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设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探究
2021-03-08张瑶
张 瑶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 100073)
习近平同志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提道,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1]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设计艺术类专业学生作为艺术类学生的一个群体,获取知识的渠道、专业的认知能力和专业发展的广度深度不断发生变化。为适应教育发展,对此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断探索,守正创新,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时期设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一)新时期设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内涵
教育管理即教师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2]在管理活动中,教师应按照设计艺术教育内部特有的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为目标,使设计艺术教育活动紧跟形势变化。
(二)新时期设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意义
新时期的设计艺术教育管理应给学生以更加觉醒的智慧,给社会以更多方向性的指导,给国家以更为自信的未来。设计艺术本身就包含着创新、科技、未来等内涵,融入教育管理后,一方面要把学生培养成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与时代同频,帮助他们未来进入社会后尽快寻找合适的机会和相应的岗位,使设计艺术类学生的专长得以充分发挥。
设计艺术教育管理者只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特色教育管理模式,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而设计出符合时代需求、具有民族特色、推动社会进步的艺术作品。
二、新时期设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设计艺术以艺术的表现方式使各设计作品类呈现不同的艺术形态,本质即实用与艺术的结合。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创造和审艺能力,其专业特性、成长环境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有自身特点。
(一)创新能力突出,规矩意识薄弱
一份优秀的设计作品,一定是有新意、有个性色彩、被设计者赋予灵魂的。这就需要设计者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思维的灵感源自敏感的内心,这类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主张,比较重视个人在专业领域等方面的创新。同时,在规矩意识上会比较欠缺,比较注重自我意识,需要管理者积极有效的引导。
(二)专业技能丰富,理论积累欠缺
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长,设计艺术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愈发繁重,专业技能更成为学生考核指标的重中之重。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全身心投入“设计”技能专业课程上,无论科学文化知识还是专业理论知识都比较欠缺。而实际上,要想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设计出别具一格、富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正需要理论文化素养的积淀。
(三)感性思维主导,理性逻辑不足
设计艺术服务于人民生活,它帮助我们提升生活质量,增加人生品味和情趣。好的设计师都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独特元素,最终体现在设计艺术作品中。设计与其他艺术的不同点在于除了满足大众审美,还需要突出其功能性,这就要求学设计艺术的学生不仅要有感性思维的参与,同时不能缺少理性逻辑思维的介入指导。
三、创新新时期设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一)优化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1.班级——实行民主管理
为了使设计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学生乐于执行相关的管理办法,可以实行民主管理办法。一方面,学生可以参与班级管理决策,与教师共同商议管理条例,确立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合理规定。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扮演适当的角色,突出设计艺术专业特色,引导学生们自我约束和管理。师生需找到教育管理的平衡点,共同维护班级制度。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以责权统一为原则,让学生们提高主人翁意识,在学生发展、班级管理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2010年11月,水利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实施3年来,项目建设总体进展顺利,2012年汛期1 000多个县已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行,发挥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益。为进一步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
2.教师——做好角色扮演
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即教师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育管理中的反应。作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包括以下几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学生精神的培育者。教师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成功地扮演相应角色,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学生及时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师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相处关系,同时,把学生的想法与需求定期反馈给学校。这些角色统一于教育管理之中,使学生们充分地信任教师,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3.学生——培养集体荣誉感
集体意识即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态度,其培养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班级,养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培养集体意识,可以定期在班级内组织团队活动,要求学生们全员参与,为大家制造相互了解和熟悉的机会,使学生们真正地融入大团体中,意识到合力的重要性。突出专业特色、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增加集体荣誉感。
(二)创新专业教学设计理念
1.考虑社会层面——应实际需求规划专业课程
目前,部分院校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如下两点问题:第一,多数艺术院校都很重视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的课程建设,而专业实践类的课程相对较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得不到足够的发挥,适合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还没有建立健全。第二,部分艺术院校设计艺术类专业学科设置庞杂,涉及的专业领域很丰富,但每项专业技能的训练却点到为止,没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术业有专攻,这样的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很多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无法找到与自身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岗位。故而应调研历届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规划专业课程,才能适应新时期设计艺术专业的发展。
2.重视学生层面——个性化教学管理模式
学生因其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维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也有所差异。教师应在学校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如果只追求共性,而忽视个性,就失去了独立思想和创造能力,这对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谓是致命的。而一味地追求个性,又会使学生在毕业后面对客户需求难以适应。因此,把握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这一“度”十分重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鼓励学生向自身擅长的专业领域不断探索、深入探索。对于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给予额外指导,使学生在这一领域更加出色。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也应以鼓励为主,因材施教,可以使学生更有归属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才能。
3.关注教师层面——把创作空间交给学生
传统园丁式的教育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挖掘、开发学生的潜能。实际上并非如此,师生间的关系不应该是主动与被动,而应该是共享共创、教学相长。教师单纯地把自己的想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成了被动的待开发者,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去遵循、去设计,而少了自己的思考,缺乏对待问题的创新意识,最后导致了学生的惰性心理。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地把创作空间交给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少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也应在此过程中大胆质疑,敢于交流,突破传统思维下教师即权威的认识,与教师平等地对话交流,虚心请教,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
(三)提升全面综合素养
1.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欲从艺,先立德。”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将此作为培养学生的基础。设计艺术作品的创作,只有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有可能被社会长期认同,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大学时期,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艺术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让学生向德艺双馨的目标迈进。使学生明白,“德”是安身立命之根,“艺”是成就事业之本,有艺无德不立,有德无艺不行。
2.加强学生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即学生所学习的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基础文化知识,包含对人类历史各时期的了解,中外经典艺术作品的赏析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3]一件精湛的设计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设计者对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对历史渊源、现实生活等的深刻感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设计作品之中,才能够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因此,教师要全面提高设计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养。
3.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的提升要以专业知识、技能、实践的提高为基础。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这就对设计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水准的要求。设计艺术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有好的创意,还需要运用科技的手段去叠加、包装、呈现,同时达到审艺学和功能学的双重要求。
(四)师生一体化建设
(一)共享——搭建专业实践平台
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专业水准,将现有的设计项目或者概念设计任务安排给学生一起做。这种任务不应该是低端的重复,或是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而是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使他们有信心独当一面。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校际联系,帮助学生搭建专业实践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二)共情——开展定期心理疏导
新形势下,设计艺术类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习目的实用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同时,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很多学生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时常不稳定。但学生内心还是比较依赖专业课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专业课教师可以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谈心谈话,如果问题严重,就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介入。
(三)共评——建立自评互评制度
自评即对自己在某一时期的表现的整体评价。学生可以在自评过程中总结反思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从而主动地改善学习状态。教师也可以在自评过程中检查是否尽到了教师应尽的义务,不断改进和提升。互评可分为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4]师生互评可以使教师更加直观地看到学生们的反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适当调整。生生互评可以增进学生的相互了解,增加凝聚力,缓解矛盾。自评互评制度可以把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展示出来,对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综上所述,新时期设计艺术类学生因其成长经历、学习情况、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更需要学校与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设计艺术类专业的优秀人才,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