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依人火草衣传承发展的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1-03-08随佳佳

文化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随佳佳

一、白依人及其火草衣

(一)白依人

白依人专指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自称“夸萼氏”的族群,属于彝族支系,历史上因身着白色火草衣而被称为“白衣子”“白衣人”,1982年以后统称为“白依人”。白依人主要聚居在鹤庆县六合彝族乡夸萼山的34个自然村,共4 608人,占全县白依人总人口的92.95%(截至2013年10月),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在白依人整体中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1]。

白依人的族群源流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关于白依人族源的民间叙事,一种是白依人的始祖“莲母老祖”原本居住在小凉山(今宁蒗县);另一种是白依人原住在“莲瓦塔鲁”。学术界中,部分民族学者认为白依人是唐代“施蛮”“顺蛮”的后裔[2]。

白依人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颇具族群特色的文化,比如火草衣、传统歌舞《苏别阿里鲁》、密息会、公房制、抢婚、唢呐等。特别是“男似白鹤,女似蜜蜂”的传统火草衣服饰,在白族、傈僳族、苗族、彝族等多民族混居的六合乡是白依人最显著的身份标识。

(二)白依人火草衣

白依人火草衣主要由火草布缝制而成,细腰、短袖、长襟、无扣。白依男子身穿白色火草布长衫,状若“白鹤”;白依女子身着火草布长衫,形似“蜜蜂”。因此“男似白鹤,女似蜜蜂”的火草衣成为白依人最重要的族群符号。

1.火草布种类

火草布由火草、苎麻织成,主要分为三种:“匹亚时”“目旺铺”和“目旺闭”,分别用来缝制生活装、孝服和大口袋。

2.火草布织造技艺[注]本部分在笔者田野调查资料和绞雄才《白依人的火草衣》(绞雄才.白依人的火草衣[A]//高金和.鹤庆白依文化研究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213—220.)基础上整理而来。

火草布主要是由火草线和苎麻线织成,通常宽四五寸、蓝白相间而白色所占比例较大。火草布的纬线主要由火草制成,经线则是由苎麻制成。火草布织造技艺的主要程序如下:

(1)制作火草线

采集火草。每年的七八月份火把节前后,是采集火草的最佳时期。此时白依妇女便会结伴去夸萼山上采集火草。采集来的火草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放在阴凉潮湿处,以防止干燥变硬,并需要尽快搓完。

搓火草线。搓火草线的方法是:首先掐掉或咬掉部分火草叶尖,使其露出白色绒毛。然后将白色绒毛剥下来用右手拇指在大腿上搓,再把线头与火草叶上的白绒接上来搓,这样连续不断地搓捻成绒线。

绕火草线。搓好火草线后,接着要把它绕成小束的线圈,然后挂起晾干。

浆火草线。即增白并软化火草线的过程,此过程完成后即做成火草织线。

(2)制作苎麻线

剥麻。将苎麻剔除叶片,剥下麻皮。把麻皮置于大拇指与小钝刀中间扯刮掉棕红色表皮。刮净后将麻丝扎成小束晾干。刚挂好的麻丝呈浅绿色,经过风吹雨淋后即变成白色。

绩麻。绩麻的制作是用嘴咬住苎麻丝,用手把麻丝一小丝一小丝地扯下来,均匀地捻成线。将线绕在左手的小指和食指或大拇指上,绕到一定程度后取下来扎成“8”字型的小线圈。小线圈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再将其绕成线团。

纺纱。纺纱是将线纺得更加结实的过程。纱锭纺好后要及时烘干。

捯线。是把纱锭绕成一个大线圈的过程。捯线前要把铁锭子穿回到已经烘干的纱锭间,找出线头,结在白依话叫作“俗素”的工具的一端,然后把线按一定规律在竿子的横棍上来回绕,使之成为一个大线圈。大线圈绕成后取下来,固定在两根木桩上,然后从一端开始,连环结成像链子样的活结,使线在后面的操作中不搅在一起。

煮线。即水煮软化麻线。

洗线。将煮好的线拿到水里清洗后,解开原来结成链子状的活结,再清洗,然后晾晒、舒展,线就会变得柔软。

染线。煮洗好的麻线大部分备用作经线,少部分备用作纬线。用作经线的染成黄色;用作纬线的保留白色或者分别染成深蓝和浅蓝。

绕线团。把染成黄色的经线圈固定在两根木桩上,解开线头绕成数个比拳头稍大的线团。

布线。先钉下两排木桩,两排之间的距离为两竿“俗素”,再在一排木桩后面钉一个“丁字”形的穿线架,将线头成对从丁字架上横木板的小孔中穿过。把线理齐后打个绕结绕在最边上的木桩上,然后依次绕到其他木桩上。在最后一根木桩前还要再钉上一根木桩,每一次绕到这根木桩上折返的时候都要把线两股两股地呈“8”字形交叉起来绕上。穿完线后要在“8”字形的经线中间穿插一个白依语叫“边挂”的织具。布完线后,把线收卷在白依语叫“压波”的工字型木板上。

穿线。穿线就是把卷在压波上的经线头先后穿到综和筘上。综,白依语叫“谷”。筘,白依语叫“压嫫”。

(3)织布

穿好线后,把带着经线的压波、综和筘安装到白依语叫“压租”的织布机上。织布机上置一个滚筒,把两张综片吊在滚筒上,综片下各系一块两三尺长的木片作为踏板。把卷在压波上的线放出来,压波固定在织机前,线头固定在织机后,把线绷直,即可以织布。用脚踏板控制综片上下错开,把经线分开,带纬线的梭子从经线中间穿过,织布者手执筘向内拍打,压拢纬线,就织成了火草布。

3.火草衣种类

火草衣主要由火草布缝制而成,火草衣有三种,分别叫“匹亚抓”“匹亚都”“匹亚波”。“匹亚抓”是长衫款式,“匹亚都”是火草衣褂子,“匹亚波”是孝服。

二、白依人火草衣传承与发展的多维挑战与地方实践

(一)白依人火草衣传承与发展的多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夸萼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依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生态的改变,白依人火草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多维挑战,不断式微。

1.原材料减少

笔者在田野调查时听当地人讲,以前夸萼山上生长着大量的火草。但是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为活动的增加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夸萼山上的火草日趋减少。要采集制作一件火草衣所需的两公斤火草绒,需要翻山越岭,风吹雨淋,跑遍“九山十八箐”,非常费时耗力。因此,随着原材料的减少,很多白依妇女放弃了制作火草衣。

2.外来文化冲击

改革开放前,地理区位限制了白依人与他文化的交流,生活闭塞,白依人在生活中仍普遍穿着火草衣。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大量外来文化涌进夸萼山区。前所未有的现代观念充斥了白依人社会,白依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古老的、传统的、历史的火草衣的价值在他们眼中逐渐弱化、边缘化,时尚、轻便、经济又实惠的现代服饰代替了传统的火草衣。许多白依人,特别是男性白依人只是在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等节点穿着火草衣,平时不再穿着。

3.传承人出现“断层”

火草衣制作技艺复杂,包括多道工序。技艺熟练的白依妇女从采集火草到制作一件成衣,需要一个月左右。过去,白依女子自幼就跟随大人学习制衣技艺。现在大量中青年白依人外出打工、求学,传统思想淡化,他们认为制作火草衣既辛苦又收益低,普遍不愿制作。即便有少数人制作,也已不用传统材料苎麻和火草,而是改用棉线、毛线,甚至工业化面料代替。现在夸萼山区只有中老年妇女还会织造火草布,火草衣传承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

(二)白依人火草衣传承与发展的地方实践

针对白依人火草衣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当地政府和民间社会均有所行动,相关实践已初见成效,但需进一步推进。白依人火草衣传承与发展的地方实践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而民间社会“边缘化”,参与不足。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积极做好白依人火草衣及其相关项目的申报、规划和建设工作。在项目申报方面,经过当地政府的积极申报,五星村彝族白依人传统文化保护区、彝族白依人火草布织造技艺分别被列入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星村被列入大理州“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发展项目”和“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项目规划、建设方面,201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资助五星村建成民族文化传习所、民族文化陈列室。2014年,鹤庆县制定了白依文化传承保护规划,设计了白依文化传承园。2017年4月,白依文化传承园揭牌开园,园内重点展示了白依人火草衣,以及火草布织造技艺。2014年,六合乡发布《鹤庆县招商引资项目——六合彝族乡夸萼山白依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白依文化旅游生态园。园内设有火草衣织布工艺区,主要有火草衣织布工艺展、白依民居休闲娱乐以及白依民俗文化体验等。2017年,六合乡重建了密息会会址,包括白依文化广场、“苏别阿里鲁”演绎舞台、密息老爷本主庙、民风民俗体验区等。此外,当地政府还设立了彝族白依人传统火草布织造技艺传习所,用于对白依人妇女进行火草布织造技艺培训。

其次,政府高度重视白依人火草衣的宣传和推广工作。2015年1月,鹤庆县民族宗教局编写了“鹤庆县民族文化系列丛书”《白依人的火草衣》《白依唢呐演奏法与曲谱》。《白依人的火草衣》图文并茂,真实地展现了白依人火草衣及与之相关的民风民俗。 2015年5月,鹤庆县彝学学会高金和、鹤庆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绞雄才等编写了《鹤庆白依文化研究文集》,书中对火草布织造技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绞雄才等还拍摄了纪录片《白依人的火草衣》,于2016年11月入围国际优秀纪录片。为扩大白依人文化影响力,六合彝族乡还多次举办“白依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对火草衣的传承与发展献言献策。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在鹤庆县城、中小学校宣传介绍火草衣,邀请火草衣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提高了火草衣的知名度。

2.民间社会参与不足

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在白依人火草衣的保护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仅申报项目、制定规划、投入资金,而且整合了市场、社会团体、学界等多方力量。此外,当地政府通过建设“鹤庆白依人文化保护区”、密息会会址、“苏别阿里鲁”舞台等,不仅保护白依人火草衣,而且还保护与其相关的文化生态环境,契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原则。但是火草衣的传承发展主体应该是政府部门与民间社会,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政府主导、民间社会参与。但在田野调查时,笔者发现在火草衣的传承与发展中理应成为传承发展主体的火草衣传承人、白依人群众却参与不足。只有少数民间精英,基于本族群文化自觉,采用著书、摄影等方式对外宣传推介火草衣。多数白依人群众对传承与发展火草衣对个体、族群、国家的意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参与动力不足。结果是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地投入人、财、物力,而民间社会依然“缺位”,几乎难寻踪影。尽管个别村庄有所作为,例如:五星村制定了倡导在重大节日、喜庆活动期间,全村男女老少统一穿着火草衣的《鹤庆县六合乡五星村白依人传统文化保护区村民公约》,但并未大范围普及。

二、白依人火草衣传承与发展的新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和表现[4]。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考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逻辑关联,可以为新时代同步做好非遗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新的认知框架和切入路径。白依人火草衣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传承与发展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任务,既能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思想基础。

(一)夯实物质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从思想意识上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在心理结构深层构建共同体意识,强化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物质决定意识,因此,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要满足共同体内部成员的基本生活和民生需求,保障共同利益基础,促进各民族同步富裕与协调发展[5]。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会导致民族群众产生心理落差,进而阻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以,要坚持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物质基础。2017年,鹤庆县宣布整县脱贫,长时期困扰白依人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但是,限于自身发展能力与条件,白依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其他地区仍然存在差距。任由这些差距存在,甚至扩大,会侵蚀白依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因此,如何加快促进白依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解决上述问题指明了方向。作为鹤庆县,甚至大理州“名片”之一的火草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火草衣民族性、异质性、神秘性特质,整合白依人传统歌舞《苏别阿里鲁》、密息会、公房制、抢婚、唢呐等文化资源,发展以白依人文化为核心消费内容的特色旅游业,对具有生产、商品、市场属性的火草衣进行规模化、集体化的生产,可以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火草衣的社会、经济双重效益。火草衣产业化可以增强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使白依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并在经济交往中与兄弟民族结成牢不可破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物质基础。

(二)打牢思想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7]。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缔造的优秀文化之集大成,是各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纽带。只有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才能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火草衣拥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基因,传承和发展火草衣有利于白依人文化丰富和充实中华文化宝库,体现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增强白依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同时,火草衣又是白依人与兄弟民族互鉴融通的少数民族文化。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可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火草衣体现着团结友爱、互助合作,薪火相传、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尊崇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精神。创造性地转化火草衣蕴含的精神内涵,既能够增强兄弟民族对白依人文化的认同,又能够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因此,传承和发展白依人火草衣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活实践, 更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行动。

三、白依人火草衣传承与发展的新时代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传承与发展火草衣的时代背景与价值旨归,又为在新时代创新火草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相关保护主体要针对火草衣面临的挑战,完善现有地方实践,以火草衣经济、文化价值为动能,坚持火草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发展。

(一)要加强传承人队伍的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不是“遗产”,而是“人”[8]。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核心要素,应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目前白依人火草衣的非遗传承人数量少,年纪大,火草衣传承后继乏人。针对这一现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完善白依人火草衣传承人的认定机制。除了国家认定之外,还要引进申报备案和群众推荐制度。特别是在评审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将专家考核与群众意见有机结合,保证及时、高效地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9]。其次,要提高白依人火草衣传承人的待遇。各级政府部门应重视传承人的物质、精神需求,一方面要提高其物质待遇,另一方面要提高其社会声望。最后,还要注重培养白依人火草衣传承人的创新能力。白依人火草衣传承人普遍实践经验丰富,但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火草衣的创新发展。通过举办培训班,或者派送他们到相关机构学习进修,可以培养其内生创新动力,助推火草衣的传承与发展。

(二)要增强民间社会对火草衣传承与发展的主体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10]这就要求各地“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10]人民群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它的传承者,两者相辅相成,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具体到火草衣的传承与发展,就是要在明确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火草衣传承与发展对个体、族群、国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白依群众的主体意识。引导更多的白依人群众正确认知传承与发展火草衣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真正推动白依人火草衣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坚持火草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1]“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12]。”结合时代要求传承与创新火草衣既是白依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火草衣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要求下,传承与创新火草衣就是要在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上,挖掘、利用火草衣的经济、文化价值,坚持火草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发展。第一,在坚持本真性的前提下推进火草衣产业化。坚持本真性保护不是“一成不变”“原汁原味”,而是根据社会需要的改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旅融合的现实要求下,要充分发挥火草衣的民族文化资源特质,依托白依人文化旅游区建设对火草衣创造性转化,将其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火草衣文化产业化既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从而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中增强自身生命力。第二,创造性地将火草衣精神内涵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资源。要挖掘、改造、补充、拓展火草衣中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例如,火草衣制作复杂的特性要求邻里协作,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是火草衣精神内涵之一。将这些价值理念赋予新时代的内涵诉求和语境方式,把个体层面团结合作的精神内涵拓展为民族之间守望相助的价值导向,并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因此,创新转化、积极弘扬火草衣认同导向的精神内涵,既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思想基础,又能实现火草衣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