认识和把握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因人、因事、因地而育,重视德育榜样示范的作用,正确概括和总结德国和其他国家德育成功经验,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德育相结合。杜绝“假大空”的德育,真正做到教育人、引领人、鞭策人、鼓舞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进一步加深各级领导干部对青少年德育的认识,改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的现状,高度重视青少年德育工作,将其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落实落细落小素质教育,抓紧抓牢抓好青少年的“三观”培育,杜绝“以智代德”“分数至上”“重智轻德”等错误思想,以人性至上为德育的价值取向,不单单培养知识的“容器”,不让德育流于形式。

(三)社会

人是社会的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同样离不开现实社会环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扬弃传统价值,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不断充实丰富新时代内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少年共同的价值导向,通过广告栏、宣传栏、标语宣传优秀案例等方式,营造和谐友善、互助互信的良好社会风气。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大众传媒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青少年的成长与媒体紧密相伴,媒体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青少年易受外界思想的影响,思维活跃,对于德育教育内容青少年会根据自己的眼光批判和审视。强化大众传媒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降低广告中的负面效应,引导大众传媒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创造有利于青少年良好德行养成的空间环境,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

四、结语

青少年德育处于我国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要抓好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主体,齐抓共管,统筹推进,一体建设,为青少年的道德培育创造良好的教育大环境,促进青少年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迎接国家和民族更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国青少年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青少年发明家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