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略探

2021-03-08王海燕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攻坚时代

王海燕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一、脱贫攻坚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一)脱贫攻坚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历史维度

中华民族反贫困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无论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都把摆脱贫困、改善民生作为使命追求,不断带领人民进行反贫困的伟大实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曾经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无论是进行土地改革还是解决温饱问题,提出“共同富裕”,再到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反贫困的伟大实践历史已深深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成为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二)脱贫攻坚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内涵

新时代实践孕育出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实践离不开思想的引领。基于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实践经历和长期的思考,习近平扶贫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问题意识明确、理论体系完备、内在逻辑严密的扶贫思想。[1]习近平扶贫思想全面总结了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扶贫思想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赋予了新的理论支撑,注入了新的内涵元素,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三)脱贫攻坚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时代素材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要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说话,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2]脱贫攻坚无疑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最佳素材之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精准扶贫”的中国方案、“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中国智慧、脱贫攻坚涌现的先进事迹及铸就的“愚公移山”奋斗精神等,都是脱贫攻坚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都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体现。

(四)脱贫攻坚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载体

不断丰富的实践载体,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扬帆起航的坚实地基。[3]一个个定点帮扶的贫困村和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引导青年亲身感受翻天覆地的面貌改变,就是一堂堂生动体验的“思政课”。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能为当代青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也能为青年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提供光明的方向指引,引导青年紧紧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脱贫攻坚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丰富提供了深远的实践价值和有效的实践平台。

二、基于脱贫攻坚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探析

(一)“谁来扶”:脱贫攻坚的有力领导深化党的执政形象

从扶贫主体上看,“谁来扶”阐明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有助于加深青年们对党的认知和了解,有利于引导青年实现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4]在党带领人民进行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情感更加浓厚,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通过对脱贫攻坚成就的高度认可和大力宣传,进一步加深对党的了解,提高认同,深化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塑造,对加强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扶持谁”:脱贫攻坚的“人民本位”凸显党的发展理念

从扶贫对象上看,“扶持谁”凸显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展开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脱贫攻坚本质上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践,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实现了近1亿贫困人口的脱贫,涉及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前所未有,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国家认同度。

(三)“如何扶”: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彰显“道路自信”

从扶贫方案上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方案,蕴含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进一步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5](9-14)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方案的提出到扶贫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再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分类施策的具体实施,中国走出了一条其他国家没有走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成效卓越。“如何扶”的过程,正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理念演变推进的过程,是“阳光扶贫”的党风廉政建设工程,也是东西协作与对口定点帮扶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过程,更是“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的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过程。可见,新时代脱贫攻坚有助于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国梦。

(四)“怎么看”:脱贫攻坚的国际评价印证党的责任担当

从世界目光上看,国际社会高度赞扬中国扶贫成就,印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中国扶贫对世界消除贫困作出了积极贡献,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贺信中,高度评价中国精准扶贫成就,称赞“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6](57-62)除此之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减贫事业,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开展国际减贫培训、推动社会组织“走出去”等多个方面加强国际减贫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基于脱贫攻坚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指向

(一)以脱贫攻坚为契机着力丰富“四史”教育资源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7](26-28)应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清楚脱贫攻坚的深远意义,引导青年们明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扶危济困、改善民生始终是中华文明的内在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应进一步运用脱贫攻坚着力丰富“四史”学习教育资源,抓住脱贫攻坚决胜胜利的关键契机,以专题学习、大型展览、主题活动等形式全面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摆脱贫困的艰苦探索和伟大实践,充分了解脱贫攻坚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背景,引导青年们清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二)以脱贫攻坚为载体积极搭建实践服务活动平台

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创新手段方法,有效开展以脱贫攻坚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利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深入扶贫村县,以“主人翁”身份和实际行动感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其次,开发扶贫特色资源,围绕“特色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文化扶贫”等多个领域利用社会资源和平台加大推广,丰富人民群众尤其青少年参与体验的渠道;再次,进一步建设脱贫攻坚资料展览馆及脱贫致富示范村等窗口平台,建立点对点后期联系机制,以各单位定点帮扶村为基地,打造志愿服务平台、电商创业平台及历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文化平台等,进一步联动扶贫地区、高校及社会的力量,积极发挥协同效应。

(三)以脱贫攻坚为背景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利用高校思政课主渠道讲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坚定“四个自信”。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新时代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强化分析问题能力和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厘清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间的关系。消灭绝对贫困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与贫困斗争的事业终结。相对贫困问题仍然长期存在,它必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因此,必须培养青年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进一步激发青年爱国动力和建设热情,培育可当大任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四)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宣传先进典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坐标,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追求。脱贫攻坚是新时代党的重要成就和伟大实践。应进一步利用媒体平台宣传脱贫攻坚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如黄文秀、李保国、张广秀等一批感动时代的人物。例如通过宣传讲座、网站建设、知识竞赛、主题活动、电影电视节目展播等,进一步发扬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把人们对榜样的感动和敬仰转化为实干动力。另外,进一步凝练脱贫攻坚伟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核,做好精神文化建设,研究提炼以脱贫攻坚为代表的时代精神,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新时代“愚公移山”、同舟共济等品质,弘扬时代精神,彰显时代价值。

四、结语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凸显时代性是爱国主义教育永恒的主题。当前,如何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可从提炼精神内涵、开展“四史”教育、搭建实践平台、讲好扶贫故事等多个方面进行相关纵深研究。2020年后党和国家将继续瞄准相对贫困问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信能够更好地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更丰富的养分和积淀更深厚的内涵。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攻坚时代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