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高校“纲要”课课程设计与实践

2021-03-08刘秀峰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纲要课程设计导向

刘秀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的系列讲话都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刘云山同志曾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增强问题意识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1]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思维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方法指引,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现就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下。

一、以“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引领高校“纲要”课教学的内涵

建构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离不开课程设置及教学的基本目的。每门课程设置都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必须理解“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是什么,哪些事情是学校经验中可以获得,而在别的地方却达不到同样的效果”[2]。可以说,课程目的决定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要实现的结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承载国史国情教育的任务,目的是让当代大学生“学史明志,学史增信”,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其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自觉做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立足于此,以“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引领高校“纲要”课教学的内涵,即指以解决影响高校“纲要”课课程教学目的问题,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那么,影响高校“纲要”课教学的问题有哪些呢?有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也要突出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认知、揭示、警觉和反思本学科建设中的外部制约性问题、内部性问题和内外交集性问题等三类问题之上,各类问题分别又有多样化表现。”[3]此观点对于探讨以“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引领高校“纲要”课教学的内涵,具有借鉴意义。

基于前期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在此提出三个方面以供探讨:一是教学主体间的问题,即学生和教师的自身存在的影响课程教学的问题;二是课程教学问题,即影响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评价等问题;三是当前的社会环境问题,即影响学生思想的错误社会思想等问题。把握住这三方面的问题,明确以“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引领高校“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实质。

二、以“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引领高校“纲要”课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前的调查研究

教学前的调查研究重点要解决“教学主体间的问题”,即学生和教师的自身存在的影响课程教学的问题。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是目前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引,学生对课程的基本诉求、对课程教学方式的喜好、对课程的自我定位及对课程存在的偏见等问题,都是影响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课程设计之前必须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独特的思想特点,“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当前社会环境、多样社会文化及社会思想的影响,心理特点及思想观念呈现多面性和可塑性”[4],基于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前调查是要实现学生思想特点和课程教学设计的融合。

其次,基于学生知识诉求、方式诉求等,教师自身能力能否满足,是需要教师自查的问题。教师自古被称为“智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学问。古人讲“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5]所以,教学前,教师必须自查,看自身“这潭水”够不够、差什么,明确问题,补充短板。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多年来对于“纲要”课的课程组织方式,学界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专题式教学”是目前较普遍的内容组织方式。但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思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路,即根据教学目的构建课程教学问题,以问题建构课程框架,可以命名为“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的具体方式是将每一章节的课程内容凝练为几个问题,以问题支撑课程的主要内容,依托问题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问题凝练过程中要贯穿问题意识,具体突出两个方面的导向:一是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而凝练问题。“纲要”课从时间上看,贯穿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内容上讲,涵盖近现代的重大事件及经验教训等诸多问题。这里首先要处理的问题是,如何在这诸多内容中凝练出支撑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课程问题的凝练必须服务教学目的,立足思政课程的大目的和“纲要”课本身承担的分目的,进行课程问题的凝练,保障教学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将应对当前存在的错误思想融入问题的凝练中。当前社会存在的错误思想和历史问题分不开,从近代历史中分析问题、探讨问题,应对诸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的重要路径。在课程内容问题的设置上,必须着眼当前的社会思想,将应对错误思想融入已凝练的问题,或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专门针对性的问题,凸显课程的教育目的。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

就目前的实践效果而言,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对话”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讨论法是较恰当的。这里的“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主体间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讲授的主体,学生是课程参与的主体,在教师的问题讲解中,学生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即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后现代主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人与人的对话是思想本身的实现和真理的敞亮 ,任何中断这种你与我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6]“对话”方式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讨论法。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作为讲授的主体,但给学生讨论、反驳甚至质疑的平等主体地位和空间,这种方式有助于将问题意识和导向贯彻到底,深入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的开展

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下的“纲要”课“问题式教学”的教学评价,要有所改革。首先,就成绩比例设定而言,“问题式教学”真切关注问题的解决,在考核中要注重平时成绩比例的比重。就目前的实践而言,“纲要”课考核中平时成绩比例宜设定为50%,实行和期末考核同等比值,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就期末考核方式而言,可以采取更加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但宗旨是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发现问题。比如,口试。采取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方式,由教师根据课程问题随即向学生提问,由学生回答。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深入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缺点是知识点考核不够全面,以及个别学生会有紧张等影响正常发挥等现象。又如,闭卷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在题目设置上应以主观题为主,在问题选择上要有针对性,既能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由,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又能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

(五)教学反思

以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引领“纲要”课教学,必须进行全面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身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纲要”课具体教学反思中,一是要对整个课程设计进行反思,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具体环节;二是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反思,总结其中的经验,发现存在的不足;三是要注重对评价方式的反思,总结与探讨考核方式能够支撑起或满足“问题式教学”的目的。

三、以“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引领高校“纲要”课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点”“面”之间的关系

以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构建“纲要”课教学,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是“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提炼的“问题”可以看作“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整体内容可以看作“面”。在课堂教学中既应该有目的地强化问题,凸显教育的目的,同时应兼顾到“面”,让学生有宏观的视野。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实现“融面于点”,即将宏观背景的内容融入问题的强化和解决。这样的设计,既能使“问题”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宏观背景的掌握。

(二)正确处理“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的问题可分为“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通过课前课后的调查研究所得,以及课堂教学观察所得等问题,可以称之为“显性问题”,即直接表现出的问题;但学生思想内在的问题,包括内心深处对教学观点的不认同,或虽然表面接受但内心仍对自己错误观点的坚持等,都可以称之为“隐性问题”。因此以问题意识导向引领“纲要”课教学,要充分地挖掘“隐性问题”,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这里可用的方法便是上文中提到的“对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质上是对传统教学“主客体”观念的革命,但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因此,现代课堂的师生关系称之为“主体间性”更合适。这种课堂定位是挖掘课程“隐性问题”的前提,具体而言,在课程教学中,应将学生作为平等对话的主体,而不是灌输的对象,给学生质疑、反驳、讨论的空间和时间,并通过各种方法,将这种空间和时间放大,明确学生的平等主体地位。这种情况之下,才能自然而然地彰显学生思想中潜在的“隐性问题”,才能更好地增强教育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教学与考核之间的关系

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较关注的环节。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教学过程“热火朝天”,但考核结果“寒冷一片”。教学过程效果不能在考核中体现,这里的问题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考核方式的设计,使考核服务教学,发挥促进教学的作用,同时注重教学过程和考核效果的一致性体现。在以问题意识和导向引领“纲要”课教学中,考核方式的设置中一是要充分考虑平时成绩,突出学生课堂参与的价值和意义;二是要体现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突出课程以解决问题,实现教育目标的直接目的。

四、结语

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思维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的思路。“问题式教学”对于纲要课而言具有较强的契合性,既能解决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时相对较少的问题,又能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突出思政课程的教育目的。立足“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进行“纲要”课课程设计,是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尝试。

猜你喜欢

纲要课程设计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偏向”不是好导向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