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021-03-08柯晓扬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心理品质个体

林 琳 柯晓扬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西南大学新学工创新中心课题组的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出现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消极心理反应,加之在学习、恋爱、择业等方面存在各种困惑与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亟须重视。[1]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支持,积极探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及其特点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稳定、持久的心理品质,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集中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各个方面。积极心理品质常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隐匿性。积极的心理品质往往隐藏在个体的心灵深处,是个体内部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心理品质,只有在一定外力作用的驱动下,其内在品质才能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②稳定性。个体的心理品质在环境、知识、内心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一旦形成则难以改变。③发展性。积极心理品质可开发人的创造力,使个体以乐观的态度思考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

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的发展意义非凡。大学生正处于工作和学习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学业、竞争、人际、情感等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合理释放,将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困扰。基于此,高校应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首先,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康的个体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体,大学生积极的情绪可有效调节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对预防心理疾病有一定的作用。积极的心理品质包含乐观、坚强、勇敢、自信、希望等,能帮助大学生从消极的心理情感中走出来,有效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其次,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所处环境的一种情绪体验。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通常对生活和遭遇的挫折保持良好的心理感受,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这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增强作用。

再次,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个人发展受到阻碍,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积极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主要指对自己及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生理和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它的形成有赖于大学生群体参与社会生活和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和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中自我意识逐步定型。

积极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个体可以真正接纳自我,认识到自我的独特性和局限性,欣赏自我的优势,能够发现并善于运用自我的生命资源,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魔力,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

大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要打破自我封闭,增加生活阅历,拓展生活范围和交往空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多方面、多维度真正了解自己。其次要积极地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大学生要注重提高内在修养,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接纳自我的优势、限制与不足,给予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再次要有效地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个体主动、定向地改变自我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作为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应做到抵制外部不良的诱惑,约束情感,把握行为,树立良好的自尊和自信。以优秀的同龄人为榜样,培养健全的意志品质。

(二)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指与满足个体需要相联系的、伴随愉悦主观体验的情绪。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的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会开拓思维和视野,丰富帮助我们成功的各项资源。积极情绪为我们带来健康,让我们更加坚韧,并抑制无端的消极情绪。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努力激发自身的积极情绪。值得注意的是,积极情绪不是越多越好,消极情绪不是越少越好,最佳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例大约为3∶1。

大学生要培养积极情绪,一方面,要减少消极情绪。首先,学会接纳负面情绪,面对负面情绪,通过冥想、正念、合理宣泄等途径先让自己放松下来,允许负面情绪的适时表达和体验,和负面情绪待一会儿,思考情绪背后深层次的需要和渴望是什么,加强对自我的觉察,通过表层情绪识别内在真实心理需求,学会运用合理的方式予以满足;其次,学会应对负面情绪,比如认知调整策略,转变看问题的视角,调整不合理的信念、归因方式、期待和价值追求等,改进应对方法和策略;再次,遇到心理危机个人难以应对时,随时懂得寻求并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另一方面,要培养积极情绪。第一,可以以日记形式记录愉快的生活事件,用心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快乐,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快乐;第二,培养和强化感恩意识,常怀感恩之心,愉悦体验便会增加;第三,用积极思维取代消极思维,善于以积极的视角理解正在发生的事件;第四,经常参与能发挥个人特长的活动或体育锻炼等,激发积极体验。

(三)积极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系列社会交往中形成和逐步建立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和群体凝聚力,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成长成才的目标。

要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需要引导学生懂得接纳和欣赏不同,人因相似而联结,因不同而学习,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对人保持好奇,沟通时不作价值评判;尊重、信任对方;学会倾听,倾听过程中全神贯注同时给予积极的反馈;懂得赏识对方,并持有同理心,这意味着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增强沟通效果。

根据萨提亚沟通模式的理论,积极的人际关系意味着自己、他人与情境的和谐一致,此时,个体自我价值感比较强,能很好地协调周围的环境、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以更加开放、包容和抱持的姿态,更多地运用一致性沟通模式。要求学生多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习惯化的、自动化的沟通模式是什么,尤其是童年时期,在处于压力情境下自己一贯的应对模式是什么。当对自我有了更多的觉察,改变就会发生。觉察别人人际沟通的模式,当对方是讨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时,多与对方联结感受;当对方是指责型人际沟通模式时,多与对方联结期待;当对方是超理智模式时,可以从观点层面建立联结;当对方是打岔模式时,可以从对方感兴趣的人、事等话题上建立联结,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

(四)积极人格的完善

人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和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表现及情感特征等的综合模式,同时也是人的尊严、价值和名誉的总和。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主动性[2],而且积极的人格是人们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和维护心理健康最根本的因素。胡佳新、蒋明宏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人格特质的核心要素为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3]笔者多年来的研究发现,要构建学生的积极人格,需要学生自身、教师和学校合力推进。学生要多实践和体验,重塑自我效能感,接纳多元化的成长和成功模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教师要积极打造金课,改变教学风格,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让学生在充满关爱、互动和体验的课堂中找到自己;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增强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指个体面对威胁和压力时依然能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个体适应危险环境中的良好状态。从心理层面来讲,心理韧性主要指个体能承受强有力的破坏性变化并及时从消极的经历中恢复过来,积极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拥有心理韧性的大学生不仅能从一系列挫折中恢复过来,还能因为逆境的应对变得更加强大。

要增强心理韧性就需要大学生加强对自身压力的管理。当今大学生面临考试、学习、生活、市场竞争等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或大或小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可有效减轻大学生的压力:确立有效目标,激发内在驱动力;正视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适当预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压力的产生可能与自身的过度解读和过高要求有关,过于夸大事情的后果往往导致心理负担加重,适当预留一些思考时间,梳理事情的本来面目,是减轻压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开展成长型压力观干预,深化学生对压力的认识和反思,北京师范大学林丹华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引入压力(认识到压力的双重作用)、承认压力(实事求是)、欢迎压力(在乎,因此负重前行)、利用压力(压力是成长的证明)四个步骤不断训练与反思,显著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心理品质个体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