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生社团建设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实践探索
2021-03-08韦秀英李长军都三强殷宝双
王 峥 韦秀英 李长军 都三强 殷宝双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一、社团建设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意义
奋斗精神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可以包括创新思维、实践精神、适应能力、吃苦精神,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够确保奋斗精神的实践,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大学中有各式各样的社团类型,如学术科技类、思想文化类、体育活动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等。大一新生入学时,社团内的成员一般会到各个班级之中宣传社团文化,吸引新同学加入社团组织。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高校学生是社会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品质,艰苦奋斗的卓越精神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之一。依托学生社团建设来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有着多方面的意义,首先,社团是一种以兴趣交流为主的小团体,通过参加社团,大学生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其次,社团建设对培育大学生实践精神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在大学生团体中,课堂上的内容多是以理论为主,而社团活动可以给参与者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再次,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社团学生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后,社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团体的缩影,在社团中,学生可以更早地适应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未来在真正的社会中更好的发展。
(一)依托社团专业特色,开启大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大学生群体是年轻的高文化素质群体,有着更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等团体,是为了实现共同愿望而走到一起的,在社团中学生可以实现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以及自我发展,更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当一群有着共同爱好的大学生在一起时,对于共同话题的讨论就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思维上也会表现得更加有创新性。[1]
(二)依托社团实践特色,砥砺大学生实践精神
大学社团内部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内部的一些有意义的比赛和各类主题活动等,社团成员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内能获得的社会实践机会比较少,除了正常的实践课程之外,几乎所有的知识以及技能学习都仅限于理论层面,当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由于缺少实践能力,会导致其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不适应的情况,给自身的发展和成长造成一定的困扰。通过社团建设,可以充分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各种社团活动中表现自己、肯定自己,树立他们融入社会的信心,为成以后的成长打下的坚实的基础。[2]
(三)依托社团职业导向,提升大学生适应能力
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大学生会在其社团内部担任不同的职务,充分锻炼其以后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3]一般来说,学生社团都是一个分工明确的组织,设有负责人、部长和社团成员等不同的职务,这些职务除去日常参与社团活动之外,还负责打理社团内部的一些具体事务,比如宣传人员会负责向学校内的其他人宣传社团的文化,吸引社团成员等;社团负责人会负责社团整体运营、发展以及各类活动的策划等;这些社团工作会对社团成员进行充分的职业训练,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四)依托社团团队项目,锻炼大学生吃苦精神
学生社团是自发组织的群体,与学生会组织不同的是,学生社团的成员都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共同理想走在一起的大学生。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数量较多,各个社团人数都在100人左右,在组织社团活动时,其活动内容和活动场地申请局限性很大,往往比较简陋,这种简陋的活动环境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相对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中,但仍要忆苦思甜,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民族传统。依托社团团队项目,引导大学生努力解决困难,勇于吃苦,这对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主义严重,缺少团队合作精神
现如今在读的大学生多为“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也已经步入大学的校门,“90后和“00后”都是成长于和平安定的年代,其成长时期正是改革开放成果初现的时期,大多数的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从小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也没有体验过艰苦的日子。并且受到当前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些新生代大学生追求自由、个性和开放,强调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忽略了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在就读的过程中,很多个人主义严重的学生很少从团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甚至很少为他人考虑,更不用谈什么团队精神。[4]
(二)缺乏奉献精神,急于功利
20世纪90年代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如今的“90后”和“0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进入到高等学校之前,都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操办。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状态,大多数的大学生都缺乏奉献精神,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少会选择付出。对于集体和班级的工作也没有积极性,做一件事情之前往往最先考虑的是自身是否能够从中获得利益,功利心较重。
(三)淡化政治意识,世俗之风渐长
现在的学生还出现了政治意识淡薄的问题,根据对许多高校学生的调查,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入党这件事抱有消极态度,甚至认为入党条件严格,与自己实际情况悬殊很大,所以放弃入党的想法,消极对待,不求上进。这种政治意识淡薄的思维显然与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理念不相符。除了政治理今淡薄,很多大学生都表现出了急功近利、功利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思想。很多学生的人生目标是赚大钱,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赚大钱,这种功利思想其实与家长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也与当前的社会环境有关。
(四)贪图享乐,缺乏奋斗精神
随着学生家庭生活的改善,在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中,同学之间相互攀比之风严重,在生活上铺张浪费,缺乏奋斗精神。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基本上是“啃老族”,生活所需的各项费用以及生活必需的用品都是由家里解决的,但是大学生活有着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依靠自己双手创造财富,但是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奋斗精神,自然也不愿意去通过劳动来获得生活上的补贴费用。
三、高校社团建设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实践探索
高校的社团建设一方面可以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通过社团中的各种活动,成员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为了使社团越办越好,社团成员会有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会激发其创新意识,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团建设中去,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加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团队意识。在高校社团的建设中,学校和学生都应作出努力。学校首先要肯定社团对大学生个人价值培养的重要性,其次是要重视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其向着更加规范、更加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而学生首先要清晰地认识到学生社团对自己大学教育的帮助,积极地参与加种感兴趣的社团,在加入社团之后,要为社团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一)学校要加强对社团的管理
对于学生社团来说,其最基本的存在条件是其必须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成员成长和发展的,只有在此基础上开展社团活动才会被学校所允许。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加强社团的规范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学校可以制订一些约束社团活动行为的规章制度,规范社团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理念,让社团成为更能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取向的组织。在扶持政策上,学校要对社团的一系列活动进行必要的支持,比较社团在创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时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场地支持,用行动来肯定社团在大学校园中的合规性,对于表现优异的大学生社团还应给于适应的精神鼓励或者物质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社团和建设社团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团队荣誉感。[5]
(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应的选择社团
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后,各个社团的成员会到每一个班级去宣传他们的社团文化和办社理念,大一新生如果有意向参加社团,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感兴趣的社团。加入社团之后要积极表现,树立正确的成员责任态度,积极地为社团建设出一份力。社团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成员的努力,成员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充分发挥奋斗吃苦的精神,才能帮助社团向着更好的发展。如果成员都不热爱自己的社团,那么社团建设就无从谈起。
(三)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将社团建设成更加多元化的组织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将网络运用于社团建设也是一种趋势。因为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注意,社团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渠道,将社团文化更广泛地传播于学生群体之间。特别是一些非娱乐性质的社团,由于其社团主题较为枯燥,所以入社吸引力也不足,但是这种诸如“自强社团”“创业社团”等强调个人能力培养的社团更加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所以在这一类型的社团宣传中,要充分发挥出网络通信的优势,打造属于社团的网络文化,通过论坛、贴吧、微博、社交平台等招新扩员。高校应发挥社团在此方面的优势,鼓励社团利用现代媒体手段,例如微博、微信、QQ群等发布和传播社会热点资讯,就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使社团成为高校新的思想阵地,使社团成为连接学生的新的桥梁。
四、结语
学校社团对于学生价值观养成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社团活动的组织及参与,学生可以充分强化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对于校外社会预接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拼搏意识,加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为国家培育具有综合能力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