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以江苏省为例
2021-03-08田姝
田 姝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但是当前人才需求标准日益提升,有鉴于此,高校只有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追随时代前进的潮流。学分银行教育管理制度为学生、在职员工等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学习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不用拘泥于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地点等,可以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促进个人专业技能综合发展及终身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分银行的概念及构建学分银行教学制度的意义
(一)学分银行的概念
学分银行是通过银行货币流通原理制定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银行管理制度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进行学分转换,并通过学分的累计获得新的学习机会,获得相应的教学资源和资格证书。这种教学制度和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有本质的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延续学习,而不是毕业即结业,而且通过学分的累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优势,对促进个人专业技能的强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学分银行优化了学生学习结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供了保障,使更多想要不断提高自身学历、强化专业技能等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此外,学分银行还可以累积教学成果,使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和当前社会、职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教学成果,而且拓展了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发展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此外,学习者身份不仅局限于学生,还包括在职员工、非在职员工等,对促进全民学习和全民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学分银行教学制度的意义
社会是动态发展的。高校的发展应和当前动态发展环境相协调、相适应,为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改革教学制度,传统的高职院校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办学理念、制度的制定完全依靠政府完成,当前的市场是开放的,只有符合市场需求、市场变化的教学制度才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形成学生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双赢的局面。由此可见构建学分银行制度对扩展和延伸传统教学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当前社会岗位的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岗位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该岗位工作的专项能力,还被赋予促进本岗位运转的其他能力,学生需要不断学习,综合扩展和延伸专业水平,顺利进入工作岗位中,并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学分银行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即使是参加了工作之后,也可以根据学习需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学分银行制度提高了学生自主构建课程的能力,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出发选择课程,打破固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对优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专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分银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现状
(一)学分银行对学习主体转变的影响
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构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监督、带动、引导的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调动潜在的积极性,以此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制度应具备激发学生潜在动力的作用,符合学生个人成长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遵守教学制度,配合教师完成学习内容。在传统教学制度下,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教师具有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主动权,在学分银行制度下,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逐渐分离,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提升。而且学分银行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开明、包容的制度体系,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制度的不适应性、不匹配性,可以实时调整。由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构建学习过程的权利,因此学生的主动意识很强烈,对知识探索的欲望较强,对构建良性的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此外,在学分银行制度下,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意图,有清晰的个人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因此学习过程是充满情感、充满动力的,对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分银行对获取教学资源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制度下,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只能是本专业技能的学习,不能跨专业学习其他专业技能。在学分银行教学制度下,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的方式学习非本专业技能,使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多样化专业技能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从教师角度来看,当学生为自身发展构建了课程体系之后,学习的范围得到了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优化课程体系,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利条件。另外,在学分银行教学制度下,教学资源的增多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由于学生对课程、教师具有自主选择权,因此教师内部会产生有效的自我提升机制,通过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教学水平获得更多的生源,对打造优质的教学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学校可据此构建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优质课程体系,并综合学校资源优势构建特色的高职院校课程学习体系,为学生个人发展提供教学资源支持。
(三)学分银行对高职院校教育机构教学方式的影响
在学分银行教育制度下,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育人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某项专业技能的学习,还应进行适度的专业扩展,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使学生在课程选择的时候少走弯路,能够精准地选择适合专业技能强化的课程。在教学中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向学生阐述职业发展动向,让学生对个人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帮助学生制订长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为促进学生终身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以引导、监督、帮助的身份进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计划帮助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力量完成学习内容。在学分银行制度下生源身份不仅是学生,还有在职员工,应提高课程的适用性,通过设置线上公开课程,满足无法参与线下课程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在学分银行教学制度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丰富,在教学中如果依然按照教学大纲设置课程,很难满足学生的个人成长学习需求。教师应综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资源优势设置特色化的专业技能强化、拓展课程,为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教学支持。
(四)学分银行对高职院校教育机构制度、人力资源的影响
学分银行教育机制是根据银行货币原理产生的一种教学、教学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只有相应的教育机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学分银行制度顺利运行。但是学分作为银行中对应的货币,并不能在各高校之间畅通无阻地流通,实现自由转换。学分作为一种流通的产物并不具备银行货币的标准性、统一性,比如不同学校之间的学分如何转换、跨专业学习获得的学分如何转化、在职员工获得的学分如何转化、非学历教育模式下获得的学分如何转化等,不仅没有统一的学分标准转化体系,而且学校之间很难做到学分互通,很多高层次教育对普通学校的教育并不认可,出现了学分转换困难的问题。此外,学习成果质量无法获得统一标准的量化,由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地域差异等的影响,获得的学分并非标准体系下的学分,因此很难在各高校之间实现流通。此外,学分银行制度的实现需要人员支持,首先需要具备丰富的师资力量满足学生选择的课程教学,还需要设置学分制度管理部门,做好课程调节、学分统计转化等工作,监督学分银行制度的运行,并为其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保障学分银行制度在高职院校顺利运行。
三、学分银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一)学分银行的构建以学生服务为主导
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程,一方面课程构建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另一方面要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提高学习质量提供保证。学分银行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应和学生发展需求相匹配,由于学习者社会角色的不同,在课程内容、课程学习时间、课程学习目的、课程学习要求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学分银行制度不应求同存异,而应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适用性,适合多种类型参与者学习,适合不同环境、条件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真正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目的。学分制度中的学分如何获得,通过学习哪些课程获得,如何进行学分的递加等的明确规定,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获得相应的学分。此外,在学分引导制度导向下,学生的学习动力被充分激发,在此种情况下,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等,以此为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二)建立学分银行的教学资源体系
分学银行教学制度下可供学生选择的教学资源较多,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健全的教学资源体系尤为重要。首先,丰富专业拓展学科的学习资源,比如物流专业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有企业管理、机械制造、计算机专业等,这些专业可以使物流专业构成一个系统的学习体系,因此要提供满足专业课程相关的课程资源体系。其次,根据学生需求提供感兴趣的专业课程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提供首先要综合考量本校师资资源,如果学校资源不具备,应和其他学校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资源体系。再次,在学分银行制度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当提供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需求不匹配时,或者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没有相应学习资源时,应尝试从互联网教学资源中获得,以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此外,科学的教学资源体系还应做到课程优化,教师构建课程资源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资源使用情况和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程度,优化课程资源,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提供有利条件。
(三)构建学分银行存储兑换机制课程教育,促进学生终身成长目标的实现
学分银行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中重要的任务是学分的存储、转化,对保障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历、职业证书作为进入行业的一道门槛,如果学生的学习无法获得认可,并得到相应的证书,那么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将失去原本的意义。鉴于此首先应为每个学生构建一个专门的学分账户,详细地记录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学习成果获得情况等,一方面为查看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学分可以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总之,当学分兑换完成之后,学生还可以进入下一个学习循环,重新进行学分认证,获得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以此为实现学生终身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四)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组织保障
在学分银行教育制度下,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更契合,但是各个高校之间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学分标准化,使学分能够更好地流通。在这种情况下应对学分进行量化,设置适合社会岗位需求的学分制度,学分制度要通过对企业发展、行业发展等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制定统一的学分考核制度,使高校人才培养有章可循。学校作为学分银行制度推行的主体单位,应为学分银行制度的推行提供各方保障和支持,不仅要满足各个专业课程学习的师资资源,还要配备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学生的学分储存、转化情况,做好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需求的相互协调,为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提供后方保障。
四、结语
学分银行教育管理制度对学习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育机构制度及人力资源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应不断完善学分银行教育管理制度,以学生为导向构建学分银行,并提供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保障学习成果学分的有效转换,以为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