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朝理想女性映射下的女子教育内容

2021-03-08杨子敬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妇女教育

杨子敬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鲁迅在《看镜有感》中说:“遥想汉人是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1](166)鲁迅先生对隋唐文化的生动描写,揭示了唐朝的教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旧中有新,展现出独特的一面,这也是唐朝女子教育能够独树一帜的写照。本文试图从唐朝对理性女性的追求看当时的女子教育,观照唐朝女子教育的不同之处。

一、社会背景:开放自由的风俗

学者和刘乃曾说,封建时期的妇女没有接受正统教育的权利,似乎社会上对男子教育的重视掩盖了社会上并存的另一半女性,其实不然,社会对妇女教育极为重视,只不过是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内容罢了。李泽厚曾在《美的历程》中说道:“魏晋六朝是门阀贵族的艺术,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思辨为特征,那么唐代……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依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2](125)由此可见,唐代是一个比前代更自由的社会,是一个后续王朝无法比拟的时代,唐代女性人格相对自由,不受约束,他们不拘礼法,大胆社交,不囿于所谓的足不出户的封建礼教。社会环境也容许女子受教育,学习文化,并且大加鼓励。唐人李华在写给外孙女的信中谈道:“妇女亦要读书解文字,知古今情状,事父母舅姑,然可无咎。”[3](3195)社会鼓励女子受教育,但是可以看出其并不是以女子的独立人格发展为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女子通过受教育,懂得社会礼法,使她们知书而达“礼”,便于学习三从四德等“事人之道”[4](141)。

二、理想与现实:女子教育的内容

女子教育,作为一个在封建时代良好地控制和塑造女性的手段,对女性品格等方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唐朝女子教育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才能与文学艺术教育

在封建时代,社会对不同阶层的女子要求不同,但是社会总体风气是一致的。对于女子,唐朝要求端庄柔美、知书达理。女子接受的教育内容呈现出唐朝独有的特点。

唐朝是一个文学兴盛的时代,诗歌发展繁荣,唐代上自宫廷妃嫔、上层贵妇,下到普通百姓、尼姑女冠、青衣婢女都是能诗善文的人。唐代小说中的完美女性无不具有能诗善文的特点,女子从小接受文学的熏陶成为一种风气[5](89)。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说:“唐以雅道奖士类,而闺阁英秀,亦能熏染,锦心绣口,蕙情兰性,足可尚矣。”[6](78)由此可见当时女子普遍具有诗学才能。儒家经典《孝经》和《论语》也是女性的必读书目,所学内容以《诗》《礼》为最重要。[7](139)章学诚《妇学》中如此概括《诗》《礼》于妇女言辞的重要性[8](22),“妇学之目,德言容功。郑注‘言为辞令’,自非娴于经礼,习于文章,不足为学。乃知诵《诗》习《礼》,古之妇学,略亚丈夫。后世妇女之文,虽稍偏于华采,要其渊源所自,宜知有所受也”[9](530)。唐代在诗词方面造诣深的女子多是青楼女子,因为处于社会底层的这些女子受礼教的束缚最少,生活交际最丰富,这些青楼女子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琴棋书画皆通,经常与文人墨客接触,渐渐受到熏染。[10](100)薛涛是唐代名妓的代表,她与元稹、白居易等当朝名士结为文友[10](102),留下五百多首诗篇,是唐代及前代女诗人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位,史称不仅“辩惠知诗,善篇章,足辞辩”[11](221),还“作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12](244)。此外,唐朝宗教发展迅速,佛道并存,出现了一些女冠诗人,如鱼玄机,生活于晚唐时期,她的诗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是唐代的第一流的女诗人。[8](24)其他代表还有上官婉儿、宋氏姐妹等。

除了文学教养外,重视书画音乐修养是唐代女子教育的另一个特点。[4](141)宫廷内有教坊、梨园,皇帝的爱好影响了社会的潮流。杨贵妃正是因为通音律,才能集玄宗的万千宠爱于一身。宰相宋璟的女儿宋氏精通羯鼓,有很高的演奏水平。[4](142)唐代诗歌中有很多生动描绘女子高超技艺的内容,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精妙的描写,使当时的情景如同再现。

作为女子,学会装饰容貌是自古有之的事,追求美是每个人的权利。唐玄宗时给太子选妃,要求是“颀长洁白”,由此可见唐人对女性美的标准是长、白、美,但唐朝的女子并不是病弱西施样,而是略带英勇般的矫健和丰满之美。在这样的审美引导之下,学习装饰成为女子生活的一部分。唐代女子十分重视化妆,胭脂流行。胭脂又名“焉支”,本出自焉支山下,由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提取而成。唐时,妇女以胭脂作红妆的风气盛行。除了在脸部、唇部、手部、胸部涂抹胭脂,让皮肤看起来白皙娇嫩外,还注重画眉。眉毛的样式很多,玄宗命人作“十眉图”,即开元御爱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还在额头上画“额黄”,唐朝有许多关于额黄的诗词描述,例如温庭筠的《偶游》,“额黄无限夕阳山”。唐朝女子还用彩纸剪成花样,贴在额头,称为“花钿”,刘禹锡《踏歌行》描写女子歌舞之后花钿散落的情形,“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这一妆容后来流传到周边国家,现在也可看到它的影子。

(二)孝与妇德教育

中国是一个讲求合家团圆的地方,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孝顺长辈是一个必然要求。现在新型家庭以小家庭为主,在封建时代,多数是四世同堂类的家庭模式,因此妇女是维系家庭和睦的重要支柱。上至帝王后妃,下到庶人百姓,孝是一个普遍要求。从史料、墓志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教育内容中经史教育是根本,礼制是经史教育的核心。[13](17)唐人女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女子知晓为妇之道,为成家以后的事亲事夫做好准备,唐代的女训教材如郑氏的《女孝经》和宋氏的《女论语》都有专门讲述事舅姑的章节。《礼记·内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汇聚儒家有关妇礼规范的奠基之作,堪称后世女教书之圭臬。[14](5)《礼记·内则》记载女子从十岁开始就要接受“妇学”教育,《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妇人先嫁三月……教以妇言、妇德、妇容、妇功。”郑注:“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桌。”[15](687)据《唐代墓志汇编》所记,高门显宦之妻女,无不于赫文中三申其德、言、容、功,这些在儒家典籍的学习中就自然贯穿融入。[16](18)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妇工是一个必备技能。《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有云:“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另外,女子作为操持家务的主力,更应该注重勤俭。《女论语》中写道:“营家之女,唯勤唯俭,勤则家起,懒则家倾,俭则家富,奢则家贫。”此书最早提倡女子勤俭持家,对操持家务作了具体陈述,对于后代中国女性养成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优良品质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总而言之,女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相夫教子、治家理财的能力,以及明礼修德,培养与男权社会下的宗法社会利益相一致的道德情感,以及服务于宗法家庭的实际能力。由于唐代开明的政治制度、开放的社会风气、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广大社会上平民女子的审美程度逐渐提高,审美教育的取向由前期的以“德”为美向中期的以“德”“色”“艺”并重过渡。

(三)母范与修养教育

母亲的修养对一个家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女性要以自己的言行为示范。《女孝经》要求女性对儿女要“和之以恩爱,示之以严毅,动而合礼,言必有经”。平时女性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礼的规范,反对女子说三道四、辱贱门风。作为母亲,教育孩子,要男女有别地对待,男孩应该学习诗书礼仪、吟诗作赋,女子应该尽量少出门,教育女孩要贤良淑德,这样出嫁以后才能孝顺公婆。

综上陈述,可以看到唐人对妇女的要求主要有:知书达理,性格温良;行为端庄,勤俭持家;事亲事夫,教养子女;能诗善文,精通音律;肤白貌美,善修容颜。其中最重要的要求是贤良柔顺,贤妇是社会对女性的最基本要求。这些对理想女性的要求基本都在传统儒家伦理要求之内,唐人理想女性的品德是遵循三从四德的原则。

三、突破下的回归:女子的地位

唐朝相比其他封建王朝,是一个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时代,礼教并没有形成束缚人的牢笼,得益于唐朝相互交融的文化,形成了奔放鲜活的氛围。然而开放是相对的,正如女子的地位只是有了相对的高度,但是在男性主导下的社会,女子属于一个附属的阶层,受教育的目的是服务男权需求,教育的内容也是对传统儒家礼教的继承,突破的层次是有限的。随着政府对礼教妇道的大力提倡和社会性别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女性生活日益礼仪化,唐代后期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唐朝的女子教育发展到了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唐代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妇女受教育促进了妇女素质的整体提高。到了宋元时期,唐代文明开放的格调、浪漫诗意的气韵逐渐消失,变为萎靡纤弱、沉湎于声色肉感的病态社会。女子逐渐被程朱理学所束缚,女子地位下降,男尊女卑的观念浸入整个社会,女子自觉自愿地屈从于男子主导之下。

唐朝始终是一个开明的时代,女子在这样一个时代获得了尊重与发展,女子教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妇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