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机制保障及路径探究
2021-03-08邓红彬
姚 红, 邓红彬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33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需要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建设水平,切实保障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实效。目前教育部虽然提出了建设“金课”的标准,但部分高校和教师对思政“金课”应该怎样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进一步厘清思政“金课”的内涵,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寻找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高校思政“金课”的内涵
“金课”是2018年教育部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提出的高质量标准,可归纳为“两性一度”三个指标,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金课”的标准对高校的课程建设和高校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递出我国高等教育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决心。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统一”的要求,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高校思政“金课”建设,要遵照“八个统一”要求,结合教育部的“金课”标准来实施。
(一)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高阶性要求
高校思政“金课”建设高阶性的首要特性是具有政治性和价值引领作用,在教学目标上要求教师从思维、能力、素质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课的“金课”建设不同于其他课程,对教师有特殊的政治性、规范性以及纪律约束,要求教师旗帜鲜明地成为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代言人,在教学中既要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辨力,又要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剖析和处理问题。当前,不少教师为了迎合学生而单纯追求思政课内容的趣味性,弱化了课程的政治性和价值引领作用;有的教师则过分追求教学手段的新颖,偏重于搞教学展示、表演等简单的形式主义,舍本逐末,走偏了方向,忽略了思政课的关键教学目标。思政“金课”的高阶性,就是要解决好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解答好学生的思想困惑。
(二)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创新性要求
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创新性,体现为以课堂教学创新为切入点激发课程的活力。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创新。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可能用现成的知识来直接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而是需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热点,不断把握前沿理论,瞄准现实热点,挖掘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各种创新元素,并在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在内容上多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案例,准确、清晰地为学生阐释新观点、新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使用新技术和新手段,选择学生更容易、更乐意接受的教学模式,交叉使用慕课、翻转课堂等,对学生进行显性或隐性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思政课的魅力和创新性[3]。
(三)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挑战度要求
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挑战度,主要体现为教师解析理论的深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体来讲,一方面体现为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相互转化以及学生受教育后知行的统一,另一方面体现为教学及实践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由于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领域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开设、教材编写使用、教学学时安排以及教学次序等都由国家相关部门统一规定。如思政课教材由教育部组织权威专家统一编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意志,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方向指引、逻辑框架及价值遵循。但高校不同层次的思政课建设面对的是不同层级的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何能做到既不脱离国家的统编教材,又能从不同的视角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化的解读和诠释,从而给教师留出更广阔的空间,将统一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多样化的生动教学,这是高校思政“金课”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4]。为此,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修炼内功,进行学术探讨,对学生实施启发与灌输、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提升课程内容的鲜度、厚度和温度,才能以理服人、旗帜鲜明地发出时代最强音,最终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二、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机制保障
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从机制上不断探求将思政课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路径。要实现这个转化,需要在切实把握教材体系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学体系各要素的特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把一系列教学要素串联起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领导管理机制和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保障机制,把教学体系的各个要素连起来,使之协调运行,从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高校思政“金课”建设应遵循的教学规律
高校思政“金课”建设需要遵循教学的整体优化规律、要素协调规律、过程充足规律,在坚持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用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思政“金课”的教学质量,达到“立德”和“树人”的目的。
首先,建设思政“金课”需遵循整体优化的教学规律。“八个统一”立足思政“金课”建设的基本规律,围绕新时代思政“金课”建设的主要矛盾,深刻解读了新时代思政“金课”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建设新时代思政“金课”的重要原则,是提升思政“金课”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的关键。高校思政“金课”建设要认识到各教学要素是动态的、相互联系的,需要将其串起来进行全面整体建设才有成效,只有把各项要素都按照“八个统一”要求积极优化建设,才能建设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政“金课”。
其次,建设思政“金课”需遵循要素协调的教学规律。思政“金课”建设要协同推进横向和纵向各要素,不断研究总结教学体系结构关系,使教学各个要素在空间上保持一致,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模式上方向一致,在时间上实现纵向协同衔接,发挥整体优势,最终形成教学合力,打造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政“金课”。“八个统一”深刻阐明了思政“金课”建设需要系统协调推进的要求,高校思政“金课”建设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又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才能体现出思政“金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最后,建设思政“金课”需遵循过程充足的教学规律。高校思政“金课”建设要在研究教学各个要素的过程中,把每个元素都准备充分。“八个统一”阐明了构成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各基本要素不是分割的,而是分层次和相互联系的,必须分步落实,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的统一。只有遵循了过程充足规律,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政“金课”。
(二)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保障机制
高校思政“金课”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从解读教材到课程内容设计,从教学平台的构建再到教学过程的组织乃至实施,都需要学校、教师和各教学主管部门共同配合。需要用保障机制把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各个要素串联起来,使之协调合理运行,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真正发挥思政“金课”的整体育人效果。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领导及组织机制。思政“金课”建设,要求高校党委“胸有一盘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落子思政课这颗“先手棋”,把打造思政“金课”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好抓实。在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础上,还要优先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政策支持,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给予思政课教师应有的信任和尊重,凸显思政课的关键地位。
其次,建立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思政“金课”建设,需要切实落实思政课教师各项政策待遇及经费保障,给予专项建设经费支持以落实中央要求,在机构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课程安排、经费支持等方面,为思政“金课”建设提供政策倾斜。建立灵活可行的教师定期培训机制,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为思政“金课”建设提供保障。
再次,独立设置合理机构,建立保障制度。思政“金课”建设,需要为独立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配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教学资源库定期更新制度、教学科研奖励制度等。通过建立一系列保障制度,为思政“金课”建设提供保障。
最后,树立“大思政”理念,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高校各级领导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健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评估机制与奖惩机制等。
三、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抓住关键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最关键因素。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决定了思政“金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程度和质量。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保障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由于多种原因,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金课”建设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素养”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为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宽广的视野,还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拥有家国情怀,能时刻关注民族命运、国家前途,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分析和解读社会热点问题。此外,高校还需要发挥好教学团队的示范效应,构建好教学共同体,形成博采众长、资源共享的局面,练就一支研究能力强、教学功底深厚、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师资团队,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
(二)突破难点,大力开展课程建设
要使思政“金课”有深度和温度,课程建设需要实施团队协作,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解决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局限、研究视角单一的问题。首先,搭建好平台,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共同进行线上、线下课程建设。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基本点,在精读和领会国家统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多样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通过线上网络平台,集中优质教学资源,汇聚优秀教师,使思政课教师们围绕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研讨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通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慕课等,实施资源共享,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其次,发挥好教师专长,实施团队协作,推进线下课程建设。以科研为切入点,紧扣课程难点,解读社会热点,开展集体备课,让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示范,并定期组织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学习、观摩、进修。最后,将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依托团队优势,分工制作思政课教师统一使用的、契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包含课件、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微课”等多种形式的现代立体化教学资源。丰富的精品课程内容,能够让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现由单一文本形式向多媒体、可视化、网络化、多渠道、立体化精品资源发展,从而推进思政“金课”建设。
(三)找准突破点,与时俱进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大学生更是互联网“原住民”。因此,高校思政“金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必须与之紧密结合,通过建立各种综合、立体的教学资源库,实施线上线下的课堂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思政“金课”建设的突破点。
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中,应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寻找育人的重点,积极探索并持续深化专题化、项目化、网络化等教学模式改革。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活动引领”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发挥道德内化与行为养成优势;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实施“内容重构、凸显重点”的专题化教学改革。
在思政课各门课程中推进以“案例教学”“问题链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方法改革,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合班教学中实行专题化授课、分小组开展项目化实践活动的策略。依托数字化校园、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打造网络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实现网络立体化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学习效果;依托网上考试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库与题库建设的有效整合与对接。通过以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可以凸显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从而完成思政“金课”的建设任务。