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发展路径

2021-03-08张玉康

文教资料 2021年34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思政政治

张玉康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学生价值取向不出现偏差,音乐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性情起着重要作用。二者存在着一定联系,有着相同的育人目标,但二者在协同育人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文化氛围入手,加快融合进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形式,普及音乐教育,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智育、美育、德育三方面的统一。

一、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身就是美好的,富有旋律美、节奏美、内容美、故事美。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发现、感受音乐之美,形成深切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有助于学生从内心感受音乐的美和善,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领悟和创造美的能力。[1]例如《二泉映月》,由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演奏,其创作者阿炳一生受尽苦难,生活困窘。其深情的旋律时而激扬、时而悲恻,如泣如诉、如悲如怒,将人引入夜深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更使人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愤懑和哀痛,也表达了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通过欣赏这首乐曲能够提升分析、感悟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美德。祖国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有扎根于祖国大地,我们才能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支持着我们不断向前。很多创作者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将自己的爱国热情倾注于其中,让大众从乐声中感受到浓厚的家国情怀。大学生在欣赏学习这些乐曲的同时,了解创作的年代背景,唤醒内心深处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自古中国就有“以乐修身”“以乐养身”的思想。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修文》中提到“故古者天子诸侯听钟声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未尝离于前,所以养正心而灭淫气也。乐之动于内,使人易道而好良……”音乐可以培养出正直、善良的心性品质,摒除错误、狭隘的观念。积极的音乐还可以促进人们作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促使人们与他人相处得更加融洽。例如抗“疫”歌曲《因为我们在一起》,旋律婉转悠扬,其中的歌词“地上的眼泪终会变成天上的彩虹,因为我们在一起”赋予整首歌浪漫感和青春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传递给人们强烈的信心和正能量。音乐是心灵之美的表达,通过音符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现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面临着环境适应、情绪敏感、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压力。大多数学生在刚入大学校园的时候面对新环境、新面孔都会出现迷茫、不知所措等消极情绪。而音乐可以舒缓心情,歌唱可以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合唱可以增进人际交往,音乐疗法更是已发展成全球临床应用性非常强的一种心理疗法。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五)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音乐存在众多表现形式,既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校园中较为常见的音乐表现形式有合唱、合奏,这些活动都要求学生们团结协作、默契配合,对歌曲的理解一致,对旋律和速度的演绎一致,有助于学生建立具有共同情感、统一意志的集体。[3]独唱和独奏活动由于需要演唱者或演奏者注意与伴奏的合作关系,注意台下观众的反应,强调与观众的情感互动,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共情的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音乐剧的排演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策划、沟通协调能力。在享受集体创作音乐美的同时,不仅可以深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六)吸引学生关注课堂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多为理论灌输,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共鸣。音乐教育不同于思政教育,多采用的是情感共鸣的方法,按照移情和共情的心理需要和规律予以实施,兼具内容、形式之美。[4]将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强化与学生的互动,体现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让思政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心灵,为大学生所喜爱。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用王二小的形象帮助学生代入那个年代,加深学生的理解。

(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是声音的、时间的、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是通过作品传递思想和情感的信息,而音乐作品最终必须通过听觉才能被接受,发挥其艺术的功效……而音乐的欣赏者,在倾听音乐的时候又带着自己的理解和领悟,从某种意义上讲,欣赏者对音乐又进行了再加工与再创造……而这种理解又因为他们的文化层次、阅历、生活环境不同,使得他们所获得的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5]如钢琴曲《秋日私语》,描绘了秋天里的童话,有的欣赏者在听到音乐后想象出秋日的景象,有的人感受到的是秋日的凉爽舒畅,有的人体会到的是秋天的萧条伤感。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学习中,利用音乐的这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领悟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二、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人。“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音乐修养和文化修养以及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来达到教育人和塑造人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来达到塑造人和培养人的目的。”[6]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品质高尚、人格健全、“三观”正确、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音乐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音乐作品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其饱含着创作者的积极思想和高尚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例如《长城谣》《我的祖国》等红色歌曲中都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对优秀歌曲的赏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多样化的音乐作品的展示,让学生从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歌词、和声中领略其蕴含的情感,认识音乐作品中的美,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教育属于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政治观点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影响,让他们形成和社会所需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多采用理论灌输、典型教育、比较教育等方法,相较于音乐教育属于显性教育。

音乐教育侧重于通过音乐之美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通过理论体系对学生进行理性教育。将音乐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灵活。

三、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

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德育作用没有得到重视。音乐本身不属于主要科目,在非音乐专业学生的课程中,音乐不属于必修课,只是选修课,很多学生选修音乐课程仅为了凑够学分,并没有认真学习。这导致音乐教育很难大规模地在学生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音乐教材的内容更新较慢,内容未能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进行精心排布,导致教师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缺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力点。音乐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不关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引导,不能有效地利用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政治元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涉及大量的哲学、法律、历史等理论知识,较为抽象,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现在的大学生以“90 后”和“00 后”为主,他们经常接触互联网,思维活跃,对于刻板的教学内容和枯燥的教学方式较为排斥。部分教师在讲授思政课的过程中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往往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过程中忽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创新,使得不少学生都认为思政课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思政教师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在思政课中融入音乐作品的任务基本上都是由思政教师完成的,对音乐作品的质量、解读以及与思政课知识点的契合度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课上的完成度也不一致。这影响了音乐作为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活跃课堂、引人思考的作用。

四、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现方式

(一)重视音乐教育,构建完整的音乐课程体系

音乐课程在非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中开设并不广泛。学生们主要是通过学习选修课接触音乐教育,进行音乐学习。但选修课课程较少,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关联,缺乏系统性,学生很难从音乐课程中获得提高。所以,高校应重视音乐教育,为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基础音乐课程,将其纳入必修课中,并要求学生必须修够一定量的学分。增加音乐课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每周能上一次音乐课,使音乐课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在美育德育方面的育人作用。

想保证音乐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需要采取音乐、思政充分整合的思政教育体系的总体教学纲领。[7]目前的音乐课程之间层次不清,缺乏系统性,发展音乐教育要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改良。厘清不同阶段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对应,层层推进,确保每个阶段的音乐教育都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匹配的音乐作品。同时要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纳入评价范围,真正意义上让测评做到全面、有效。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做好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源头,需要从思政素质和音乐素质两方面下手。首先,要提高思政教师的音乐修养,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音乐基础知识、审美鉴赏方面的培养,让思政教师的音乐知识更为系统化。开展思政教师与音乐教师的交流活动,共同探讨音乐走进思政教育当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科的融合。作为思政教师,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和理解能力,多听、多接触音乐作品,善于挖掘适合的音乐作品,并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当中,改变思政课堂枯燥、不吸引学生的现状,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彩的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寓教于乐,让学生立体化地感受思政教育,达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

其次,提升音乐教师的思政基础。一直以来,音乐课都被放在副科的地位上,学校要重视音乐教育,发挥音乐育人的作用,首先要配备数量充足的教师,为各专业学生开设音乐课。另外,音乐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传授音乐知识与技巧,还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其中。这就需要音乐教师突破自身单一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能够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政知识体系,挖掘音乐教育中的思政元素,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课程思政”。

(三)优化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想要达到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效果,必须精心选择和编排教材内容。从音乐教育的角度看,高校在音乐教学大纲的引领下,在教材中渗透思政元素,做到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使教材兼具审美价值和德育价值。一方面要挖掘现有歌曲的思政元素,让音乐教师实践“课程思政”,在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初衷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另一方面选择与思政教育契合度高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富含正能量的音乐作品进入教材,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思政教育的角度看,针对思政教育各个阶段的内容,选择适合的音乐融入其中,帮助学生理解思政教育中的理论与精神,提升课堂的活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建立起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还应当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结合起来。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对喜爱音乐的年轻人的品格、思想的影响、感染、渗透方面的力量不可小觑。学校应当深度打造校园音乐文化,给学生一个充满文化精神的氛围。如可以定期举办音乐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传递青春、活力、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特定的节日举办多种音乐活动,如在“5·25”心理健康宣传日开办心情歌会,帮助学生通过音乐放松心情、调整心态;在“七一”建党日、“十一”国庆节举办红歌赛,让学生通过比赛缅怀革命前辈、珍惜幸福生活等。学校还可以结合当地特点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如到地方剧团去学习地方戏曲,感受古风古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鼓励学生成立音乐社团,以乐会友,以轻松的方式将音乐中蕴含的艺术情调和德育精神延伸得更远。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思政政治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