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效率研究
2021-03-08李兰兰
李兰兰
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综述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根据研究角度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专注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1-2]和对策[3-4],学者们通过分析现状[5],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6-7]。面对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新机遇和挑战,有学者在战略层面提出建议,认为要发展中医药文化,必须重视国际传播,包括积极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其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扩宽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等。第二类研究从中医翻译的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包括强调中医翻译的重要性[8]、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翻译原则[9]、中医翻译面临的问题及其相关对策[10-11]。中医翻译的质量极大地影响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效率,目前中医翻译存在概念把握不清、缺乏翻译标准等问题[12]。第三类研究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发展面对的有利局面和不利因素[13-14],提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本,须在市场规律的引导下,借助中医药教育、学术文化交流和慈善活动平台开展。此外,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优势[15],出现了大量关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16]、价值[17]和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18]的研究。
综观以上研究发现,关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大多囿于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笔者并未发现以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效率问题。
二、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跨学科发展的结果。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翻译生态环境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导和掌控整个翻译过程。译者在适应中选择,在选择中适应。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性选择和选择适应性相互交替、循环的过程。译者在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在适应的过程中确定最终译文。生态翻译学的目标是“以生态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统领和观照翻译行为和翻译研究”[19]。翻译研究的结果最终是为了服务实践。用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效率问题也是翻译研究成果落地实践的具体表现。
生态翻译学重视翻译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和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每一个因素。所有因素的汇总就是翻译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重视翻译生态环境。身处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根据环境中各个因素的优先级和重要性,调整译文,以适应环境,最终选择恰当的译文。从事中医翻译活动的译者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原文作者的表达能力,目的语的读者接受程度,原文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差异等多因素的制约,适应中医翻译独有的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权衡,反复调整,最终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提供多方角力后的最佳译文。
三、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面临新形势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中医药也充分把握机会,凭借良好的疗效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具体分析如下:
(一)政策支持提供坚实后盾
众所周知,中医药文化防病治病的显著疗效是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此外,政策的支持也保障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稳健、持续地进行。2016年2月,发布了明确中医药发展方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中医药开启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2017年1月,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医药合作成为政府间合作的重要内容,大量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的建立也成为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医药振兴迎来大好时机,中医药国际传播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二)具备良好的传播环境
传播本体、传播工具和传播效果都属于传播环境的范畴。良好的传播环境是中医药文化国际化的润滑剂。作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本体,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媒体盛行的“互联网+”时代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各种即时高效的传播工具。从传播效果上看,在国际上喜欢中医药、信任中医药的声音越来越多。不时掀起的学习中医药的热潮,也说明了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据相关报道,中医药文化已在近190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传播。近18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认同中医药产品,并接受过中医药的治疗和服务。海外存在近10万家中医医疗机构。大量中医药合作协议被签署,参加过中医培训的人数大概有50万人,能够进行中医教学培训的教学机构有1500多家。这一连串数字足以说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具备的良好传播环境[20]。
四、如何提高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效率
提高翻译效率是个系统工程。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把控整个翻译过程,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选择哪种翻译策略由翻译生态环境中各个因素共同决定。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也是翻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在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的考量时,中医药面临的良好形式是译者调整译文倾向文化维的重要底气。
(一)重视读者
从事中医翻译的译者,处于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中,首先需要明确读者对象。读者是翻译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译者对译文的选择,是译者对多种因素调整并适应的过程。考虑读者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中医英译面向的读者可以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以中医为学习对象的精通英语者,这些人精通英语,对中医的了解也相对较多;另一类读者为非中医专业的精通英语者,随着中医药国际传播力度的加大,他们对中医感兴趣,认同并依赖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中译文的质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本着从读者出发,为读者服务的态度从事翻译工作。在翻译过程中,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一定是为读者服务的。过于冗长的译文,会增加读者阅读负担,要酌情选择简明版的译文。如有的译者把“辨证论治”翻译为长度超过30个英语单词的译文。我们理解译者的苦心,希望读者能够明晰这一术语的确切含义。但是过于冗长的译文很难成为合格的专业术语。而且对于中医基础一般的读者来说,过于烦琐的译文会增加阅读负担。阅读负担过重的读者在阅读冗长的译文时,不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消化理解,还容易失去对中医的兴趣,得不偿失。因此,从事中医翻译活动的译者必然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考虑读者阅读感受,这样才能提高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效率。
(二)自然原则
中医语言植根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语言凝练,但表达具有模糊性。虽然中医和西医的理念不同,但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在这一点上,中医和西医又存在很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些相通之处,在翻译中医某些与西医类似的概念时,可以采用“自然性”的翻译原则[21],选择相应的西医概念来对译。用西医相对的概念对译中医内容,不是随心所欲的。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割裂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医的对外翻译必然要以传播中医药文化为重要任务。在不影响交流的前提下,译者可根据翻译生态环境,优先选择能传达文化因素的译文。如今的中医早已走出国门,也因其独特的疗效吸引了无数喜欢中医的国家和人民。人们对中医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也随着我国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qi, yin,yang等中医独有的概念也可以采用拼音法直接成为标准化译文。随着中医国际化传播的途径不断扩展,活动不断增加,从事中医翻译的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译境,选择译文时,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蕴含独特中国文化因素的译文。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译文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助力点,也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闪光点。
(三)拼音加注释的方法
翻译以语言转换为表,以文化交流为里。国内中医翻译从业者往往以西方文化中的概念直接翻译中医独有的名词术语。“归化”策略的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熟悉西方文化的读者了解中医。但是,过度“西化”的译文,是滥用现代西医学专业术语解释中医的结果,严重影响了中医所具有的独立性。在中医学和西医学之间搭建桥梁,是中西医学专家奋斗的目标,“绝非翻译工作者的职责所在”[22]。中医和西医植根于差异巨大的文化体系,中医名词术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使得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存在文化误译或文化漏译。对于会影响目的语读者认知的译文要摒弃,尤其是直译的方法要慎用。既要保留中医名词术语独有的中医内涵,又要简明地传达原文内容,这对中医翻译从业者是个不小的挑战。针对这种现象,有学者建议使用音译的方法。音译确实能够保留中医的深刻文化内涵,但是也会造成读者无法获得有效信息,表面上做了翻译,但其实根本没译。为避免“译而未译”,有学者建议使用拼音加注释的方法,在语境中阅读注释,可以理解译文,同时也理解了该术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提高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效率。音译加注释法解决了面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译者的进退两难,很多时候,音译加注释法是不得已而为之,要严格限制使用数量,绝对不能滥用。
五、结语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在重视文化层面翻译的同时,也要提高传播效率。中医药文化知识和理论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很大,增加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难度。近年来,有了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保驾护航,中医药国际传播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好。身处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在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兼顾传达原文本义的同时,还需要遵循自然的原则,适当地使用拼音注释法,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推向世界,提高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