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策略探究

2021-03-08马倩美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留学生思想工作

马倩美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2021年5月底,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2]不可否认,互联网与高校的融合,对于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卓有成效。当前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肩负着比以往更加繁重的使命。

近年来,我国留学生教育工作蓬勃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来华留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进一步激发了内生动力。据教育部统计,中国已然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2018年共有49.2万名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3]。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升,以及当前国际复杂形势对国际留学生跨境流动的影响,对以往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思想教育,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隐形力量,是促进师生交流的催化剂,有利于提高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其实现人生梦想奠定坚实后盾,并确保校园的和谐和稳定[4](16)。

一、网络新媒体环境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分析

正如传播学者汤普森所言:“没有人会否认大众传媒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经验产生的深远影响。”[5](359)网络新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成功突破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时空局限,提供交流和学习的良好平台,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以往的思想教育方式方法面临新的问题。一些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留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认识上存在偏颇

一些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对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如将“思想教育工作”等同于“政治理论宣传”,认为文化信仰不同、政治制度不同,难以开展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或仅在教学和文化活动中把重点放在语言或者专业知识教育本身;或对中国文化和概况的介绍,仅流于表面,较少涉及中国国情和发展现状。

从本质上看,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格、完善人格的综合教育活动。它不是要改变留学生原有的信仰与价值观,而是要通过系统的体验、学习与实践活动,客观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社会风貌等多个层面,展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与现实价值。青年留学生正处于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期,不妨通过思想教育活动,将他们培养成学有所成又对我国友好的国际化人才[6](71)。

(二)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有待优化

学校教育主要分为课堂教育和非课堂教育。就课堂教育而言,现有的课程教材设置,存在缺乏时代性的问题。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化》,是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的主要渠道,然而一些教材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描述较滞后,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节奏。

就非课堂教育而言,工作方式上缺乏创新性,忽视了思想教育工作在日常管理和第二课堂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在开展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靠行政措施和说教是行不通的。要将思想教育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中,创造宜人的校园文化环境,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在参与中完成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接受教育和启迪。因此,学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具有思想倾向和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吸引留学生,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又能有效实施“政治上积极影响,但不强加于人”的留学生教育方针。

(三)尚未建立系统、专业的来华留学生心理干预机制

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正成为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影响和制约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外部因素,又有语言掌握、环境适应性和人格特征等内部因素[7](94-97)。

在留学生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现,留学生们凸显的一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生活与学习的态度,还事关国家政治、外交。应该从心理辅导做起,以疏导的方式培养认同感。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建立初步的留学生心理干预机制。不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机制,如有些学校采取国际教育学院承担留学生招生、管理、教学、心理等所有工作;有些学校采取以教师为主、留管为辅的直接干预机制;有些学校采取以留学生辅导员为主,班主任和留管干部为辅的协同干预机制。不管哪种模式,现有的留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在解决具体问题方面仍不够专业、系统,在面对留学生出现疑难杂症的心理问题时,难以做好解答和引导[8](48-49)。

二、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策略

(一)健全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体系,挖掘思想教育潜力

以往的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主要局限于校园、宿舍等固定场所,受诸多条件的限制。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羁绊,采取立体化、动态化的多种形式。

作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根据心理危机干预的情况,建立一套系统、专业、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既符合留学生管理特点,又有可操作性。一是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由留管部门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统筹全校留学生心理工作。二是建立针对重点学生和重要事件的应对机制及跟踪和重点辅导机制。三是向外借力,形成“专门机构+专家+志愿者”的组织模式,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助力来华留学生思想工作开展。

(二)优化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形式,形成思想教育合力

习近平同志曾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9](157)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移动互联网既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又有利于提高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便捷性。

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来华留学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新兴教育载体相互融合辅助教学,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例如,利用平时留学生活动拍摄的图片、视频,结合教学文案和动态图像组成多模态教学形式,教育者可以将互联网优势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搭建微平台推送教育教学内容。如雨课堂、学习通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生动立体,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三)拓展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教育魅力

以往的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来源于图书、报纸及电视广播等。由于来自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具有迥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因此,会出现不能适应的状况。高校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工作:一是涉及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法律法规教育;二是我国的民俗风情教育;三是所就读高校的校规校纪及校园精神教育;四是文化传统与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等。

应善于创新留学生的思想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把线上的思想引领与线下的具体行动相结合,因势利导,以诚相待,与他们经常保持接触,建立信任关系,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向,及时掌握他们面临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圆满完成学业,成为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

(四)善用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彰显思想教育活力

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充分调动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秉持正确的办学目标,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源、整理资源,调研与摸查来华留学生的共性需求及个性化需求,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数字化校园交流平台,加强跨文化适应管理,使辅导员、管理人员和留学生相互交流,并成为来华留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温暖陪伴者和幸福守望者[10](161)。

第二,适当举办留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定期设计与举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学习活动,让在华留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交流互动、文化考察等方式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逐步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学习中实现思想碰撞与交流,促进多种文化的融合与发展[11](196-198)。

第三,开展中国国情实践体验活动。为了增强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活力,高校应引导留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走向社会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只有理论和现实相结合,才能使外在的认知转化成内在的认同。

猜你喜欢

留学生思想工作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我要出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