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纪之交关于语文教学方法问题的讨论述评

2021-03-08王随仁

文教资料 2021年34期
关键词:课文教学方法语文

王随仁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从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语文教育大讨论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时教育研究专家、人文学者、中小学教师、作家、记者等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了非常认真、尖锐、激烈的批评与争鸣。其中,语文教学方法作为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尤其突出。在大讨论中,参与者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广义的语文教学方法,不仅指语文教学的方法、手段及特定的内容设计,还包括作业、练习等任务的安排)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非常热烈、深刻的讨论。

一、大讨论中关于语文教学方法问题的讨论意见综述

邹静之《女儿的作业》提出的问题是:语文教师留的作业量过大,学生负担过重,有的题目没有什么价值;让学生大量做卷子,即所谓“应试训练”,而且有“标准答案”误人、害人的现象;作文教学使孩子的作文成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1]

王丽指出,议论文的课文分析和作文教学,完全是公式化、教条化的,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著名”公式进行教学的。[2]

薛毅指出,文学教育感兴趣的是这种思想性,但思想性分析得更糟。有一个全国通用的句式,通用于每一篇作品:本文通过什么什么,叙述什么什么,表达什么什么,反映什么什么,揭示什么什么,赞美什么什么,抨击什么什么。文学教育就是采取这种阐释方式,不管多么复杂的作品,都可以这样对付。把一切搞得简简单单、明明白白,没有任何问题。[3]

张翼健指出,不同的课文应该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师因为个性、气质、学识修养的不同,教学风格应因人而异。但现在的情况是无论哪一个教师,教哪一篇课文,面对哪些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式。尤其是上“观摩课”时,形式主义的教风对教学产生了影响。[4]

杨东平指出,“唯理性教学模式”因为标准化考试更加模式化,演变成判断题、选择题等的习题演练。这深刻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加强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对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等写作技巧的训练,导致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渐渐变成语言文法训练和写作技艺操作。[5]

王宁指出,语文并没有太明显的“序”。对一篇课文的分析也一样,讲授不要有什么“序”。任何一个作品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切入点。不要给学生一个框子,更不要每篇课文都按照“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来一遍,这会形成思维定式。

胡晓明认为,对一篇课文,不应该过多地分析这是什么句子、修辞手法、结构……也不必要做太多练习。语文教学往往把过多的时间花在对课文的分析上。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多于读课文的时间,这些所谓的练习检测往往设计得很简单,对培养孩子的语感、情趣毫无用处。[6]

王元化认为,现在分析课文的“肢解法”非常不好,这是解剖尸体,不是讲作品,连技术化都谈不上。[6]

苏豫生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把生动的课文肢解成一堆知识拼盘,造成学生对语文课最不感兴趣。[7]

李吉林提出,要搬掉语文园地里的“两座山”。一是课堂上的“问答式的分析”如山。“问答式分析”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深究微言大义,好端端的一篇文章往往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宝贵的课堂时间往往在这些牵强附会、可有可无、强加给作者的分析中浪费掉。生动的文字成了僵死的东西,活泼的形象变得黯然失色。二是“习题式的训练”如山,特点是:量大、名目多、无意义。翻开学生的练习册,许多稀奇古怪的题目,令学生手足无措。这些绞尽脑汁编制的文字游戏,千奇百怪,充斥学生的学习生活,浪费学生宝贵的时光。课上“分析如山”,课后“习题如山”,在这重压之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创造力被扼杀,影响身心发展。[4]

于漪指出,现在的语文课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例如作文,题型花样翻新,套路层出不穷。考试只要题型对路,程式套进,就可应付。繁琐哲学在语文教学中泛滥。无论是教材,还是练习册,都十分繁琐。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肢解”成各种练习题,抠字眼、抠层次,文章的灵魂消失。[8]

沈乔生指出,现在的语文课,孩子们的多数时间都被迫花在死记硬背硬抄上,很多本来丰富有趣的问题,一旦变成固定的干巴巴的标准化答案,就会十分枯燥乏味。现在的语文课动不动就考试,一个学期考十来次,中心是为了分数。孩子们的学习显然在应付考试。[4]

孙光萱提出,“题海”无边,何处是岸?广大中小学生正日日夜夜挣扎在语文的茫茫“题海”之中。近年来练习题越来越繁琐,越来越苛刻,已经达到连语言学家也不免瞠目结舌的程度。[9]

李裕德的《语文教学是怎样倒掉孩子的》指出,在报纸上读到《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大家都被感动得流下眼泪。这篇文章选入课本后,经过一些老师的分析,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反而一点激情也没有了。后来进一步吸收西方的语文知识,主语、宾语、近义词、反义词之类的概念充满课堂,出现“满堂灌”的局面。现在,经验型教学基本上变成知识型教学,让整个社会都为语文教学忧心。[4]

彭希曦在《母语的遭遇》中写道,中学语文课本里本来就有《祝福》这篇作品,为什么我没有留下一点儿印象?可是现在当我自己再读时,竟掉了眼泪。我终于懂得了,野蛮的教育方式只会把那些精彩篇章弄得索然寡味,让人望而生厌,最后一无所获。[9]

曾楚风认为,语文教学方法太落后,基本可以形容为一根粉笔教到底,一堂课灌到底,缺乏生动活泼的主题性活动。学生学语文是为了分数,没有乐趣。[9]

刘锡庆认为,教法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教师一般都讲得太多太细,把教学的主体—学生逐出了课堂。[10]

程一凡的《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症结与出路》指出语文教学的几点“怪症”:① 惟考是从。以应对高考为唯一目的,不讲究教法,不指点学法,只重知识传授,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② 以练代教,以考代教。教学成了练习,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③ 程式化教学模式占主导,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阅读课,不论什么课文,往往都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生字词、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模式进行教学;写作课教学给生框架、模式,学生依样画葫芦,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造成学生思想僵化。④教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只有少数条件好的学校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多的语文教学只是借助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实施。[11]

《课程·教材·教法》1998 年第5 期刊发了记者所写《语文教学的成绩、问题及改进办法》座谈会综述。综述中引述了刘国正的观点,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误区有:①把语文课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了枯燥的纯技术训练。教学活动呈现出一种固定的甚至僵化的思维模式。课堂上依然是“满堂灌”或“满堂问”。②阅读和写作不从实际出发,不为生活服务,所以,学生缺乏兴趣。③课外死板的练习题非常多,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非常少。

总之,通过讨论,人们认清了以下这些语文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弊端。

(1)语文教学模式单调、机械、统一。一些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是按照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字词解释、划分段落、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这样的固定模式实施的。作文教学时教给学生种种框架、模式,让学生套用。教学过程的僵化必然导致教师、学生思维的僵化,使学生失去学习课文和写作文的兴趣。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课堂上是“满堂灌”或“满堂问”,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学生非常被动,不能积极地、主动地、探究性地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旁落。语文教学仍是凭借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开展,没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些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死板、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探究精神,更会扼杀学生的个性、独立思考探求的能力及最可贵的创造力。

(3)分析课文的“肢解法”,把一篇生动、完整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肢解成一堆知识拼盘,使文章失去灵魂。更有甚者,以练习代替讲课文,以做考卷代替教课文,教学完全变成围绕知识点的练习。这种分析法耗费学生宝贵的时间,把活泼的文字变成僵化的东西,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大搞“题海战术”,“应试训练”没完没了。种种练习题、考试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苛刻,让学生永远做不完、理不清。学生被淹没在这个海洋中,苦苦挣扎,哪里还有时间、精力进行真正意义的阅读和写作?除了提高应试能力以外,学生在语文综合素养、读写能力方面很难得到提高。而且,在这种枯燥的训练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泯灭,创造力被扼杀。

(5)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使语文教学脱离实际,断绝语文教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讨论中,针对语文教学方法方面的弊端,社会各界提出以下改革意见。

(1)对课文的分析要打破单调的模式,要“教无定法”。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2)教师不要繁琐地肢解文章,搞“知识拼盘”,不要过多地分析句子、修辞手法、结构……要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文章,整体感悟、品味语言,训练语感。

(3)摒弃“满堂灌”“满堂问”和“题海战术”的顽固旧习,加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方法的运用,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并且注重把阅读、写作的时间还给学生。

(4)调整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解除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把学习主体的地位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学习。

(5)重视创造语文学习的环境,打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等等。

二、大讨论中关于语文教学方法问题的讨论意见简评

大讨论中对语文教学方法问题所提出的这些批评意见是非常符合实际的、准确的、深刻的。这些语文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弊端,确实使语文教学偏离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一根本目的,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探究的精神、思考力、创造力、个性、想象力等,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人格、审美情趣的培养。究其原因,这些弊端的形成,固然和引进苏联“红领巾教学法”之后的教学传统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特别是语文标准化考试对语文教学的挤压、导向所致。许多语文教师并不喜欢把语文教学搞成这样,也并不是只会这样教学。他们也是无奈的、悲哀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师如果不用这一套教学方法,想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自身,他们所冒的风险就太大了。所以,我们既要批评这些弊端以求改进语文教学,又不能把板子全都打到广大语文教师身上。

这些改革建议是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对语文教师加深认识、改进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值得语文教师认真汲取。但是,这些建议还需要语文教材改革的配合,尤其需要语文高考改革的配合。因为只有高考试题的导向变了,这些教学方法方面的种种改革才会水到渠成,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以下,我们试着从众多的争鸣意见中选择两点意见做简要点评。

对王元化、李吉林、李裕德关于课文分析方法意见的点评:这些意见是对语文教学中分析课文“肢解法”入木三分的深刻剖析、揭露。这种分析方法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讲“深”讲“透”,为了挖出更多的“知识点”而形成的语文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把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分析得让人麻木、漠然,不再有一点感动。这样的分析,除了有利于学生应对那种死抓“知识点”的考试之外,还能有多大作用?只能更多地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影响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桎梏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究能力,并导致许多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落空。

对李吉林关于“习题式的训练”意见的点评:李吉林提出,要搬掉语文教学中“习题式的训练”这座山。练习册上许多稀奇古怪的题目,让学生手足无措。这些绞尽脑汁编制的文字游戏,千奇百怪,充斥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光。这些批评是足以让人受到震动,如果不搬掉这座“山”,孩子们将会怎样呢?

三、结语

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至今已有20 余年,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至今也已经实施20 年了。在21 世纪的今天,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较之20 年前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大讨论中人们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问题的各种争鸣意见现在是否已经全部过时、没有任何价值了呢?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已经完全令人满意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知往鉴今,人们在大讨论中围绕语文教学方法问题展开的激烈批评与争鸣,今天对我们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于漪、李吉林、李裕德老师的观点,即使放在现在,对于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状况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为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能够进一步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仍然可以结合大讨论中的各种争鸣意见,警示、反思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找到正确、明晰的解决路径。

猜你喜欢

课文教学方法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