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在“跨文化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渗透

2021-03-08杨丽芬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跨文化育人思政

杨丽芬 杨 欣 王 敏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座谈会上多次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6月教育部也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方面指出要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之后,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思政要素融入各类课程的方法和路径。“跨文化旅游英语”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公共基础课,如何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挥好该课程的育人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跨文化旅游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跨文化旅游英语”是笔者学校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涵盖了较为典型的跨文化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计划行程、入住酒店、交通出行、享用美食、观光、购物、处理紧急情况等。但是,当前的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教师着重讲授旅游中涉及的“吃饭、住宿、乘车、游览、购物”等方面的英文口语表达方式、跨文化旅游知识和文化知识,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引导,未能很好地搭建起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向世界传播中国旅游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发展史的桥梁,学生也缺乏用英语将优秀的中国旅游资源和中华文化传播出去的能力和见识,整体欠缺探讨和交流复杂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亟待提升。

其次,该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以西方国家的景点介绍、酒店入住、饮食、用餐礼仪、交通工具、购物体验等为素材,反映的多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制度和旅游资源,忽视了对中国旅游资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输入,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综上所述,“跨文化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偏重旅游英语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把“立德树人”渗透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思政元素在“跨文化旅游英语”课堂上的渗透与融合

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Ralph W. Tyler)主张课堂教学要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即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可以实现目标,怎样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怎样确定目标正在得以实现。[3]根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问题,思政要素在“跨文化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修订教学目标,体现德育元素

确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要想体现德育效果,必须增加思政教学目标。目前“跨文化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方面。知识目标注重学生旅游英语词汇与句型的学习和表达,中西方旅游资源及文化背景的学习。能力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应用能力及跨文化旅游交际中的思辨能力、移情能力。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精神,教学目标中可增加思政目标,如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国家荣誉感,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样可以体现跨文化旅游英语课程的育人效果,使学生在跨文化旅游交际中既能够尊重他国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也能弘扬和传承中国本土旅游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 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载体。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得依靠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跨文化旅游英语”课程计划以单元主题为单位,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素材。同时从互联网上选择与主题思政内容相关的英文素材作为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在获得国际视野的同时,客观地分析和比较中西旅游文化的异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外,教师要巧妙地将思政内容渗透到教学中,把握渗透的时机和适度性,达到如盐入水的效果。如在“跨文化旅游英语”Unit 5 Enjoying Meals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了解巴西、印度、日本、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美食及饮食文化之后,应引导他们探讨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包括中华饮食的历史、饮食器具的发展、八大菜系、各地特色名吃、传统佳节饮食,美食背后的故事等,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教学组织模式

教学组织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跨文化旅游英语”每周2课时,如果仅靠课堂讲授,思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借助学习通、QQ群,微信群等平台,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Unit 4 Local Transportation为例,教师课堂授课前先在学习通的讨论区布置互动话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如“旅行时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哪些?你最喜欢的交通工具是哪一种及原因”。推送伦敦地铁、日本新干线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些交通工具,同时也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地铁、高铁的历史,比较中国高铁与日本新干线的异同,从中感受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自信。课堂上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学习通布置的话题,如中国城市地铁的发展及现状,中国高铁的现状和未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赶超,以及国内科研人员为推动技术进步作出的伟大贡献和爱国敬业的精神。学生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既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的能力, 又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课后,教师要借助班级QQ群、微信群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探讨问题、分析现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4]学校的第二课堂英语活动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治国理政方针介绍、中国政治知识问答等内容[5],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指导参与作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从而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四)建立多元化、科学化、思政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以往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为了体现“跨文化旅游英语”教学的育人效果,对学生学的评价应从单一的英语知识考查向思想政治素养考核延伸,建立多元化、科学化、思政化的教学评价体系。[6]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平时作业中增加思政主题内容,让学生在主题材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中得到熏陶,并通过作报告、讨论、演讲、作文等形式动态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思想认识水平、学习态度等,计入平时成绩,与课程思政目标达到有机融合。期末考试中,在阅读、翻译、作文等题目中加入与中国旅游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如果你是导游,你会向外国游客推荐哪个旅游景点?介绍哪道中国美食?介绍哪项中国传统文化?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他国语言文化和本国语言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关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结语

“跨文化旅游英语”是一门以跨文化旅游知识为主,兼顾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课程。要有效地在这门课程中推进思政教学改革,首先应修订教学目标,增加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思政目标。其次,优化教学内容,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对比中西方科技、经济、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再次,更新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最后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融入德育考核。旅游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要素,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对中国的科技、经济、旅游、政策制度所取得的成就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文化。立德树人,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的英语教师除了要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猜你喜欢

跨文化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