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化自信视阈下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探究
2021-03-08党永军
党永军
作者简介党永军(1980—),男,陕西白水人,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这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下,国际交往日渐紧密,人才需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尤其是各种对外合作举措的推出,如“一带一路”倡议、中东欧“16+1合作”等,使得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必须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高职教育则要基于发展高技能型人才,着重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即对民族文化包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及文化精神等层面的普遍性高度认同,这是民族底蕴的展现,体现在民族精神层面中[1]。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世界上各类不良文化思潮难免会涌入大众思想领域,从而影响国家整体发展,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文化自信。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藏的价值标准、民俗习惯、精神信仰使得所有中国人在跨文化交流之中有属于自己的辨别和评判标准,进而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始终保持文化自信,才能自觉摒弃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因素,真正引领各类文化形态共同发展。文化自信本质上是深植在中华文明的养分之中,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气质,并且它还源于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文化自信的价值体现、主要内涵及具象阐释。基于文化自信,有利于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化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所以,把文化自信融入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当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地域中不同语言应用者之间形成的可以相互交流的行为,不只局限在语言层面,还包含非语言交往[2]。即跨文化交际中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如宽容的态度、依照语境与话题等恰当地应用语言,整体包括了三项主要能力:
(一)认同能力
能理性认知文化间的差异性,并在文化中与母语文化相互比对,判断相互间的长短利弊,除了能真正看清母语文化的先进性,还能对母语文化保持自信。
(二)调试能力
在文化接触过程中,能自觉自主克服对于目的语的排异性,并在语言探讨及文化学习等模式下,深入了解具体的语言内容,或者通过展开更加深入的文化学习,强化心理层面调适的灵活度,实现跨文化交际[3]。
(三)学习能力
可以从学术角度着手全面了解、学习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不但能掌握具体的语言应用原则,还能明确具体的语言应用及语感养成技巧,掌握良好的民族文化知识,具备基本的交际学习自主性。
三、当前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不良的主要原因
(一)客观原因
1.不注重文化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过度关注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掌握而导致脱离了目的语所在的特定文化环境;或过于关注学生的就业率,而忽视了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功利性过强。尤其是语言教学中,语言技能训练远超文化教学,这表明在高职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整体教学还只限于传统模式,更重视语法、词汇等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发展,缺乏必要的文化输入。所以,即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但往往会因为缺乏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掌握而导致交际过程中产生误解,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缺乏必要的实践机会
文化给人带来的影响主要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同时文化还会给人的思维方式带来巨大影响,如果长期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势必会使人形成思维定式,产生刻板印象,从而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出现误会。所以,实际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时,还需根据需求正确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加强实践训练。但从当下的具体情况来看,高职学生整体缺乏必要的实践机会,过于关注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导致即便学生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都会因为未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充分实践,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主观原因
1.存在不良心理状态
有学者研究发现,自信是实现理想交际的重要因素,但从目前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普遍存在缺乏自信、心理素质较低等不良心理状态。
2.缺乏学习主动性
要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必须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始终秉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缺乏学习热情,导致文化知识掌握不足,从而缺乏自信,阻碍了交际能力的强化和提升。
3.缺乏丰厚的知识储备
语言是交际开展的基础性工具,熟练应用是深入体会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其文化内容的关键手段。但目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语言障碍影响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成败,这主要源于当前高职语言学习基本来自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知识点,学生执行力和自觉性都比较低,语言知识较为匮乏。
四、文化自信下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学生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能保持基本的有效性和得体性,包含情感、认知与行为三个主要方面。而要使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养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或者在具备良好的第二语言能力之后养成跨文化交际能力,都需要使用合理正确的理论模式进行培养策略设计。
(一)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非为了改变人的个性与特征,而是要尽可能地强化其社交技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目标方面应该是强化认知能力,即明确文化的多样性;注重情感能力,促进交际和适应;优化行为方式,转变交际观念。在确定目标前应该先充分落实需求调查,明确学生学习动机,依照实际情况确定。
当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整体比较注重学生应用技能的强化,但未设置系统完善的交际目标,比如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比较注重文化教学和听说读写能力,缺乏情感能力培养,因此,还应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目标制定。比如对于培养未来在国外工作的学生,则要重点帮助其学习该国的经济、政治与工作环境;掌握当地的具体商务态度、惯例及文化;明确应对新环境的具体方法,同时了解当地生活条件,如公共卫生设施、学校和娱乐设施;另外还需注重领导技巧、协商技巧的培养。目前,教育部要求当涉及第二语言、国际贸易等教学内容时,都要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但该目标整体十分宽泛,注重认知和行为能力,所以,各院校还需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从目前高职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部分学生能深刻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只有一小部分对第二语言国家国情、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有所了解。可见,必须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加大我国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同时深入学习其他国家的国情及文化知识,从而推进文化交流,加强本土文化弘扬与传承,并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辩证地对待异文化。具体开展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程教学内容和时事热点融合在一起,适当采用信息技术,使文化自信被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层面。高职学生普遍对职场和专业技能感兴趣,可以从职场和专业角度着手,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中潜藏的各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另外,还应全方位梳理国内的文化发展脉络,使学生明确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如何从传统文化及革命文化脱胎而来,进一步强化民族自豪感及认同感,提升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可,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充分的力量源泉及精神动力[4]。同时,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中西方文化比对”等课程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把握程度。在课后还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中国传统经典,利用“学习强国”当中的思政资源实施案例分析,提升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
(三)落实实践取向与教学方法变革
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文化的行为能力,要落实培养操作就必须坚持实践取向,转变教学方法与模式,加强技能训练。
1.在课堂上将跨文化对比和案例分析作为主要策略,利用体验式教学法,诸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以及艺术观赏等模式,使教学过程和内容与学生交际实践更加贴近,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及主动性。
2.注重研究式学习法的开展,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和探究意识,带领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研究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要求学生在坚持正确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及观点,有选择地看待各类文化内容,在坚定自身文化道路的前提下尊重别国的文化,包容并蓄,展现大国风范[5]。
3.吸引和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参与交际实践教学,同时应用外籍教师、留学生、海归教师等资源定期开展座谈会、学术交流等,使学生全面接触和了解多元文化。或聘请一批具备跨国管理经验的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或直接参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讲学与教学活动。
4.设计一系列跨文化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在外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者引导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各类国际赛事、外贸会议以及国际文化交流节当中。或者设置跨文化交际在线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并自主落实课程中的各项任务模块。又或者基于“互联网+”,带领学生自主创建网络在线文化多媒体数字资源库及“视听教室”,建立专门的跨文化交际社团,在其中全面推进文化解析、案例讲解、语言学习、实践调研等活动,从而在激发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自信和自主实践探究能力
5.收集大量跨文化交际材料,带领学生大量阅读国外经典,浏览和学习国外文献,在不同内容与形式下充分感知多元化的文化内容,了解外国的习俗、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传统等,进而打开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
6.在语言课程之外设置专门的跨文化类课程,例如“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学”等,不仅要有社会体制方面的内容,还要展现出生活及行为。在教材编制或选用时,综合权衡文化学习因素,除了基本的语言项目,还要系统安排文化项目,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多元性。
(四)促进文化移情能力提升
移情能力即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能自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从其文化背景着手,以和谐的交际效果为目标,基于平等、尊重、理解与包容等原则,实现情感与表象直觉的相互结合。在其作用下,能有效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减少或避免产生深刻的民族矛盾。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能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及差异化。
1.落实民族习俗渗透
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提升与文化敏感度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情境中的习俗进行渗透,能使不同文化主体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拉近相互认知的距离,促进关系优化,给予不同文化更多的理解与尊重,防止在交往过程中产生不合规范的问题。具体开展时,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引入相应的民族习俗,使国外习俗和我国习俗之间形成对比,让学生看到其中的差异性,提升文化敏感度。
2.把握移情程度
在跨文化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适度原则,防止学生出现文化过度移情,或移情不及的现象。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消除学生内心民族文化中心论的偏见与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加强抵制自身思想意识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引入真实案例,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跨文化交际真实案例当中的文化移情过度及不足引起的后果,探究其移情失衡的具体原因,总结保持移情平衡性的方法。
3.注重文化平等性
在高职学生群体中,部分出现移情能力不足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文化平等性,所以这就需要带领学生通过平等的眼光理性地比较各民族文化。具体可以通过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打破主观思维定式的局限,在各类角色扮演活动之中将刻板、主观的文化认知态度消除,减少文化偏见。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讲一讲对不同民族人民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基于此设计“角色扮演”,先播放各文化背景下的影视作品片段,再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通过深切感知人物的言行举止,打破主观一概而论的思维定式,形成文化平等观,促进跨文化能力提升。
五、结语
基于文化自信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应对全球化发展挑战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当前国家教育政策的积极响应。作为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生必须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语言知识掌握程度及综合实践能力,全面继承中华民族之魂,主动积极向外学习和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具体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应先确立具体的教育目标与理念,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能与教学内容实现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之中,进一步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及自豪感,为未来进入社会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