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时间维度看儿童生活状态

2021-03-08

文教资料 2021年34期
关键词:状态幼儿园儿童

李 琦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自从以“儿童是小大人”为代表的旧儿童观逐渐瓦解以来,教育界开始不断地提出发现儿童、重视儿童作为独立于成人而特殊与珍贵的存在的观点。在此情况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注重让儿童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享用教育生活,能够在学校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与安宁,在其中找到自我安顿、成长的方式与力量,通过享用性学习寻找自我、建构自我和超越自我。[1]在此种状态下,儿童能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自在地进行游戏、尽情地体验世界与自由地创造世界。[2]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实际的儿童生活状态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达到理想状态中儿童的享用自由的生活世界总是困难重重。学者们也对儿童实际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尽可能地让儿童享用到教育生活,拥有更幸福的生活状态。曹圣辉(2011)在对Q 小学进行实地研究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的方法,调查小学生在校生活的情况和体验,从而了解到6—12 岁儿童虽然在校能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教师的指导行动,并未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学校应进一步确定生命立场,关注到学生的需要。[3]农村留守儿童更是由于其弱势地位而备受关注,学者们对他们的现状、满意度、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低,受到居住生活方式、父母打工时间等的影响[4],整体的生活状态较差。由此可见,关注儿童现实的生存状态,找到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打造自由幸福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如何找到一个突破口?时间这一维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

一、时间与儿童生活状态的紧密联结

“时间“深嵌”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制约着我们的生命节律。”[5]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在时间中体现,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伴随着时间的流失。时间、生命和自我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时间是一个人生活状态的最好体现。[6]儿童在不同事情上的时间分配,反映出他们是否能够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游戏等,也进一步体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情况的不同,童年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儿童的生活状态也各不相同。从宋代的婴戏图以及“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诗句的描述中,就可以发现自古以来人们都承认儿童与成人的不同,儿童能够支配一定的时间在外与同伴嬉戏、玩耍,享受自由。私塾、村学等学校组织证明了儿童有受教育的机会,能将一定的时间用于文化学习。但同时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儿童也要将一定的时间用于劳作,为家中减轻负担,如“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中的“牧童”,由于家中的贫困,需要承担部分的家中劳作。到了近代,由于战乱与极度萧条的经济,儿童的主要时间都用于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够自由分配、用于游戏与学习的时间极少,生活状态也较差。

在西方中世纪时期,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儿童被当作“小大人”,少部分家庭条件富裕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而大部分贫苦人家的孩子则需要进入工厂,成为童工,每天需要像成人一样工作10 小时甚至更多。[7]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时间基本用于工作,或许连基本的睡眠时间也无法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支配一定的时间来游戏与接受教育,儿童的生活状态水平极差。18 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杜威(John Dewey)等人的推动下,人们开始认识到儿童的独特性,开始尊重儿童,尝试将他们放在与成人平等的位置上,儿童不再需要承担家庭重任,相较以前,他们能够有充沛的时间用于游戏与接受教育,生活状态总体较好。

二、时间维度下的当代儿童学校生活状态

在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形成完善后,学校大都会制定作息时间安排,儿童的在校生活往往便是依照此进行。笔者对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表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可以发现幼儿园大都对幼儿的入园、吃饭、午睡等时间做了详细规定,据统计,一般来说,幼儿园会规定班级每日应有1 个小时左右用于区域游戏,1 个小时左右用于教学活动,2 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早操、户外活动等。总体来看,这样的时间安排较为科学地遵守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有充足的睡眠、进餐时间等,并且可以展开大量的游戏活动,得到较好的生活保障。从笔者在多所幼儿园的实习与参观经历来说,教师大多也是依循所规定的时间表进行班级一日安排,确实能够培养幼儿较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在园的活动以游戏为主,较好地顺应了幼儿的天性。但同时也存在不够灵活的一些情况,例如由于3— 6 岁幼儿的特殊性,在进餐时部分幼儿有时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时间的“死规定”让教师不得不进行催促或是直接喂饭,从而导致幼儿对于进餐出现负面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而在中小学阶段,儿童的在校时间则主要由学习活动组成,笔者对搜集到的学校时间作息表进行统计,发现表中至少60%的时间被规定为上课时间,随着年级的增长,这一占比越来越大。同时一些调查表明,教师会时常占用非教学时间,让学生失去原本就少量的自主支配时间,这也是导致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8]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时间安排确实保障了儿童的学习,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奠定了基础。但是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能够达到享用的理想状态,还是只是被动地按照学校安排,值得我们深思。

三、时间维度下儿童生活状态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儿童时间的不自由化

从学校教育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时间,现代性教育时间是一种进步。但当现代性教育时间的构建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可能阻碍儿童生动活泼的发展。[9]所谓超过限度,就是以制度本位代替了以人为本位,导致学校的时间安排越来越制度化,教育也越来越偏离以儿童为本的立场。幼儿园是幼小儿童接受教育的场所,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奠基者福禄贝尔(F. W. A. Froebel)称其为“儿童的花园”,蒙台梭利则以“儿童之家”来命名,这都凸显了幼儿园这一场所应该是以自然化、生活化作为自身特征的。而我国的幼儿园存在过分恪守园所时间制度的情况,出现了零碎、不完整等问题。[10]学校与教师严格遵守制订的时间作息表,却忘记了制度本身的出发点是儿童,我们的关注重点应该是去真正了解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从而灵活地安排时间的长度,让儿童真正地享受其中,而不是像工作般地“赶进度”。

从家庭教育来说,相较过去,现代儿童不再需要承担家庭重任,仅需要完成自己“成长的任务”。父母也开始主动学习大量的家庭教育知识,能够对儿童的生活作息、学习等进行规划。但出于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想法,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报过量的课外辅导班,让他们置身于越发激烈的学习竞争中,而没有真正地考虑到儿童本身的意愿,让儿童失去了享受当下美好生活的机会。

(二)儿童时间的不个性化

儿童在校的时间安排往往只考虑到整体情况,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的个性化,而教师为了顾及大部分幼儿的情况以及遵守学校的时间安排,往往选择让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也严格按照统一时间进行相应的任务。例如,笔者在幼儿园的实习时发现,基本每个班都存在少数幼儿在幼儿园安排的午睡时间内并不想午睡这一情况,而由于师资的缺少,教师需要照看大部分睡觉的儿童,没有多余的精力安排这些幼儿独自进行活动,因而往往选择让他们也躺在床上且不能出声。毫无疑问,这样的时间安排对于特殊情况的儿童是不公平的,他们的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如何协调个体与集体的时间,让每个个体的时间需求也得到落实,是学校面临的一大挑战。

四、影响儿童时间分配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

从儿童这个整体来说,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水平,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有自由地进行游戏与受教育的时间。近代以前,由于社会生产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儿童便不得不成为“小大人”,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在现代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儿童能够更多地将时间用于游戏与接受教育。

(二)传统影响教育

我国重视教育的传统,让教师与家长都将学习看作儿童的第一任务,从而要求儿童在进行时间安排时,将大部分时间分配于此,并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向他们灌输这一思想。长久以来,我们都潜意识地认为享受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父母和教师也将不产生实际意义的游戏看作荒唐的享受,迫使儿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用于不断的奋斗。

(三)儿童权利

儿童的时间是否能自由地支配,还是被动地由父母或教师所控制?其中重要的因素便在于儿童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成人是否将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成人与儿童之间始终存在着权利的博弈,父母或教师作为施教者往往不顾儿童发展的权利,以“设计心态、 塑造心态、园丁心态和救治心态”[11]来替他们安排好一切,规划好时间,期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生活的竞争中按照预期获得更多的资本,却没有关注到儿童当下的生活世界和儿童本身所想要的。

五、对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启示

时间是儿童生活状态的直接体现,只有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由支配,进行游戏活动等,他们才能真正地享用生活。为此,学校与家长应该作出相应的改变。

首先,教师与家长应该改变对于享受的偏见,要意识到当下生活的美好,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儿童的游戏,并且能够引导儿童学会将时间用于享用当下的生活。

其次,学校的时间安排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对于学生一日学习生活的时间安排不应该建立在学校的想法之上,仅注重为儿童日后的生活做准备,更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享受。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学习生活的时间安排应该征求儿童本身的意见,满足他们的时间需求。同时,学校的时间安排要足够灵活,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需求,让他们在统一的要求之中能获得个性的舒展,而非吃力地追随集体的步伐。

再次,家长要让儿童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不要让过度教育和超前教育争夺、侵占儿童的自由时间。我们应认识到,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命时间,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时序和节奏,不夺时、不落时,既不侵占儿童的当下时间也不抢夺儿童的未来时间。[12]家长与教师应将时间还给儿童,帮助儿童规划好自己的时间,成为儿童时间分配的引导者与支持者,而非裁决者。

猜你喜欢

状态幼儿园儿童
状态联想
爱“上”幼儿园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